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騁
摘 要:為達成《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基本要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確能力素質培養的關鍵性,并構成長效機制,同時明確學生特異性的影響,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逐步優化教學模式,滿足現代教學觀念的基本需求,并定期收集執行信息,健全教學方法。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性,確定培養學生的基本方向,細化提出執行策略,以期為教師提供參考,進而完善教學框架,為未來的教育事業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信息素養;綜合能力
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及發展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于現代社會而言,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培養的重點。高中生作為人才的儲備軍之一,需要兼具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因此,教師需要不斷革新自身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的特異性和學習實況,確定教學目標,進而深化教學機制,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未來的發展,所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需要關注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適應社會,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國雖然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但是我國在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缺口,對于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培養缺乏有效的模式。目前,我國學校教育對于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為輔,這種教育方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積極性,所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較低,故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和質量,解決當前高中階段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1]。另外,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就是要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也要把握好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讓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的基本方向
(一)系統性
首先,每節課的教學時間和所能完成的任務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因為要完成教學目標就隨意增加課時。其次,每節課的教學時間一般是在40-45分鐘左右,能夠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即可,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占用過多時間,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再次,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體驗信息技術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要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且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要有計劃地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
(二)實踐性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操作中體會信息技術的魅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的最后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評價活動,讓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2]。
(三)綜合性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性,是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相比較而言的一個顯著特征。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表現為課程內容上的相互滲透、學習方式上的相互融合、課程目標上的相互聯系,如在計算機與數學融合方面,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包括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基礎、操作系統、數據庫基礎等知識。而在這些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才能順利地完成對這些知識內容的學習,或在計算機與英語融合方面,學生必須運用所學過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才能進行相關軟件操作,這都彰顯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要求。
(四)創新性
首先,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觀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增強學生的信息獲取、加工、處理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智力潛能和創造力的發展,而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在獲取信息資源方面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為社會做貢獻的使命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品質,促進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行為規范的形成,同步提高學生對信息安全意識,為保護自己和他人不受侵害做好準備,將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展現。
(五)長效性
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如何在高中階段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從目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現狀來看,許多校方還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學校也有很多信息技術課程,但是往往只有幾節課,甚至學生并不專注,或者干脆就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開設的“信息技術課”。對此,如何讓每一位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系統的、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面對并認真思考、認真解決的問題。
三、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開展信息技術競賽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外,還可以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開展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競賽
信息技術競賽,即與計算機相關的學科競賽,如信息學奧賽、各類編程大賽等。一方面可以通過競賽選拔出優秀選手,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在比賽中發現自己不足,更好地學習和完善自己。
此外,教師可開展信息素養寫作比賽。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從寫作入手。例如在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計算機使用方案或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與規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設計能力[3]。
2.開展各種主題競賽活動
可以經常舉辦專題競賽活動。針對某一方面內容進行比賽。如:以“保護環境”為主題進行競賽,將與環境有關的內容穿插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綜合能力。如:《初識數據與計算》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網絡中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和處理,制訂調查圖表,利用數據整合分析得出結論,提升自身環境保護能力,也能奠定科學實用性的初始概念[4]。
還可以開展科技小制作競賽活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科技小制作內容作為課題進行教學。如:在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信息社會的建設》教學中可以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節日氛圍和趣味性。另外,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可以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技術網站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如:開設《校園報》作為一本為學生提供校園信息的報紙,讓學生通過它了解學校生活、了解學校動態等。
(二)了解創新概念
1.人工智能入門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人工智能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各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從“人工智能”的轉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對計算機程序和算法只是簡單的了解,沒有形成對程序設計思想和算法的理解和認知,甚至是從思想上排斥。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可以通過編寫程序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識、原理和發展歷程等內容。比如:學習了教科版《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這一主題后,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編寫程序來實現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不要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要讓學生發散思維,先規劃框架想法,再利用課本知識予以實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5]。
2.線上+線下教學模式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以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充分融入其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富、多樣、全面的知識,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線上和線下兩種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樣、全面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獲得更加豐富、全面的知識。對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網絡與通信知識;信息處理知識;多媒體應用知識,可在后續學習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信息系統的集成》章節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置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6]。
(三)掌握實用類技能
1.Python教學
Python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語言,是計算機科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主要用于數據分析、統計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對此,Python的學習,首先要對計算機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有了解了計算機系統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的編程語言,才能更好地學習Python。其次,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先通過一些簡單的例子讓學生了解編程語言和操作系統,然后在具體任務中逐步實現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深刻體會。比如:學習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數據的計算》章節時,教師可以先講解數據處理中常用的統計學概念,然后通過例子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Python進行數據統計計算。
2.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和傳遞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主要陣地,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效融合,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與計算機有關的內容。如教科版《信息系統的集成》中有關“Internet”“局域網”等知識;“數據結構”中有關“存儲過程”“算法”等知識;“編程語言”中有關程序設計的知識,皆可整合教學,促使教學效率顯著提升。
(四)設立小組協作課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協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師的組織下,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共同成長[7]。比如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的課題《信息社會的建設》中就可以設立小組協作課題,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行尋找合適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平臺,并通過網絡或書籍等途徑去收集資料或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和整理,然后在組內進行分工合作,教師為每個小組布置自己的課題方向、任務和目標,每一個人都是任務完成的執行者和監督者,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也會對自己的任務進行檢查、督促、調整和完善,促使學習興趣大幅提升[8]。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還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個人對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進行探討,尋求創新發展之路徑,為未來的行業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秦亞蘭.關于我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1,23(20):185-186.
[2]徐樂.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及培養策略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6):59-61.
[3]姬文瑞,李靜.數字信息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思與學”[J].美與時代(上),2021(3):128-131.
[4]湯佳寧.項目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5):74-76.
[5]白惠英.探析新課程下高中英語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32):119-121.
[6]溫瑞芳.淺談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2):165-166.
[7]顏鉑為,李敏.焦點與趨勢: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20年[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36(2):93-99.
[8]楊彰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有效途徑[J].家長,2023(17):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