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宇 李偉 孫林芳 段凱池
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這些重要觀點深刻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訴求,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廣闊空間。本文通過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標準化建設實踐,探索以標準化手段助力推進鄉村振興,根據建設成效總結“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標準化經驗并加以復制推廣。
關鍵詞: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標準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9.022
0 引 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1]。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強國,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需要[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標準化工作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促進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進而達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目的[3]。標準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具有支撐性、引領性作用。
作為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力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4]。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并做出了“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的殷殷囑托。
毛納村的發展離不開總書記的關心和指點,也離不開標準化的理念和方法。為將毛納村打造成為向世界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成果的窗口,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地,落實海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毛納村發展的部署要求,啟動打造“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研究。
1 毛納村概況
1.1 基本情況
毛納村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西南部的一個黎族聚居村落,居住的黎族同胞占比超過96%。全村林地面積2500畝,耕地180畝(人均約1畝),因得天獨厚的山地優勢和生態資源,毛納村主要以發展茶產業為主。
近年來,圍繞美麗鄉村建設,毛納村一直以黎族文化和熱帶風情為主題,在不拆房、不砍樹、不占田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和茶葉特色產業,充分發掘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力爭做大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努力實現坡上茶山“金葉子”,坡下旅游“鐵飯碗”,促進鄉村振興和村民持續增收。
1.2 存在的問題
毛納村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腳下,是典型的傳統黎族村落。這里山地多、耕地少,經濟發展滯后;這里雨林密,污染少,生態環境優越。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本地大葉種茶是多年來的唯一選擇,但是周邊茶企少,規模小,加工能力有限,質量上乘的熱帶雨林茶青往往賣不出價格。
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工作頂層指導性文件不多,可供參考的標準較少[5]。毛納村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不暢,基礎設施不全、旅游服務能力不足、缺少致富產業,是當前的困境。毛納村的困境也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農村類似的發展縮影。關于資源分配、基礎建設、產業配套、人才培養的系統問題,在同一個時期,也發生在其他農村。
2 標準化建設實施手段
2.1 宣傳標準化理念
標準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當地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基于五指山市,特別是基層鄉村,受限于整體發展水平,標準化意識和理念在當地的應用程度有限的狀況,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技術服務隊通過多方走訪,持續宣傳標準化知識,傳播標準化理念。
為充分發揮標準對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技術支撐作用,標準化技術服務隊與當地政府、行業主管部門、項目運營單位、項目規劃單位多次溝通,推行頂層設計,標準先行理念,將標準引入當地項目發展規劃設計之中;推動當地政府組織調研隊赴武夷山市、福鼎市等城市考察學習茶產業標準化建設、品牌培育方式等工作;為行業監管人員及從業人員培訓餐飲標準、旅游標準,幫助梳理村務管理標準;為當地農家樂、副食店和小賣部經營者以及食品加工人員講解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知識,宣傳標準化理念,提升服務意識。
2.2 構建標準體系
毛納村標準化基礎薄弱,標準化工作缺乏統籌安排部署。標準化技術服務隊堅持系統觀念,圍繞并服務于毛納村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分類指導,基于毛納村鄉村建設、公共服務和鄉村產業發展標準化的實際需求;堅持立足實際,充分考慮毛納村黎族同胞的知識水平和標準化意識現狀;堅持開放包容,結合鄉村振興發展變化以及水滿鄉專班工作清單,以毛納村發展現狀和標準化需求為基礎,編制《“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建設技術標準支撐體系》,構建體系框架、編制標準明細表并提出重點標準制定清單。
2.3 制定地方/團體標準
