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興麗 吳征 葉文欣 陰梓
摘 要:以RCR建筑事務所的建筑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知覺現象學觀念引導下對自然形式、光影和材料等要素的關注,以及在蘇拉吉繪畫影響下對建筑畫的筆觸、色彩和韻律等特征的運用,使作品呈現出基于建筑場所的意蘊和精神。這種獨特的建筑繪畫風格,對當今逐漸“匠氣化”的建筑設計表達具有明確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RCR建筑事務所;建筑繪畫;知覺現象學
隨著現代主義風格的泛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反思現代主義,并將設計的關注點從功能和形式轉變為個人的感知和體驗。RCR作為西班牙本土化建筑事務所,是這種設計思潮的代表,其在2017年獲得了建筑界最高獎普利茲克獎,吸引了廣泛的注意[1]。RCR的設計方法以自然為基礎,將對場地的感知融入建筑創作。其設計哲學與建筑現象學的理論一脈相承,表現出強調場所及空間體驗的特征[2]。在RCR的設計中,從意向草圖、概念生成、設計完善到最終落成,建筑畫在每個階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RCR建筑思想和視覺傳達的鮮明標志。本文將從知覺現象學的角度,結合RCR的繪畫案例進行分析,以呈現出一個優秀設計師的設計哲學和創新表現。
一、RCR的建筑繪畫背景
RCR建筑事務所的名稱是由三名主創建筑師拉斐爾·阿蘭達(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n Pigem)和拉蒙·比拉爾塔(Ramón Vilalta)名字的首字母組成的。他們都在奧洛特長大,這是一個擁有獨特火山景觀和多樣植被的小鎮。三人在這種地域環境中學習、生活和工作,這深刻影響了他們的設計觀念和哲學思想。
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曾在奧洛特藝術學校接受過專業的繪畫教育。奧洛特藝術學校以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富有創造性的繪畫課程著稱。該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深刻觀察和精湛的繪畫技巧,強調將這些技能作為創作的基礎。這樣的學習經歷為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后來的建筑畫作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后,這兩位藝術家與另一位同樣受過奧洛特藝術學校熏陶的同仁一同進入巴列斯建筑學院深造。在巴列斯建筑學院的學習中,他們開始接觸到密斯的“少即是多”理念以及舒爾茨等建筑大師的場所精神等概念。這些理念在他們的設計表達中逐漸顯現,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來源。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吸納了先鋒思想,還融入了奧洛特地區的環境和建筑傳統,形成了一種獨特而有深度的設計語言。通過將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理念融合,他們創作出了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作品,展現了跨學科的創新思維[3]。
RCR在建筑設計的全過程,始終秉持著以繪畫為輔助工具的設計思維。隨著設計逐步深入,他們采用不同的繪畫形式在不同的設計階段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在場地踏勘階段,RCR傾向于運用簡潔而迅速的繪畫手法,以捕捉場地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象。這些作品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展示出場地獨特而大氣的氛圍,將瞬間的美好凝固在畫面之中。而在設計構思階段,RCR則運用鉛筆和水彩等材料進行草圖設計。RCR并不過分強調線條和輪廓的準確性,而是充分發揮水性顏料在紙上流淌的特性。這種手法凸顯了建筑與環境融合的特色,呈現出一種自然而有機的設計風格。在設計成圖階段,RCR更是巧妙地運用各種色彩和光影效果,將真實環境的實景融入設計表現。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成功地展示了建筑場所獨特的氛圍和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使設計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圖紙,更是一個充滿生動情感的藝術品。這種繪畫手法使建筑作品更富有靈性,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為人們創造出獨特而令人難忘的空間體驗。
二、RCR的現象學繪畫
(一)知覺現象學
RCR的建筑創作及建筑繪畫均受到知覺現象學的影響。梅洛·龐蒂是知覺現象學理論的發起者,他延續和發展了胡塞爾的現象學思想,從感知的角度出發,強調感知是通過身體與其在空間和環境中的運動相互交織而實現的[4]。此后,建筑師諾伯格·舒爾茨、斯蒂文·霍爾等先后發展了知覺現象學理論,并在各自的設計及繪畫作品中表現出來。
(二)RCR的繪畫關注點
1.物象自然:形式
知覺現象學關注感知的形式。RCR在場地調研階段通過線條、色彩、形態、紋理、構圖等繪畫手段呈現出對地形、水、植被等場地要素的感知和個性體驗。這種獨特的畫面表現能與個人及觀眾產生在地體驗的情感共鳴。在Hofheide火葬場的建筑畫中,RCR多次踏勘現場,感受了大地、天空、植被、湖水等自然元素的生生不息,領悟到火葬場在人與自然互動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用輕快的水彩涂抹形式,快速地記錄下這種心靈觸動。
2.表象感知:光影
