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瑞
摘 要:高校學生在美術專業學習中所形成的藝術鑒賞力與審美能力直接影響著他們今后的藝術鑒賞與藝術創作。不同學生在鑒賞藝術作品時所產生的審美感受各有不同。藝術鑒賞力培養是高校美術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提高高校美術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簡要概括高校美術專業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價值意蘊與實施思路,并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高校美術;藝術鑒賞力;美術教學
所謂藝術鑒賞力,指的是學生在觀察和分析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感悟,主要依托學生現有的藝術審美經驗以及理論知識。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對于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和文化修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想達到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目的,就需要借助審美鑒賞課程,鼓勵學生深入探究藝術作品的創作技藝與創作理論,使學生在建立起正確審美理念的基礎上學會發現美、分析美和記錄美。
一、高校美術專業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價值意蘊
(一)培養學生審美素養
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的關鍵課程,能幫助學生拓展藝術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要想達到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目的,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經典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在分析藝術作品內涵與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感知其精神內涵,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分析能力與辨別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藝術與文化密不可分,藝術是呈現文化內涵的外在形式,藝術作品中包含著大量的精神財富。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藝術作品,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理念和創作風格,從而使學生在鑒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充分感知不同的藝術境界,以此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
二、高校美術專業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實施思路
(一)初期:鍛煉外在感知
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特別是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初期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使學生產生初步的感官體驗,進而更好地體會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首先,學生需要在高度集中的狀態下觀察某一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通常來說,在這一階段,學生只需要分析觀察對象的顏色、外貌和風格即可。其次,在鑒賞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也能夠獲得審美體驗,從而感受到鑒賞藝術作品的魅力。通常來說,由于高校學生的審美經驗不足,因此學生在感知藝術作品時所獲得的體驗是不專業且復雜的。隨著學生審美經驗的累積,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心理機制,通過將局部與整體相銜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審美模型[1]。
(二)中期:品味藝術內涵
在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中期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體會藝術作品的內在含義。在中期階段,學生往往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審美經驗,并且對大部分審美對象的風格有了初步了解。此時學生也能更好地將審美經驗與審美對象相融合,獲取全面的鑒賞體驗,而這一階段也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感性體驗能力的關鍵時期。在中期階段,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將聯想內容與藝術作品的現實存在相銜接。這不僅可以使審美對象以更為直觀、立體、多維的形式呈現出來,還能使學生獲得更飽滿、專業、深層的感知結果,從而使學生從感性和主觀的層面體會藝術作品的內在含義。
(三)后期:感悟文化底蘊
在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后期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通過藝術作品的外在形象與精神內涵,體會藝術作品最本真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底蘊。而這一階段也是幫助學生將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相融合的重要時期。只有學生達到了能夠體會藝術作品文化底蘊的層次,才可以說學生具備了成熟的藝術鑒賞力。在這一階段,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和聯想空間,更要對學生的鑒賞過程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鑒賞層次的深入,學生所獲得的感官體驗更加豐富、敏銳,其也將進入更深層次的審美境界,進而從藝術作品中體會到事物發展規律等深層次的哲學內涵。
三、高校美術專業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教學建議
(一)綜合多元教學模式
要達到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目的,就需要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藝術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藝術鑒賞課堂。對此,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模式。
第一,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傳統的藝術課堂以教師一言堂為主,容易影響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也不容易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學情與審美需求打造個性化藝術鑒賞課堂,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藝術作品的深層次藝術內涵。例如,以教育理念為引導,制定多元化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學習認知層次與個性特征選擇藝術鑒賞素材,鼓勵學生在課前、課后獨立開展藝術鑒賞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時刻把握每一個學生的藝術鑒賞進度與鑒賞狀態,在掌握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上優化和完善教學設計[2]。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以互動交流的形式鼓勵學生分享觀點與想法。這不僅能豐富學生在課堂上的審美體驗,還能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判斷能力。
第二,選擇實踐調查式教學模式。傳統的藝術鑒賞教學僅限于在課堂上分析某一單一的藝術作品,這種教學模式能使學生接觸不同的藝術風格,但是缺少實地考察的真實感受。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教學主題與藝術鑒賞內容,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藝術館與文化館,通過現場實地考察的形式展開藝術鑒賞教學。例如,在學習建筑風格鑒賞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偉人故居或紅色革命遺址,從當地歷史文化角度出發,探究當地建筑物的材料和建筑風格。在探索古代建筑物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地標性建筑,例如高鐵站、飛機場等感知現代化建筑的獨特風格,以及城市在規劃整體藝術空間時所考慮到的問題。這種實踐調查式的鑒賞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觀察敏銳度,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中存在的美。
