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合并的微觀數據,探討了企業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發揮調節效應的區域和市場競爭作用。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的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本研究的結果還顯示,區域和市場競爭在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關系中發揮正向調節作用。這些結果表明,當企業位于中西部地區或面臨激烈市場競爭時,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
關鍵詞:研發投入;創新績效;區域;市場競爭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研發投入與日俱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在2.44%左右,已接近OECD國家2.47%的平均水平。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國家的競爭力與該國研發投入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國現階段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攻克“卡脖子”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樣,企業也可以通過研發投入,提高技術和效率,改善產品質量,從而更好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那么,企業的研發投入能否有效提高創新績效?在什么情況下,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更為強烈?這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合并的微觀數據,解答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企業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第二,企業所在區域在研發投入和創新績效的關系中是否發揮調節作用?第三,市場競爭在研發投入和創新績效的關系中是否發揮調節作用?本文的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研發投入和創新績效關系的相關文獻,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研究結論,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探討了在不同條件下采取不一樣的研發投入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假設
研發投入一般指企業在產品、技術、材料、工藝、標準的研究與開發過程中投入的經費。研發投入被視為區分成功企業與失敗企業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以往經驗也表明,持續進行研發投入的企業會長期保持在某一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研發投入幫助企業獲得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增加企業的無形資產,為企業搭建技術壁壘,構筑“護城河”,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創新績效。研發投入還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幫助企業以更低的成本獲取競爭對手和合作企業外溢的知識。研發投入較強的企業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外部技術環境的變化極其敏感,能夠及時追蹤技術的發展和變化趨勢。通過研發投入所儲備的知識,企業可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掌握最新的產品信息,了解關鍵的生產技術,這些都鼓勵企業更加注重研發投入,加強研發合作,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提升自身創新能力。資源基礎理論認為,擁有價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資源的企業能夠獲得競爭優勢,而企業的研發投入具備上述特征,可以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根據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
我國東部地區在經濟總量、營商環境、企業發展程度等方面均好于中西部地區,企業的創新能力在企業成長壯大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企業研發投入所引起的學習效應會經歷遞減的過程,即企業的學習效應不斷收斂,直至達到這個領域的前沿。也就是說,與前沿技術的差距越大時,學習速度越快,但隨著與前沿技術逐步接近,學習速度就會明顯地慢下來。我國東部地區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研發投入對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這些企業與世界前沿技術企業的差距逐步縮小,要想實現突破式創新,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開發費用。相反,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較大,雖然近幾年研發投入出現逐步增長的趨勢,但總額還不是很多,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處于學習效應螺旋式上升的階段,同樣規模的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相比東部地區更大。根據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相對于東部地區企業,研發投入使中西部地區企業的創新績效提升幅度更大。
壟斷是企業創新面臨的最大障礙,因此各國政府都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證良性的市場競爭。當企業面臨高市場競爭時,企業已有產品的價值迅速貶值,要求企業快速對競爭做出反應,采取推出新產品或改良產品性能等措施,有效應對競爭帶來的威脅。由研發投入引發的企業創新活動使企業脫離原有慣例,憑借新穎獨特的創意,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開拓全新的高端市場,迅速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獲得良好的創新績效。相反,當企業面臨低市場競爭時,外部環境的技術革新、客戶需求等變化緩慢,未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期,企業缺乏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會墨守成規,堅持已有技術和產品來應對市場競爭,從而導致企業創新績效下滑。根據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相對于低市場競爭,研發投入使面臨高市場競爭企業的創新績效提升幅度更大。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三、研究方法
1.數據的選取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由1998—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報表取得的資料整理而成,其收錄的全部企業總產值約占中國工業總產值的95%,是國內較常用的企業層面的微觀數據庫。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的樣本時間段為2000—2014年,這樣兩個數據庫的樣本共同區間段為2000—2013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均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但兩個數據庫行業分類標準存在差異,因此如何把兩個數據庫的內容進行有效對接是本研究的關鍵工作。
