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冉月
摘要:由 “體驗型”到 “理性型”的轉變是龍江文化變遷的共同特征,黑龍江歷史文化繁多萬千,具有濃郁的民族特性,是中華文化多重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從清朝開始,流人文化在黑龍江流域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流人在苦寒的黑龍江教書育人、革新技術、引進文化,給予龍江文化新的生機。如今,流人文化的價值內涵在人們的視野中若隱若現,公眾逐漸忽略了這一事實。流人文化作為客籍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當地源文化形成橫向的聯系。對流人文化的價值和未來的發展策略進行研究對于龍江文化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龍江文化;流人文化;價值;對策
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益重視,龍江文化也迎來了快速發展與轉型的機遇。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只有定位文化源流、充實文化形態,才能有振興龍江的堅實底氣。文化轉型下的社會發展是最深入人心的變革。黑龍江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從遼金元的基礎管理與開發到明清的鞏固統治與建設,歷史的車輪留下了別具一格的民族視域文化。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族群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交往方式等都是歷史沿革下寶貴的足跡,同時也為龍江文明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人從來都是文化與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導致了文化的流動。[1]黑龍江流人文化無疑是龍江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的關鍵所在,也是龍江文化轉型的最佳切入點。
一、龍江文化轉型的特性
(一)龍江文化轉型具有復雜性
龍江文化歷經數代發展而成,構建了以東北民俗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關于龍江文化轉型的復雜性,我國學者王秀敏、王英喆、張巍對其原因分析如下:“龍江文化大致由本地文化、移民文化和流人文化交融演變而來。正是因為龍江文化內涵的形式多樣性、多元性特征,其在現代轉型過程中比較復雜?!盵2]
(二)龍江文化轉型具有惰性
研究黑龍江地域文明和文化轉型的關聯,發現歷史的農業文明的模式和極寒的氣候特征導致龍江文化轉型具有嚴重的滯緩性和惰性。人們往往只要基本所需得以滿足,便不再有更多的想法或需要。文化轉型是龍江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需要主動尋找新的路徑來改變弊端。
二、龍江文化轉型與流人文化的關系
(一)流人文化是龍江文化的重要組成
“流人”一詞最先在先秦時代出現。李興盛學者在早期研究流人史時總結出,不同時期對 “流人”有狹義、廣義之分,根據研究,現今對流人的定義是被流放貶逐的人。流人文化則被界定為歷代流人在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中所創造與傳播一切知識的總和。[3]黑龍江流人文化在清代空前繁榮,例如,黑龍江寧安塔城是發遣重犯流人最集中的地方,這里的流人大多是充滿才學的貴族官吏,流人以教書獲取生活之資,后在當地辦起學堂,大力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由于生活方式的落后,流人幫助當地百姓革新技術,使糧食產量大幅提升;流人引進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填補了龍江文化的空白,改變了龍江文化的落后問題。流人文化讓這片荒蕪之地實現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龍江文化,助推了龍江文化發展。
(二)流人文化打破龍江文化壁壘
黑龍江是遼、金、清的發源地,少數民族居多,其中的滿族文化、達斡爾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更被大眾熟知。地理位置造就的特色冰雪文化以及黑龍江土著居民留下的傳統民俗文化積淀,都為龍江文化奠定了基礎,但是并沒有立刻帶來一種文化生機。因此,在落后區域要想擺脫精神貧乏,就必須進行文化改造。古裝劇中涉及的寧古塔劇情正是一個契機,人們對神秘的寧古塔充滿興趣。這正是深度挖掘流人文化內涵、通過利用黑龍江流人舊址讓流人文化資源 “活”起來的關鍵時機,把握并利用好流人文化會讓龍江文化再次實現新突破。
