王子軒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興、百姓安、國家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更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本文基于對浙江省常山縣草坪村的調查,結合當地勞動力資源現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整合該地勞動力資源,對于提升農民群眾幸福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勞動力 資源整合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普遍現象,這一現象在城鄉二元結構的中國尤為明顯。大量“空巢”老人和老弱群體留守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日趨突出,為鄉村全面振興帶來新的挑戰。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所重點關注的對象,妥善整合農村勞動力資源將有助于鄉村振興順利推進。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勞動力資源是關鍵因素之一。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的穩定就業,目前,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各地農村都引進、發展了一批產業,但是再好的產業項目,沒有勞動力資源做支撐,也難以產生良好效益。主要原因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民增收難,缺乏適合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雖然引進發展了產業、落地了項目,但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整體素質不足,難以進行一些技術性工作,因此導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簡單、就業形式單一、流動性弱,存在有崗無人的情況,難以充分帶動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剩余短缺矛盾對農業產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對此,浙江省常山縣草坪村深刻分析本地經濟發展、農民收入現狀,深挖本地歷史文化、勞動力資源及生活習俗等,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村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許多經驗與做法值得借鑒。
常山縣草坪村地處浙贛兩省交界,全村總面積10.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685戶,2091人,該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收入不高,其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傳統農耕收入。村內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缺少青壯年勞動力,村內常住人口以留守兒童、50歲以上婦女、55歲以上男性為主。該縣草坪村位于省際邊際,每到圩日集市繁華,辣椒、青豆等農產品及制品交易量大,是當時農民增收致富的好產業。但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務農缺乏青壯勞動力,加上產業發展模式仍以零散經營為主,收益相對偏低,導致辣椒、青豆兩大主導產業發展受限,致使兩大產業衰退。
2022年以來,草坪村通過整合現有勞動力資源,積極探索重振辣椒、青豆兩大產業,充分挖掘農村留守剩余勞動力資源的潛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路徑,主要做法包括:一是集體經營,抱團發展。建立“村民共建+村企聯建+跨省合建”模式,以村集體名義統一流轉浙贛兩省邊際土地200畝,向上爭取資金100萬元,新建9個辣椒大棚和景觀式的辣椒主題公園,成立草坪辣椒協會,巾幗志愿者聯合推出線上小課堂,開設培訓班,向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免費向低收入農戶提供育苗,并承諾包銷,先后帶動500余名村民加入種植隊伍,解決兩省邊界區以農村居家婦女和55歲以上男性為主的閑置勞動力就業1.2萬余人次。二是數字賦能,智慧升級。投資200萬元,完成9個示范性智慧辣椒大棚和標準大棚改造提升,實現畝產提升30%。對現有80畝浙贛省際共富果園整體進行大棚化建設,建設2個小型觀光文旅功能大棚,10座物聯網智慧大棚,同時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引進“兩山銀行”5G云腦設備進行技術升級,建成20畝物聯網大棚。三是科學種植,提升品質。與衢州市農林科院開展合作,從衢州市農林科學院引進優質辣椒苗,邀請專家指導村民科學種植。在衢州市農科院專家的幫助下,組織開展多次培訓,探索接觸新型盆栽辣椒,引進了十多個品種的盆景辣椒,向衢州、常山等多地銷售。四是打響品牌,延伸效益。牽線浙江理工大學,合作設立“鄉村振興黨建共同體”和“共同富裕社會實踐基地”進行新品研發,完成產品包裝等文創產品設計專利轉讓8項。與衢州市威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柚香谷公司開展合作,開發出柚皮、黃豆、香柚等多種口味的辣椒醬。
通過以上做法,2022年、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增收102.6萬元、131.36萬元,農民人均增收僅靠兩大產業就分別達到3299元,3826元。
(一)拓寬產業結構,積極整合勞動力資源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解決農村勞動力資源存在的問題,不僅從外部著手,更要從農村內部下功夫、想辦法,改變單一的產業結構,使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發展多元化產業結構,要按照優質、高效、增收原則進行,在發展傳統農產品產業的基礎上,根據地方水土、氣候特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優勢農產品種植。發展鄉村產業應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因縣、因鎮、因村施策,實現鄉村產業的特色化發展。
(二)強化科技賦能,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技術升級是生產效率提升的新引擎。草坪村積極爭取數智技術支持,通過技術革新,對生產方式進行全面升級,數字育種、智慧大棚等數字化生產模式遍地開花,大幅提升了鄉村產業生產力。在彌補現有勞動力不足的情況時,需要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充分現代農業技術的優勢和應用效果,以及通過信息技術設立專門的咨詢服務平臺,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供咨詢服務,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三)拓寬引智路徑,農村勞動力素質
農村勞動力的質量提升是其發展關鍵,在農業產業發展中,應建立農業科技服務團隊,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指導和服務,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彌補現有勞動力知識水平不足的問題。推廣先進的農業種植、養殖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要照顧其自身學習能力和水平,使培訓內容與其自身需求相符合。地方政府還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率為目標,對培訓費用進行適當財政補貼或政策支持,讓更多農村勞動力接受教育和培訓。根據農產品產銷體系的需求,調整勞動力結構,提高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的比例。
(四)打造品牌建設,提高農村勞動力收入
品牌建設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重要路徑。農業產業品牌是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形象和信譽的體現,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可和選擇的基礎。通過建設農產品品牌,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通過品牌建設,鼓勵農業企業向農產品加工、物流、銷售等產業鏈下游環節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持續推廣“農校對接”等多元產銷對接模式,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參考文獻:
[1]張珺,張玉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 2024(03):77-79.
[2]李慶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 2022,28(04):3-5.DOI:10.16377/j.cnki. issn1007-7731.2022.04.028.
[3]李繼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脫貧人口的就業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 2023(01):44-46.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3.01.013.
(作者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