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王文華
最嚴資本新規實施后,一批企業終止IPO。
5月22日,湖北香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撤回IPO申請。
支點財經記者統計滬深北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湖北已有7家企業終止IPO,全國則有179家企業終止;同時,湖北還有湖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超穎電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正在排隊上會,全國為439家。
同花順iFinD數據還顯示,湖北有ST(其他風險警示)和*ST股(退市風險警示)9家,其中ST天喻、*ST高升、*ST九有等4家為今年新增;全國共有177家ST和*ST股,有75家企業是今年新被ST或*ST;此外,今年全國已有9家企業退市。
最嚴資本新規自4月30日起施行,主要涉及滬深北交易所修訂后的《股票上市規則》《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業務規則。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接受支點財經采訪時分析,“上市和退市新規從嚴、從細,形成了優勝劣汰的機制,將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增強投資者信心,有利于資本市場長期向好。”
根據最新上市新規,為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滬深交易所提高了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的上市財務指標等要求。
主板突出大盤藍籌定位要求。比如,對最近三年凈利潤均為正的企業,最近三年累計凈利潤要求從1.5億元提升至2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從6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最近三年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從1億元提升至2億元,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則從10億元提升至15億元。
創業板強調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要求,支持有發展潛力的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對申報創業板企業的基本指引是,營業收入未達3億元的,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指標從20%適度提高至25%。具體財務指標上,針對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的企業,累計凈利潤從5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并新增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的要求。
科創板凸顯“硬科技”特色,強化科創屬性要求,幾項基本指標均變嚴格。包括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從6000萬元提升至8000萬元,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并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由5項以上提升至7項以上,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從20%提升至25%等。
目前正在排隊上會(未通過上市委審議)的企業,均將在新規下進行審核。支點財經記者注意到,不少企業已因財務指標不達標而終止IPO。
以曾申報主板上市的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祥云股份屬于三年凈利潤為正的企業。由于最近一年凈利潤指標從6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祥云股份2023年歸屬凈利潤為8250萬元,從“達標”變為“不達標”。5月15日,排隊多年的祥云股份終止IPO。
支點財經統計的滬深北交易所數據顯示,僅5月以來,就已有46家企業終止IPO。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就此對支點財經表示,上市新規的實施對IPO企業質量要求更加嚴格,預計未來會有更多企業撤回IPO申請。
企業終止IPO也不完全是財務指標不達標的問題。5月9日,北交所公布湖北宏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終止上市審核。從財務指標上來看,宏中藥業滿足相關指標,其中2023年營業收入為1.01億元,歸屬凈利潤為4455萬元。5月13日,宏中藥業董秘舒志武回應支點財經采訪時表示,撤回IPO申請是基于公司戰略調整。
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楊穎超律師分析,新規不僅提高了IPO準入門檻,還加強了現場核查程序,某些企業擔心一些小問題不能通過審核;還有企業可能有融資需求,但IPO審核期間融資會影響股權架構,只能先撤回IPO申請。
相關新規還強調,要建立進退有序、及時出清的格局,更大力度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滬深北交易所均施行了史上最嚴退市新規,主要從擴大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適用范圍、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新增規范類退市情形等方面,加大了“考核”力度。
其中,擴大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適用范圍方面,調低財務造假退市年限、金額和比例,增加多年連續造假退市情形。對現行“連續兩年虛假記載金額合計達到5億元以上,且超過該兩年披露合計金額的50%”的造假退市指標進行修改,區分一年、連續兩年、連續三年及以上三個層次:一年為虛假記載金額2億元且占比30%,連續兩年為合計3億元且占比20%,連續三年及以上被認定虛假記載都將施行退市,堅決打擊惡性和長期系統性財務造假。
收緊財務指標方面,滬深北交易所均有不同指標。以主板市場為例,提高了虧損公司營業收入退市指標,將“凈利潤為負+營業收入”中的營業收入,從現行1億元提高至3億元。同時,將利潤總額納入虧損考量,修改后的組合指標為利潤總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孰低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3億元,加大力度淘汰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市場,還新增了對未觸及退市標準的造假行為,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顯示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即實施ST。同時,還針對有盈利企業新增了分紅不達標實施ST情形。
為確保新舊規則平穩過渡,滬深北交易所對新規的實施時間作了差異化安排,如財務類退市是以2024年為首個適用年度,分紅不達標被ST自2025年起施行。
截至今年5月31日,A股已有177家ST和*ST股。一位業內人士對支點財經記者表示,預計未來會有更多業績不佳、管理不善的企業被ST或*ST,資本市場“有進有出”將更加常態化。根據證監會測算,滬深兩市明年可能觸及適用組合財務指標退市的公司約有100家。
從湖北企業來看,有華嶸控股和精倫電子2家企業可能觸及新財務退市指標。兩家企業2023年均處于虧損狀態,營業收入均只有1億多元,不到標準3億元的一半。若2024年仍如此,將被*ST;若下一年度依舊觸及相應情形,則會被終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