第三,打造沉浸式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音頻等形式打造課堂沉浸式情境,也可以借助課外場所為學生打造沉浸式鑒賞場景。例如藝術館、博物館等定期組織公益藝術展,此時教師可以借助藝術展帶領學生鑒賞博物館和美術館中的藝術資源,比如傳統雕塑、民族技藝、傳統繪畫等。通過現場實地教學,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的藝術場景,可以使學生在感知傳統藝術的過程中拓展審美空間[3]。而這種親自參與的形式,更能夠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缺陷,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習慣。又或是教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模擬真實的博物館場景。在課堂上,學生只需要動動鼠標和鍵盤就可以從不同方位來觀察藝術作品,這也為高校美術藝術鑒賞課堂教學提供了保障。
(二)精選鑒賞參考素材
高校美術教學中的藝術鑒賞素材,直接決定著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培養效果。因此,教師應精選藝術鑒賞素材,在充實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藝術鑒賞課堂。
第一,教師在挑選藝術作品時,可以首先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軼事以及與該藝術作品相關的影片材料。借助此類素材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同時也能使學生嘗試從不同的方位感知作品的藝術內涵,達到提升學生藝術鑒賞力的目的。例如,當教師選擇以法國雕塑家羅丹的《思想者》為鑒賞作品時,首先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欣賞這一藝術作品的創作風格以及精神內涵,此時學生往往只能從作品的外在形態以及羅丹的創作細節出發,分析其創作風格;其次,向學生介紹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人生經歷、思想以及創作背景,幫助學生體會羅丹在人生中所經歷的黑暗,使其對《思想者》這一雕塑作品所呈現的悲痛感產生更深刻的體會;最后,在學生了解了羅丹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背景之后,鼓勵學生重新解讀藝術作品,使學生充分感知羅丹是如何以肢體的蜷縮感來表現生命之沉重的。
第二,優化色彩素材選擇。在高校美術教學中,色彩鑒賞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將對色彩的認知轉化為創作素材。因此,在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時加入色彩素材,也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美術創作力的目的。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表現不同色彩的任務,例如以冬天為主題創作一幅畫。在這個創作任務中,學生需要應用當前所學的色彩理論與創作技巧,創作一幅和冬天相關的藝術畫作。學生可以選擇以不同的色彩搭配方式來呈現冬天的肅靜與蕭瑟。有的學生將白色、藍色等冷色調相結合,呈現出冬天的冷寂感。另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設置表現情緒的任務,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色彩表現自己當下的情緒,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色彩與個人情感之間的關系,為學生鑒賞不同類型的畫作打下基礎。例如,學生可以用藍色來表達憂郁的情緒,可以用紅色來表達激情的情緒,可以用黑色來表達壓抑的情緒。在選擇色彩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色彩創作理論以及色彩的情感效應[4]。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完成創作任務之后,教師需要根據現有的創作評價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藝術創作進行評價,例如色彩選擇、色彩運用、色彩搭配等角度,從而促進學生藝術鑒賞技巧的提升。
(三)組織藝術賞析實踐
藝術鑒賞實踐是高校美術教學課程中的重要環節,能夠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目的。在藝術鑒賞實踐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自由表達觀點的機會,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和看法。
例如,在《哭泣的女人》這一幅畫作的鑒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介紹這一幅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風格等關鍵信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在鑒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位分析這一藝術作品的風格。學生不僅可以探討藝術作品的色彩、構圖等藝術元素,還可以探討這幅作品所傳達的情緒和感情。學生可以嘗試搜集與《哭泣的女人》相關的研究文獻,也可以查找與畢加索相關的藝術流派,從而更好地了解這一美術作品的價值。
(四)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高校藝術教學的主要素材,將其融入美術教學,不僅能達到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還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素材融入其中,以傳統繪畫為案例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如此一來,不僅能在有限的課堂實踐中拓展教學深度,還能使學生深入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
高校美術教師應明確藝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定位和教學目標,豐富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在向學生傳達傳統文化藝術內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從相關藝術理論的角度切入,幫助學生獲得對中國畫的認知經驗[5]。例如,教師以不同朝代和不同流派為劃分節點,為學生提供不同的中國畫作品,豐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形成正確、完整的審美觀念,然后再向學生介紹中國畫創作技巧與創作底蘊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在掌握中國畫創作技巧的基礎上,體會中國畫的藝術內涵。
四、結語
高校教學改革不僅在于革新教學手段與課程設置,更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藝術鑒賞力是學生藝術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美術教學而言也有重要意義。高校美術教師應加大美術鑒賞教學力度,在精選鑒賞素材的基礎上,豐富學生藝術鑒賞經驗,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此外,為達到充實學生精神世界,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和審美素養的目標,教師也應通過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藝術作品呈現形式的手段,教會學生感知美、發現美、體會美、分析美和表現美,借此達到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敏.淺談怎樣提高高校美術生的美術鑒賞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5(16):128.
[2]姚佳慧,徐薇娜.審美教育視域下高校美術鑒賞教學方法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2(5):87-89.
[3]霍瑜婷.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新美域,2022(8):146-148.
[4]蔣麗.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民間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4):155-157.
[5]逄銘梅,薛巍,王怡.以視覺素養為導向的高校美術鑒賞教學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1(8):67-68.
作者單位:
鄭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