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實驗小學 李愛花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做好思政教育,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思政課并不是單純講授一門知識,也不是教授一項技能,而是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生拉硬拽、照本宣科、板著面孔說教不可取,只有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從“新”、從“趣”上下功夫,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課,并且受益終身。
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通過對語文教材進行梳理,深入挖掘提煉課文中的思政元素并進行分類歸納,我將思政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創設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讓學生在深刻理解課文內涵的基礎上,有效學習思政課程,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習不同的文言文,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學習偉大詩人的古詩詞,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學習豐富多樣的寓言故事,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禮儀和思想道德修養。
深度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思政教育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多元的思政素材。春節意味著祝福、團圓、希望,通過春節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端午節有賽龍舟、掛艾草的習俗,學生可以通過了解屈原的故事加深對這個節日的理解,加深對國家的熱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等關鍵節日和節點,抓住時機,開展豐富的校內、校外活動,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提供更多的思想引領和支持。
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思政課不僅是一門理論性教學科目,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先從教育教學素材的角度出發,聯系現實生活,明確學生真實的需求,從而整合教學資源,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挖掘學生潛能,發揮不同學生的優勢,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靈魂,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飛天、潛海,科技在各個領域大展雄威。青少年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須胸懷家國,放眼天下,善于思考。因此教師也要善于結合社會時政熱點和本地文化資源,更新思政教育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的深切的人文關懷、2022 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2023 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驊考察旱堿地麥田……這些時政熱點無一不是生動的思政教材,無一不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們的家鄉滄州市,東臨渤海,北接京津,武術文化、醫藥文化、詩經文化、雜技文化、渤海文化、運河文化,六大文脈在這里交相輝映,共同構成滄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它們是思政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情感豐富,樂于表現,他們喜歡探索新鮮事物,也傾向于直觀行動,依賴于實物和圖形,因此思政教育活動要多元化。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多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開國大典》的教學中,我用記錄開國大典真實畫面的影片向孩子們展現當時的壯觀情境,雄壯的國歌在耳邊回蕩,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學生的愛國之情也油然而生;在教學《將相和》時,我帶著孩子們一起排演了課本劇,他們時而在舞臺上慷慨陳詞,時而痛心疾首,從彩排到正式演出,他們在舞臺上體會為國赴死的英雄情懷;在閱讀《冀中的地道戰》時,我組織大家一起觀看《地道戰》《長津湖》等影片,我們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歡呼,一起怒吼,一起流淚……珍惜和平、保家衛國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悄悄發芽。此外,我們還開展了“民間故事大賽”“共讀一本書”“書法、繪畫展”等活動,孩子們沉浸其中,既豐富了知識,理解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堅定了文化自信,又提升了他們的思想品德,豐富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在“雷鋒月”,我帶領學生走進康養中心,為老人們打掃衛生、包餃子、表演節目;在重陽節,我鼓勵學生為家里的老人敬獻孝親茶、洗腳、捶背,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得到充分的傳承和發揚;植樹節,學生親手種下小樹苗,掛上心愿卡,為美麗家鄉作貢獻;端午節,學生和家長、老師一起包粽子、煮粽子,為交警和環衛工人送粽子,為和諧社會出力。我們還和新疆輪臺縣第一小學的小伙伴進行了“云聯歡”,大家都表演了具有家鄉特色的節目,載歌載舞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發芽、開花。一次實踐活動就是一次心靈的成長,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思考,堅定了理想信念,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培養學生的報國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思政課不能只拘泥于課堂,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在行走中切身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激勵他們立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建黨百年之際,我們開展了“紅領巾尋訪”活動,尋訪了身邊的老黨員和優秀黨員代表,其中有戰斗英雄、全國勞動模范、河北好人等,大家聆聽他們講述英雄事跡和奮斗創業的故事,暗暗立下報國之志;世界糧食日,我們一起走進中儲糧,感受大國糧倉的宏偉以及它給人民帶來的安全感。我們還帶領學生走進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追尋偉人足跡,感受偉人情懷;走進青滄戰役紀念館、滄州市博物館、馬本齋廣場、烈士陵園,了解家鄉解放的歷史,致敬先烈,立下建設家鄉的志向。
思政教育任重道遠。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積累,敢于創新,密切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增強教育的豐富性、趣味性,思政教育一定會與時代同向,與現實同頻,與實踐同行,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靈,完善學生人格,達到思想品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