(三)流人文化是傳播龍江文化的關鍵
流人文化是龍江文化的一個分支,追根溯源,流人文化的背后是清代東北流人由南到北的開拓,對近代東北文化的啟蒙和開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4]清代是流人文化空前繁榮時期,從京師流放到東北地區的有罪之人多達百萬人口,其中多半為有學識之人,為黑龍江帶來了不少文明。例如,明末清初的詩人吳兆騫在當地開館教授,后來還被將軍聘為家庭教師;順治年間被流放的楊越在當地講授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經商方式。在交流的過程中,這些流人幫助當地百姓解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提升了當地的農耕技術、拓寬了經商視野、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因此,流人文化是傳播龍江文化的關鍵,流人文化作為邊疆獨特的文化產物對于弘揚龍江文化有一定的開拓作用。
三、龍江文化轉型視域中流人文化發揮的價值
(一)弘揚東北地域文化特色
流人未流放到東北之前,東北地區自然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的積淀造就了偏保守的生活勢態。流人在教書授課、農業技術革新、傳播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到了東北獨特的風俗文化。流人多擅文采,以 “他者”視角記述了當時的生活風俗,對于弘揚東北地域文化發揮了可考性的作用。吳兆騫之子寫的地方志 《寧古塔紀略》一書中有民族關系、生產生活等方面的記載,是現如今東北地域文化特色研究的參考資料之一。
(二)開發東北旅游文化資源
相較于中原地區、江南地區,黑龍江旅游業的發展可以說是良莠不齊,有冰雪資源帶來的旅游業高峰,同時伴隨人文景觀資源的淺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雖然歷史底蘊深厚,甚至已經成為該地區的標志,但很難帶領龍江旅游業沖出瓶頸。流人文化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產物,既有豐富的歷史人物又有詳細的流人故事記載,在歷史博物館的扶持下加以整改,會成為龍江旅游文化的新突破。黑龍江冬季的冰雪世界吸引眾多游客光顧黑龍江,冰雕雪雕的設計可以加入流人文化的主題,做到對流人文化的保護弘揚、文化開發與價值釋放相統一,進一步提升龍江文化自信,振興經濟發展。
(三)豐富龍江人民精神生活
一是愛國主義精神。細數流人文化背后的故事記載,其中飽含為國而奮斗的崇高精神。許多流人正是由于批判朝廷弊端而被流放,流放后始終惦念著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死存亡。雖然不能在朝廷上效忠效力,但是在沙俄侵略清朝之際,流人的愛國熱情油然而起。例如,文人吳兆騫被流放之際正是沙俄侵入邊疆地區的時候,吳兆騫以詩歌形式大力抨擊沙俄的強盜行為并呼吁領土的完整,《奉送巴大將軍東征邏察》一詩被視為中國詩歌史上抗俄斗爭的史詩,充分體現出了守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5]
二是逆境中開拓的創業精神。中國自古以來以農耕為立足之本,民眾對土地總是有著別樣的情懷,在被稱為流放之地的東北地區,傳統農業發展緩慢,來自中原地區的流人將農業生產技術帶到了東北,使其原有的原始模式發生了質的改變。人們有了工具和方式的創新,原本落后的農業生產面貌煥然一新,同時促進了與之相關聯的產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流人還向當地百姓傳授市場經營理念。
(四)充實龍江文化學術研究
龍江文化重視紅色精神主旋律基調,然而流人文化的脈絡中有著同樣的紅色文化基因,通過對流人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文化間的互動融合。強化對流人時期的詩文創作和故事主體的傳播,讓流人在逆境中開拓的精神充實紅色文化基因進而豐富東北地域精神文化。流人文化是邊疆地域的獨特產物,流人在精神文化的創造中占有絕對優勢。這對我國三大類文化之一的客籍文化中流人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學術意義。如今對流人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在傳承發展上存在一些問題,對其深入研究會彌補學術等方面的空白。
四、基于龍江文化轉型強化流人文化發展策略
(一)堅持守正創新,加大扶持力度