由于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企業名稱等字段存在錄入不規范或殘缺的問題,且每年數據按照月份分為12個子庫,不符合按企業名稱匹配的標準。因此本研究先將各年度的數據進行整合,通過全角字符轉半角、去除無意義字符等文本轉換操作,獲得了格式化后的企業名稱,提高了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通過文本匹配的成功率。隨后根據企業名稱、年份、郵政編碼和電話號碼等四個匹配變量對工業企業數據庫與海關進出口數據庫進行對接。經過對接合并后,得出共有3637家企業在2000—2013年連續經營。
然而,由于本研究所必需的研究開發費用數據的缺失,刪除了數據缺失的年份,只選取了2005—2007年的數據。另外,借鑒謝千里等(2008)的做法,結合本文的研究內容,刪除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為負數或者存在異常的觀測值,刪除固定資產凈額大于資產總額、流動資產合計大于資產總額、本年折舊大于累計折舊等違背事實邏輯的觀測值。經過以上程序篩選后的企業數量為3411家,共計10233個樣本量的平衡面板數據集,包含企業類別、行業分類、控股情況、研發投入、進出口額等信息。
2.變量的測量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是企業創新績效。本文借鑒邵傳林(2015)的研究,以三年的新產品價值平均值除以三年的工業總產值平均值的比率來計算。本研究的解釋變量是研發投入、區域和市場競爭,關于研發投入以三年研究開發費的平均值除以三年銷售收入平均值的比率來計算;關于企業區域引入虛擬變量,當企業所在地區是東部地區時,區域值取1,否則區域值取0;關于企業市場競爭以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來測量,該指數越大,表明市場集中度越高,會出現壟斷型企業,這時行業競爭不激烈,反之如果該指數比較小,表明市場集中度低,行業競爭會非常激烈。
此外,本研究選取的控制變量的測量方式如下。出口以三年出口額的平均值取自然對數來計算。企業年齡用2007減去企業成立的年份,并取自然對數來計算。企業規模以三年企業資產的平均值取自然對數來計算。融資約束以三年企業利息支出平均值除以三年銷售收入的平均值的比率來計算。政府補貼以三年政府補貼給企業金額的平均值來計算。資本密集度以三年固定資產平均值除以三年從業人數的平均值,并取自然對數來計算。廣告投入以三年企業廣告費的平均值除以三年銷售收入平均值的比率來計算。行業采取虛擬變量,將行業所占的比率超過5%的行業設置為1。企業性質同樣采用虛擬變量,將外商投資企業取值為1,其他企業取值為0。
四、分析結果
本研究所使用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企業創新績效和研發投入的相關系數在plt;0.01水平上顯著,表明研究假設在很大程度上被支持。因此,在納入控制變量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
最終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其回歸系數是標準化系數。從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F值在plt;0.01水平上均顯著,表明所選解釋變量可以很好地說明創新績效這個被解釋變量。表2的模型1至模型3中,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均有顯著影響,且與假設方向相同,假設1獲得了支持(plt;0.01)。在模型2中,研發投入和區域的交互項對創新績效有顯著影響,且有負的回歸系數,因此相對于東部地區企業,研發投入使中西部地區企業的創新績效提升幅度更大的假設2獲得了支持(plt;0.05)。在模型3中,研發投入和市場競爭的交互項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因此相對于低市場競爭,研發投入使面臨高市場競爭企業的創新績效提升幅度更大的假設3獲得了支持(plt;0.05)。
五、結論
本研究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合并的企業微觀數據,分析了企業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區域和市場競爭在它們之間發揮的調節作用,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
第一,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提升作用。這個結果表明,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推動力,因此企業應不斷加大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企業的研發投入促使企業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差異化優勢。但是,現實的情況也表明研發投入短期內會增加企業成本,有可能對財務績效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企業應避免只顧短期利益的傾向,從長遠的角度謀劃企業的發展。
第二,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在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更為顯著。我國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總量、財稅收入、企業發展等方面均落后于東部地區,企業在研發投入能力和積極性方面也不及東部地區。然而,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在中西部地區明顯高于東部地區。由于學習效應的遞減規律,東部地區企業面臨高端技術攻克的難題和瓶頸,但是中西部地區企業不存在上述問題,因此中西部地區企業應在能力可及的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第三,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在面臨高市場競爭程度時更為顯著。當企業外部環境急劇發生變化,面臨極其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企業可以采取迅速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引導顧客需求,開拓新市場的措施來有效應對競爭帶來的威脅,從而取得較好的創新績效。這些結果同樣表明,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應不斷加強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獲得領先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毛艷華.基于企業大數據的所得稅優惠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3(3):113-120.
[2]冷松,張玉蒙,俞立平.區域創新政策、研發投入與創新速度[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2(10):97-110.
[3]謝建國,丁蕾.出口貿易與企業研發能力:來自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的證據[J].產業經濟評論,2018(3):110-124.
[4]謝千里,羅斯基,張軼凡.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增長與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8(3):809-826.
[5]邵傳林.制度環境、財政補貼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5(9): 34-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