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 要: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下,戲曲文化面臨著多方面的沖擊,傳統的舞臺演出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觀眾的戲曲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如何在數字時代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戲曲文化,已成為文化傳承者、藝術家等相關學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戲曲文化;數字時代
一、新媒體對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影響
在以數字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傳播途徑、受眾互動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給戲曲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形式,加速了戲曲文化的傳播。過去,戲曲的傳播主要依賴于劇場演出、傳統媒體報道等方式,傳播速度較慢,受眾范圍有限。而今,在新媒體推動下,戲曲表演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實時直播,觀眾無須身臨其境,即可欣賞到高質量的演出,這種即時性的傳播方式大大提高了戲曲文化的傳播效率,也使戲曲更容易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擴大了受眾群體。其次,新媒體豐富了戲曲表現形式,推動了戲曲的創新與演變。在過去,戲曲表演受限于傳統劇場的舞臺,而新媒體平臺為戲曲注入了更多的元素。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戲曲演出可以呈現更加生動、多樣化的場景,觀眾可以在虛擬空間中與演員互動。此外,新媒體還促使了戲曲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例如與電影、音樂、舞蹈等的跨界合作,為戲曲注入了現代元素,提升了觀賞體驗。
然而,新媒體的崛起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對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是信息碎片化和快速消費的問題。在新媒體平臺上,觀眾往往更傾向于短時、輕松的內容,而傳統戲曲演出的時間通常較長,此外,深厚的文化內涵也需要一定的專注力,這使戲曲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此外,新媒體的普及也加劇了商業化對戲曲的侵蝕。在點擊率、流量的驅動下,部分新媒體平臺更愿意推廣商業化程度高、注重娛樂效果的戲曲表演,而忽略了那些傳統、經典的作品,這不僅導致戲曲文化的內容變味,還讓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失去了展示的機會,對戲曲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二、新媒體背景下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思路
(一)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與推廣戲曲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傳播與推廣戲曲文化成為極為迫切的任務。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戲曲文化注入了活力,通過巧妙運用這些技術,可以使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審美需求,實現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首先,新媒體平臺的直播技術為戲曲文化的實時傳播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網絡直播,戲曲表演可以實時傳播到全球各地,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鄉村,都能欣賞到高水平的演出,這種實時性的傳播方式不僅拓展了戲曲的傳播范圍,還為戲曲藝術家提供了更廣泛的表演舞臺。同時,觀眾無須前往傳統劇場,在手機上就能夠欣賞到戲曲表演,極大地方便了觀眾,使傳統戲曲逐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其次,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戲曲文化的推廣,也是一種頗具前景的手段。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通過在這些平臺上分享戲曲表演的片段、幕后花絮、藝術家的故事等內容,可以引發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同時,戲曲文化不再受限于傳統的宣傳模式,而是能夠以更輕松、生動的形式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借助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效應,戲曲文化有望迅速擴大受眾基礎,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例如,梅蘭芳大劇院通過建設自己的官方網站、開設官方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布梅蘭芳的經典演出片段、花絮以及相關的戲曲文化知識。其還通過合作伙伴關系,將梅蘭芳的經典作品進行數字化修復,并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高清在線觀看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多的人有機會欣賞到傳統京劇的精彩表演,實現了戲曲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二)加強戲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新媒體背景下,加強戲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促進保護與傳承的重要策略。通過建立戲曲文化資源數據庫、進行數字化保護以及創新開發模式,可以更好地激發戲曲文化的內在活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建立戲曲文化資源數據庫是有效推動保護與傳承的基礎,該數據庫應涵蓋各類戲曲劇目、表演藝術家、歷史文獻、音樂曲譜等全方位的信息,以系統性、全面性的數據構建,實現對戲曲文化的全景式記錄。該數據庫不僅方便研究者和藝術家查閱相關資料,更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戲曲文化的窗口。同時,通過互聯網的便捷性,該數據庫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共享,使戲曲文化資源變得更加開放、共享,為傳承提供更廣泛的基礎。
對戲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是確保其長久發展的必要手段。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戲曲音視頻、手稿、圖片等文化資料進行數字化整理與保存,防止其受到破壞。數字化保護可以延長文化資源的壽命,使人們能夠更加輕松地獲取并學習傳統戲曲文化。同時,數字化手段也為戲曲文化資源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使這些珍貴的資源能夠以更為直觀、便捷的方式被觀眾所接受,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創新戲曲文化產品的開發模式是加強戲曲文化資源利用的關鍵環節。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雖然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但在新媒體時代下,需要注入更多現代元素,以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這就需要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開發更具吸引力的戲曲文化產品。例如,可以探索將戲曲元素融入虛擬現實游戲、在線互動劇場等,使戲曲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拉近觀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同時,在創新開發模式的同時,也可以側重推動戲曲文化的產業化。通過將戲曲元素融入文創產品、演藝秀等,實現戲曲文化的商業價值。例如:推出以戲曲為主題的文創產品,設計具有獨特戲曲元素的旅游線路,將傳統戲曲表演融入現代大型演出,等等。通過這樣的商業化手段,不僅能夠為戲曲文化的傳承提供經濟支持,而且能夠將戲曲文化推廣至更廣泛的群體。
(三)豐富新媒體戲曲文化傳承模式