黑龍江地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朝代更迭,其文化內核和表現形式不能輕易嬗變與湮滅。龍江文化轉型就是要追溯地域文化源流、厘清歷史文化脈絡、不忘初心地繪制發展路徑。要以 “創造性轉化”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為目標,以 “創造性”為核心、以 “轉化”為目的,梳理出其中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文本和元素。[6]基于龍江文化轉型,深化流人文化的發展路徑也應如此,我們要充分理解流人文化價值內涵,以龍江地域文化為支柱,繼承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內容。需要借助政府的指導力量,發布指令或政策加大對流人文化的傳播,突破創新發展的局限性,充分調動專業人士加快流人文化重構,從而推進流人文化發展的建設。
(二)依托流人文化,打造特色文創產品
現在大部分景點都是賣一些傳統的手工制品,但是這些工藝品與老百姓的生活距離較遠,這樣毫無新意的款式對他們來說并不具有吸引力。所以,景點的文創產品歸根結底要回歸到旅游者的深層需要上,將需要和創意開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實用且具文化特征的文創產品。于流人文化而言,寧古塔是流人文化的標識,在打造其文創產品時,可以設計寧古塔建筑的模型、明信片及人物泥塑等產品來作為黑龍江地域人文旅游的文創紀念品。特色文化產品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從而提高當地經濟水平。
(三)順應新媒體市場環境,推動多元文化互通方式
在新媒體急速擴張的時代,地域文化的發展與流人文化的傳播也應當順應新媒體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與信息共享,達到了傳播文化的效果。[7]對流人文化進行數字化傳播與存檔,方便同大眾進行溝通和互動,同時也宣傳了流人文化。從現階段流人文化遺產保護狀態來看,我國流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仍處于萌芽階段,可以借鑒其他領域的優質數字化傳播成果與寶貴的運用經驗。以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以文化載體將流人文化故事進行內容孵化,可以通過戲劇表演、講述故事、動畫繪制的形式表達。要加大還原力度,加強大眾對流人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流人史、流人文化
的認知。
(四)發揮流人文化優勢,深化多方產業融合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大眾越來越關注文化的創新融合、創新發展。在數字化時代,可以大力推進 “流人文化+旅游”“流人文化+教育”“流人文化+藝術”的有機聯合與發展。將龍江流人文化的文化意蘊、象征記號等滲入當地的景區資源中,必將帶動龍江旅游提質升級,從而繁榮龍江經濟市場。流人文化是歷史特定時期的重要表現形式,未來可以加強對流人文化教育的重視,把流人文化納入拓展性課堂中,提升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藝術包含多種形式,有音樂、有美學、有書法,這些方式都有利于將流人文化與龍江地域文明元素有效結合。要大力支持藝術文化創作,聯合博物館打造流人記憶巡回展,以審美性、多樣性的傳播載體活化流人文化,使之充滿立體感。
五、結束語
在龍江文化轉型的研究和推進中,面臨諸多壓力和挑戰。流人文化作為龍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流人文化依托現有的文化基調重塑應用,可在很大程度上讓龍江原有的文化不再單調,甚至是拓寬新領域。在當前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的創新中,對被埋沒的富有價值意義的流人文化進行挖掘和保護、傳承和弘揚、創新和發展,重新喚醒龍江人對本質文化的熱愛與追求。
參考文獻:
[1] 馬力.從黑龍江移民嬗變看黑土文化[J].黑龍江史志,2016(07): 33-36+42.
[2] 王秀敏,王英喆,張巍.龍江文化轉型視閾中道德個性生成的價值[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7):34-35.
[3] 李興盛.黑龍江流域文明與流人文化[J].學習與探索,2006(02): 183-187.
[4] 蔣爽.清代東北流人文化的傳播意義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8(06):137-139.
[5] 楊旸,傅朗云.論愛國流人寒儒吳兆騫[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1):75-78.
[6] 顧亞奇,單思夢.綜藝實踐新路向:優秀傳統文化 “兩創”的深耕與拓展[J].現代視聽,2022(05):10-15.
[7] 陳曦.黑龍江地域文化紀錄片對龍江文化發展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