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湖北第一大湖——洪湖“病”了。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通報典型案例時指出,洪湖流域生態保護治理不力,洪湖水環境質量下降和生態退化問題突出。自2017年以來中央環保督察組4次指向洪湖,但洪湖水質惡化的趨勢并未遏制。2012年以來洪湖水質持續惡化,2021年至今一直為Ⅴ類。同時,洪湖的水生態狀況也持續下滑:水生植被覆蓋度僅12%,沉水植物幾乎消亡,底棲動物多樣性降低……
這些年來湖北省、荊州市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在“史上最重視生態環境”的時候,卻出現了“史上最差的湖泊生態”,問題出在哪里?督察組指出:“荊州市和有關部門對洪湖生態保護治理有畏難情緒,決心不夠,不碰硬、慢作為,流域規劃統籌不力,推動落實洪湖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主要措施不到位”。有畏難情緒、政策落實不夠,是洪湖污染的主要原因。
比如,2018年《湖北省洪湖湖泊保護規劃》要求在相關區域設置濕地植物恢復點、栽植沉水植被,但并未實施;《湖北省洪湖“一湖一策”實施方案(2021-2025)》要求2022年底完成相關河流清淤工程,但均未實施;2021年《湖北省五大湖泊防洪排澇與生態調度意見》要求通過水量水位調節,促進湖區植被恢復和實施生態補水,但入湖生態流量明顯不足;近年來國家和湖北省均要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但荊州市完成養殖池塘改造治理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3.2%……
一個湖泊,一個流域性的大型湖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治水難,治湖更難,但唯有其難,方顯英雄本色。
抓落實,要真抓實干。湖水污染與否,老百姓眼可見、鼻可聞,來不得半點虛假。洪湖治理必須解決干部“不碰硬、慢作為”問題,以結果為導向,壓實責任、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把忠誠和擔當寫在一湖碧水之中。
抓落實,要尊重規律。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不應該是人為“搭建”的結果。長江十年禁漁的目的,就是希望河流和湖泊的生態系統,通過“自組織”形成合乎自然邏輯的生態系統特征,從而實現水質的好轉和穩定。湖泊凈化有一個自然的過程,產業發展的“快”,與湖泊凈化的“慢”,本身就是一對矛盾。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保護也好、“治病”也好,都不能盲目“開方”,政策出臺和實施需建立在充分調研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
抓落實,要有系統思維。生態系統平衡是實施和實現生態保護的根本,生態保護要始終堅持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洪湖“湖之殤”,是流域污水直排、養殖污染、面源污染等共同導致的結果,問題出在洪湖,根子卻在流域。湖北在全國率先提出以流域綜合治理統籌全域發展的理念,應該在流域綜合治理方面有更大作為。流域污染治理是生態治理,需要按照大局、長遠、整體生態觀的要求,打破部門條塊分割,以系統思維實施“上下游、左右岸、湖內外”的綜合治理思路,抓重點,分步走,穩步推進。
抓落實,要從實際出發。湖泊各不同,地方各有異,湖泊治理切不可“一刀切”。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吃透政策、掌握實情,“一湖一策”、精準施策。要上下溝通,密切關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建立有效的反饋調整機制。要尊重基層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有效提升基層執行能力,形成高效生動的政策落實新機制。
湖泊是明鏡,湖水的清與濁,折射的是干部作風的實與虛。湖北是“千湖之省”,做好湖泊治理工作,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湖北省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