新媒體的崛起為戲曲傳承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工具,通過利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以及專門的戲曲文化網站,可以更好地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激發他們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實現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戲曲文化表演管理者可以通過建設專門的戲曲文化表演和宣傳網站,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詢和學習平臺。這個網站需要包含豐富的戲曲資源,包括劇目簡介、演員資料、歷史背景等,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找和學習戲曲知識。可以在新媒體網站上設置戲曲文化教學模塊和欄目,上傳經典的戲曲文化教學視頻,使人們可以隨時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同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興趣推薦更符合他們口味的戲曲內容,提升用戶體驗感。
在建設戲曲文化網站時,要科學分類內容,將戲曲類別、適合的受眾以及受眾喜愛度等作為主要劃分標準,這有助于精準定位受眾群體,提供更符合群眾興趣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承。同時,可以根據受眾的需求創建新媒體戲曲文化部門,重點宣傳戲曲文化內容、角色造型及配樂等,實現多種元素和內容的公開化傳播,使人們直觀了解戲曲藝術創作過程,激發其欣賞興趣,擴大戲曲文化的傳播范圍,提升其影響力。
此外,相關部門和相關機構可以運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在社區、公共娛樂場所和高校開展戲曲文化競賽,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優秀人才,為其頒發證書和獎品,給予其專門的榮譽稱號,這種方式既能夠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又能夠通過比賽的形式將戲曲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同時,學校可以設置一些與戲曲文化學習有關的課程,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戲曲文化知識。教師要為戲曲專業的學生講解戲曲知識,引導學生分組協作,再現經典戲曲橋段。這有助于培養更多對戲曲感興趣的年輕人,為戲曲文化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四)培養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人才
在新媒體時代,培養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人才是推動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其保護與傳承需要新一代藝術家、研究者與教育者的共同努力。為了確保戲曲文化中的傳統技藝和精髓得以傳承,并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系統而全面的培養措施。
首先,建設專業的戲曲保護與傳承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可以在高校設立戲曲保護與傳承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傳統技藝的專業人才,該專業不僅要涵蓋對各類戲曲劇目的深入學習,還應注重學生表演技能、導演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此外,培養計劃還應包括新媒體時代相關技能的培訓,如數字化劇目制作、社交媒體運營等,使學生具備更全面的傳承與創新能力。
其次,制訂戲曲藝術家培養計劃,以確保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在藝術家的培養中,應該注重傳統戲曲的基本功訓練,包括唱腔、表演技巧、舞蹈等方面。在新媒體時代,培訓還應該包括戲曲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如音視頻錄制與剪輯、虛擬演出技術等。此外,在藝術家的培養過程中還要注重其對戲曲文化的深度理解,鼓勵藝術家積極參與研究,推動戲曲文化的創新發展。
再次,為了培育戲曲研究者,應該建立健全戲曲文化研究體系,包括設立戲曲研究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并鼓勵研究者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在培訓過程中,要強調對傳統文獻、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新媒體時代下戲曲文化傳承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培訓的同時,也要倡導實踐性研究,使研究者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投身于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最后,為了確保戲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應當著力培養戲曲教育工作者,這一方面需要設立戲曲教育專業,為將來的戲曲教育人才提供系統的培訓;另一方面,需要鼓勵現有的戲曲教育從業人員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不僅要精通傳統戲曲技藝,還要具備與新媒體時代相適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推動現代技術在戲曲教育中的應用,如網絡直播教學、虛擬演出體驗等,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
(五)完善戲曲文化保護的政策體系
在新媒體背景下,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該體系應該涵蓋法律法規、經濟支持等多個方面,以確保戲曲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得以蓬勃發展。
首先,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戲曲文化保護的基礎。相關部門應該著手修訂和制定相關法規,明確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責任,規范相關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包括對戲曲作品的著作權、表演權等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以及對戲曲傳統劇目、表演藝術家的特殊保護等。在法規中還應當強調數字化保護的要求,明確數字化戲曲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傳播等方面的法規框架,以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挑戰。
其次,完善戲曲文化保護的經濟支持政策至關重要。相關部門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戲曲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承和創新,這些基金可以用于資助傳統劇目的演出、數字化保護的技術研發、年輕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此外,還可以建立獎勵機制,對在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個人、團體予以獎勵,以鼓勵更多的人投入戲曲文化的傳承。
最后,為了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相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對戲曲文化保護工作的監督和評估。通過建立相關的監管機構,定期對戲曲保護與傳承工作進行評估,確保政策的執行效果。該監管機構負責收集整理相關數據,制定評估標準,對各地戲曲文化保護工作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評價。通過這樣的監管機制,可以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戲曲文化保護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下,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唯有緊密結合時代發展,才能在新媒體浪潮中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瑰寶,讓戲曲文化在新媒體的映照下煥發新的光彩,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永不磨滅的珍貴符號。
參考文獻:
[1]劉文峰.戲曲傳承發展與文化生態保護[J].福建藝術,2023(3):3-8.
[2]謝春英.戲曲傳承與保護工作的當湖實踐[J].戲劇之家,2022(14):43-45.
[3]李曉娟.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戲曲的保護與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58-60.
[4]方曉珍.皖江地區戲曲文化傳承對策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0(6):84-87.
[5]余錦程.戲曲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文化發展分析[J].戲劇之家,2020(6):32,35.
[6]寧擁護.淺談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9(19):22.
作者單位:
淄博市張店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