通過分析毛納村地域優勢、產業和文化特點以及發展需求,梳理重點工作任務,圍繞推進全域旅游示范村建設,以文旅為串聯,著力于傳統種植業到新業態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和實施、熱帶雨林保護和修復以及黎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提出立項制定《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規范》三項系列地方標準。根據海南省DB46T 74—2021《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規范》,經過文件資料收集梳理,調研分析,采用在省市兩級門戶網站公開征求意見、發函征求意見、召開征求意見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并進行項目評審,最終三項地方標準于2023年12月通過專家評審。這三項地方標準為指導海南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過程中的產業融合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指導。
同時,根據毛納村的小作坊和農特產品的特點,重點對茶葉和山欄酒的生產加工制定了6項團體標準。在當下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格局下,為毛納村提高制茶/釀酒工藝,提升茶葉/山欄酒品質提出技術要求和解決方法。
2.4 提供質量基礎設施服務
成立毛納樣板質量基礎設施工作站,對應組建標準化支撐、食品生產許可指導、商標品牌建設方面的專項小組,針對性為毛納村提供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工作站與水滿鄉政府、毛納村村兩委、村企及農戶建立常態化技術支撐機制,聯合當地主管部門主動上門服務,指導設立農戶臺賬,通過現場教學、電話、微信等多種形式提供“一對一”的質量提升技術服務;為村企設計農產品標簽和小作坊食品標簽通用模板及外包裝,制定企業標準,提供質量管理、計量、標準、知識產權、品牌建設等技術咨詢和服務;為村民講解包裝、商標、商品標簽的相關要求,協助辦理相關證照。
3 建設成效
3.1 標準化理念提升
通過傳播標準化知識,宣傳標準化理念,當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村民的標準化意識及能力切實增強。一是相關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標準化意識及能力有效提升,調整五指山市茶產業發展思路,以標準化工作為抓手,組織編制了《五指山茶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制定五指山熱帶雨林大葉茶三項團體標準,邀請省內外多名行業專家對茶葉進行感官品評,提出五指山熱帶雨林茶的獨特品質特征;二是村委會管理人員標準化理念加強,標準化已融入村委事務管理。毛納村外語標志標牌按標準開展設計及施工,對村規民約開展梳理后納入水滿專班工作清單進行修訂;三是旅游規劃與實施單位標準化意識增強,在當地旅游規劃及游客中心、民宿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和采用標準技術支撐;四是村企及村民標準化及品牌意識明顯提升,可隨時通過電話、微信尋求合規產品標簽、外包裝設計、商標查詢注冊、企業標準編制、地理標志保護工作等技術支撐。標準已成為當地各單位開展工作的智囊。
3.2 標準引領規劃設計
頂層設計,標準先行得以施行。《五指山市水滿鄉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毛納村導視系統方案設計》等文件中明確標準基礎性引領性定位。將《旅游規劃通則》《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等國家標準以及《“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建設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引入規劃方案作為技術支撐;繼承傳統山欄酒釀酒技術的標準化連花酒坊、生態停車場正在規劃實施中。標準體系建設為毛納村產業升級增效、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改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指南。
3.3 標準體系初步建成
運用標準化手段規范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與生態問題相關的多個環節,研究和構建我國農業農村生態文明標準體系,對鄉村生態環境改善和治理具有支撐和引導的作用[6]。
毛納村深處于五指山片區,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村民收入原來主要依靠茶葉,又有釀造米酒的傳統,正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標準化技術服務隊根據毛納村這幾個特點,結合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弘揚中華傳統民族文化議題,編制《“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建設技術標準支撐體系》。該標準體系包含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子體系、產業發展子體系、熱帶雨林生態保護子體系、黎族文化傳承子體系,共計包含106項標準,已經發布實施標準93項。
通過標準整體布局、標準有效實施,由3萬余根竹子建造,富有竹子天然顏色,結構開放的毛納村游客中心投入使用;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接待處獲得游客青睞;修葺后平坦的道路、古樸典雅的長廊、蘊含民族風情的房屋,治理后的居住環境使得毛納村彰顯出新的風貌;使用國家標準中規范的圖形符號引導游客前往村內各個功能區域,實現標準規劃合一,提升鄉村旅游形象。
3.4 地方/團體標準得以應用
3.4.1 地方標準
近年來毛納村推進全域旅游示范村建設,標準化技術服務隊研制《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規范》三項系列地方標準。第1部分通過標準指引實施標準化茶園改造工程,打造集休閑觀光、知識科普、采摘體驗、茗茶品鑒為一體的產旅融合新業態;第2部分立足于日常生活、農業生產、林農旅融合、雨林活動及宣傳教育,提高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變現”,實現生態保護、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互融共促;第3部分挖掘黎族特殊符號、特色飲食、歌舞、技藝等黎族文化元素,以及關鍵原材料和特色工藝,從保護程序、保護對象、保護措施、文化傳承等方面指導開展黎族文化遺產保護,積極踐行以標準化賦能黎族文化發展傳承。
3.4.2 團體標準
