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第一幼兒園 韓淳萍
滄州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郭中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可見,游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民間游戲是指流傳于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作為游戲的一種主要存在形式,有著豐富的教育價值。《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利用民間游戲、傳統節日等,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凸顯了傳承民間游戲的必要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幼兒的娛樂方式變得多元。然而現實中,許多幼兒已經無法接觸到有趣的民間游戲。幼兒園有責任引導幼兒體驗民間游戲帶來的樂趣,促使幼兒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強化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近年來眾多幼兒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
有助于促進幼兒智力發展。民間游戲源于古代的農耕文明,蘊含著世代相傳的智慧和經驗。許多民間游戲中包含著一定的智力因素。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僅僅依靠身體素質,是無法獲取勝利的。幼兒若想獲取游戲的勝利,則需要開動腦筋,巧妙地使用技巧。因此,開展民間游戲,有助于幫助幼兒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進而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有助于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它讓行動者的自由、行動環境的相關制約、利益的沖突和妥協互讓、彼此的競爭與相互的合作理念變得相容,并以一定的方式得以整合。現實中,民間游戲是在一定規則約束下開展的。規則既能保證民間游戲井然有序地進行,又發揮著調節幼兒行為的作用。以民間游戲“跳房子”為例,幼兒需要按照規則跳躍前進,方能取得勝利。可見,幼兒在參與民間游戲的過程中將規則內化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進而帶動了自身規則意識的養成。
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民間游戲具有濃厚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現實中,幼兒需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來玩民間游戲。以民間游戲“翻花繩”為例,幼兒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出新的花式。這種自由發揮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創造能力。
近年來,滄州市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滄州一幼”)堅持“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園理念,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著重挖掘民間游戲所特有的教育價值,致力于推動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努力讓幼兒樂享童年。
強化對民間游戲的組織。滄州一幼要求教師在組織民間游戲時,注意督促幼兒遵守游戲規則,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民間游戲開始前,教師會向幼兒說明游戲規則,讓幼兒知曉違反游戲規則的后果。在民間游戲結束后,教師會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就遵守規則的情況展開討論,以便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通過這一方式,有助于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明確民間游戲內容。民間游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現實中,幼兒園組織幼兒開展民間游戲,既能夠增強幼兒體質,又能夠為幼兒的學習與生活增添樂趣。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需求,教師在選擇民間游戲時,需要注意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民間游戲。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其由于年齡小、入園時間短,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控制力差、獨立能力弱等特點。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易操作的民間游戲,如“踩影子”“點兵點將”“點五官”等,引導小班幼兒參與其中。
對于中班幼兒來說,與小班幼兒相比,其動作能力明顯發展起來,活動的范圍大大擴展,活動的積極性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稍微復雜的民間游戲,如“多人多足”“翻餅烙餅”“夾包射門”等,引導中班幼兒參與其中。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其即將進入小學。在這一階段,其觀察力和理解力迅速發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烈,學習能力明顯增強,做事的獨立性變強。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高的民間游戲,如“正說反做”“喊數報人”“十二生肖”等,引導大班幼兒參與其中。
在傳承民間游戲的基礎上,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創新民間游戲內容。例如,滄州一幼將“猜丁殼”“投沙包”“跳格子”等民間游戲組合起來,創造新玩法,形成新的游戲——家鄉跳跳樂。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邊跳邊要說出滄州地標性建筑或滄州美食,說得多、跳得多。幼兒若在說名稱時停頓,則這一游戲隨即結束。幼兒參與這一游戲,充分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
更新民間游戲材料。民間游戲是源于日常生活并且在一定時間與空間流行的趣味性活動,其中運用的民間游戲材料具有固定性。然而,為了使民間游戲更具可玩性,教師對民間游戲材料進行更新。例如,教師在收集民間游戲“挑棍兒”的材料時,除了收集冰棒棍、小木棒、竹簽等材料之外,還注意收集用過的一次性吸管、一次性筷子等廢舊材料。在開展這一民間游戲時,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這些富于變化的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創意拼擺,令游戲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調整民間游戲規則。民間游戲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簡化或加深民間游戲規則的難度,以此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教師對一些民間游戲的規則進行調整,使得它們更有趣味性。例如,在玩民間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時,當“大灰狼”回答“12 點”的時候,其會立刻回過頭來去抓“小動物”們。“小動物”們四散逃跑。在這一過程中,被“大灰狼”捉到的“小動物”會暫時退出游戲。為了增強這一游戲的趣味性,教師調整了游戲規則,規定逃跑的“小動物”可以迅速變成“木頭人”。“小動物”變成“木頭人”之后,“大灰狼”就不能抓了。在游戲過程中,每個幼兒只有一次機會成為“木頭人”。游戲規則調整之后,這一游戲變得更加激烈。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會變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