在RCR的知覺現象學繪畫中,光影是一種重要的元素。他們通過繪畫技巧和表現手法,呈現了物體在光線照射下的明暗、陰影和反射效果,以及物體表面的光澤和質感等。在畫面中,光影扮演了幫助建筑塑形、呈現空間感和逼真感、營造場景氛圍等關鍵角色。在Bell Rock酒莊的建筑畫中,RCR在建筑中插入紛繁的自然要素,把空氣、光線和雨水等引入室內,讓人從建筑縫隙中感受到自然孕育的無窮變化。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感受不同的光線氛圍,或明亮或昏暗,或柔和或戲劇,豐富了參觀游客對酒莊的情感和體驗[5]。
3.意象表達:材料
RCR對繪畫材料的選擇和應用,強化了這種感知和體驗。RCR常用水墨、水彩、素描鉛筆等繪畫材料作畫。不同的繪畫材料具有不同的畫面質感與表現力,可以用來創造不同建筑材料的視覺感受。在Piedra Tosca公園的設計繪畫中,RCR將灰褐色的條形色塊涂抹于火山公園步道兩側的條形縫隙間,露出火山巖粗糙的碎屑,表現在時光的影響下鋼材厚重的質感,把火山遺跡的荒蠻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RCR的繪畫形式特征
(一)皮埃爾·蘇拉吉的影響
RCR的繪畫深受法國抽象派畫家皮埃爾·蘇拉吉的影響。蘇拉吉被譽為“黑與光的畫家”,其作品吸納了中國書法的黑白結構。他認為黑色是一種基本色彩,必須使用黑色顏料來探討光線的強弱以及影像之間的關系。蘇拉吉將黑白相間的畫面形式定義為韻律,這是一種由時間分隔開的空間。他在作品中使用粗筆勾勒出空隙,在畫布上留下一小片白色底色,猶如一束光線穿過空間,流淌到畫布中,在空間上創造出一種層次感,為作品增添了時間的深度和厚度(圖1)。
(二)RCR的繪畫特征
借鑒了蘇拉吉的繪畫表現,RCR并不是僅用黑白色塊,而是通過拉低色塊的飽和度,運用多色塊的穿插、并置等構圖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這些繪畫作品多次在國際建筑設計展中展出,成為其設計哲學的有效傳播工具。
1.淡雅含蓄:色塊
RCR的水彩草圖用色簡單淡雅。在繪制Malecaze house的意向圖時,通過運用單一的黑色圖塊和線條肌理等構成手法,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效果。在畫面經營中,大面積的塊狀代表著建筑主體,醒目突出,水墨線條被巧妙地運用來勾勒出建筑的輪廓,使建筑形象更加清晰。同時,水墨過渡部分的滲透、融合使建筑與周圍的天空、地面等環境相互交融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整體效果,給觀者帶來強烈的感知體驗,使建筑形象深入人心。
2.抽象深遠:筆觸
在繪制La Cuising美食藝術中心的意向圖時,RCR利用色彩筆觸營造抽象的場所精神。在畫面中,RCR用大塊的筆刷圍繞主體建筑進行描繪,表現建筑周邊樹林密布的場景;在建筑的南面,用淺色圍繞建筑涂圈,表現舒朗的草地;用短促的線條排列,表現建筑四周形式化的人工樹陣。整體畫面呈現出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和張力。
3.韻律悠揚:構圖
像蘇拉吉的藝術作品一樣,RCR的建筑畫強調虛實相間的構圖,有著悠揚的韻律。在繪制Enigma餐廳的意向圖時,RCR用青墨色的水彩圍繞一個圓圈作環狀涂抹,在筆觸間自然形成黑白間隙,表現了光影在縱深空間中的穿透、折射與反射的韻律。這種空間韻律呼應了陽光從凍融相間的冰層頂部投射進冰洞的光影效果,營造了迷宮般的空間氛圍。
四、RCR的繪畫過程
以RCR為Soulages博物館所作的系列繪畫為例(圖2)。建筑是由一系列長條矩形圖塊組成的,外墻選用不同顏色的玻璃與銹蝕金屬覆蓋,在體現強烈時代性特征的同時和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種時代性與在地性的反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令人印象深刻。
RCR的設計構思來源于對場地周圍環境的描摹,將建筑體量分散插入平緩的前景草地與豎直的背景樹木(圖2a)。他們提取蘇拉吉作品中的幾何體元素,并將其轉化為塊狀的建筑體量,運用看似獨立的水墨色塊,間隔放置在場地中(圖2b、2c)。在體量的中間插入留白空間的概念(圖2d),表現出光影與時空的韻律。在方案的生成過程中,RCR嘗試了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逐步明確了最終的設計構思,并將之轉化為實景融入的建筑渲染圖(圖2e、2f)。其中,RCR的思維進程與繪圖技巧都得到了充分展現。這種將環境、功能與知覺體驗完整融合在一起的設計方法正是基于知覺現象學[6]。
五、結語
對RCR建筑事務所的繪畫進行分析,認為其基于知覺現象學的設計思路與設計方法離不開對于自然環境中物態的形式、光影和材料的關注。將這種關注用簡潔的色彩、抽象的筆觸、空間的律動等繪畫形式語言進行描繪,能夠讓觀者產生引人入勝的空間感知和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這種基于環境特征的互動設計及繪畫形式,對當今逐漸“匠氣化”的建筑設計表達具有明確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婧婕,許曉青.氛圍營造:RCR基于知覺現象學的設計方法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0(10):98-99.
[2]高靜.基于知覺現象學的建筑空間體驗初探[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3]王靖.源于自然,回歸自然:RCR建筑作品評析[J].世界建筑,2009(1):17-21.
[4]沈克寧.建筑現象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71.
[5]宋瑋,田唯佳.意外與必然:RCR建筑作品與特點綜述[J].建筑學報,2017(4):76-81.
[6]吳征.描摹、思考與傳達:斯蒂文·霍爾的現象學繪畫[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5):123-125.
作者簡介:
毛興麗,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歷史與理論。
吳征(通信作者),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設計歷史與理論。
葉文欣,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歷史與理論。
陰梓,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