標準化技術服務隊聚焦茶農、酒農的問題和需求,著眼手工制茶、米酒釀造的流程和規范等技術性問題,以標準破困局,研制《毛納手工紅茶加工技術規程》《毛納手工綠茶加工技術規程》《生態茶園建設管理規范》《山蘭酒(糯米酒)》《山蘭酒(糯米酒)生產技術規程》《釀酒小作坊生產管理規范》等團體標準,以標準規范茶葉原料、加工條件、初制工藝、精制工藝、標志標簽、運輸、貯存和質量管理等生產、經營各環節,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及村民意識到標準化在茶產業和釀酒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按照相關標準要求種植,采摘、加工、晾曬茶葉,實現了當地特色產品生產經營有標可依、有標可循。2023年以來,毛納村新增種茶面積約500畝,總種植面積突破2300畝,茶青收入約276萬元,平均每年可為每戶農戶增加近兩萬元的收入。
3.5 農特產品俏銷市場
通過質量基礎設施服務,3個商戶注冊取得了霖仙紅、水約香甜、納月3個商標,1個商戶轉讓商標;2家企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7家企業獲得《食品經營許可證》,2家企業獲得《小作坊食品備案》。五指山和茹生態茶坊和五指山什挪嶺種養專業合作社各自成功注冊9個商標。截至2023年底,毛納村商戶已全部實現商品售賣有包裝、有標簽。
從“三無”產品到有包裝、有商標,毛納村的農產品和小作坊食品包裝標簽齊全規范,產品質量得以提升和認可,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也得到保障,毛納村農特產品得以俏銷市場,消費者放心,村民歡心。2023年1-9月,毛納村累計接待游客突破1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839萬元。
3.6 毛納村社會影響力
項目開展期間,標準化技術服務隊除了對內廣泛宣傳標準化理念,對外也積極大力宣傳毛納村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以標準化為抓手,毛納村的名聲更是逐步遠揚,社會知名度持續提升。
2023年8月,《我的村莊我的茶》榮獲質量強國建設微視頻優秀作品;9月,由“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研究推動的五指山熱帶雨林大葉茶三項團體標準被人民網、新華網、南海網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10月,“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研究經驗獲得海南新聞聯播、海南網絡廣播電視臺、今日海南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
“跟隨總書記足跡,發現五指山之美”旅游線路,《極限挑戰》《萬里走單騎》等劇組走進毛納村錄制節目,早春茶開采節、“三月三”“雨林與您”等體驗活動,以及雨林精靈時裝秀等文旅活動的舉辦深受游客喜愛;打造對外宣傳展示的窗口,先后接待阿聯酋、古巴等10多個國家大使和多家駐華外國媒體記者;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海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五椰級鄉村旅游點”等榮譽稱號。
4 展 望
標準化已在毛納村生根發芽,總書記關切的黎族村落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煥發新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7]。下一步,將深度運用標準化理念和方法,通過價值鏈分析方法進一步深化“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研究。一是以項目形式進行數據采集,聯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開展標準和標準化效益分析,結合數據進行模型設計和估計,為國內和國際標準效益分析提供有效真實案例;二是不斷總結成果和經驗,推動“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標準化試點示范單位建設,圍繞毛納村后續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及推動《毛納村鄉村振興標準體系暨“標準化+生態文明鄉村”毛納樣板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實施運用;三是研究制定《毛納村生態文明黎族村寨建設與評價規范》《毛納村村規民約與實施評價》等標準,持續支撐《五指山市水滿鄉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實施,打造毛納樣板,以點帶面,帶動海南鄉村振興標準化工作,在全省鄉村建設中貢獻市場監管力量,讓標準化成為海南省建設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的“靚麗名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雷明,于莎莎.鄉村振興的多重路徑選擇:基于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22(9):1-14.
[3]鄭偉,王華春,王秀波.標準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大有可為[J].經濟研究導刊,2013(25):298-300.
[4]劉濤.淺析江西生態文明標準化建設形勢與任務[J].質量探索,2022,19(2):5-9.
[5]楊寧, 徐衛華, 歐陽志云,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標準化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J ] .生態學報,2023,43(16):6902-6911.
[6]張瑋哲,彭祚登,翟明普,等.我國農業農村生態文明標準體系構建的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3):55-66.
[7]霍婷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鄉村振興,2024,55(2):138-141.
作者簡介
吳清宇,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能源方面的檢驗檢測及標準化。
李偉,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農林及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標準化。
孫林芳,本科,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旅游及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標準化。
段凱池,本科,實習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