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的誕生均根植于思考者對過去和現狀的深思以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莊子以其所處的時代為基點,反思諸子百家的天下思想,提出對天下思想的獨到見解。在莊子眼中,“道”構成了治理的哲學基礎,而政治則是將“道”應用于人間的實踐。政治作為展現“道”的平臺,創造了追尋更高境界的良好條件。換言之,政治是通往更高理想的橋梁,而非最終目標;其真正追求的是培養出能夠達成至高境界的人,而不僅僅是形成完美的政治體系。基于此,在哲學視角下,探索莊子天下思想在平等、包容、自由的政治環境下,對絕對自由的向往,對萬物復歸于“道”的追求,也是對當時社會存在問題的反思與回應。
[關 鍵 詞] 《莊子》;天下思想;政治哲學;自然;逍遙
道家政治哲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遠意義不僅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在于為構建全人類共享的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這一哲學流派通過深入剖析“道”與“德”等核心概念,以及對自然秩序與無為治理的獨到研究,展現出了其深厚的人性理解。道家對于社會政治秩序、倫理規范乃至國家構建的獨特視角,使這一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國政治哲學中獨樹一幟。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深邃且富有創意。他對于“天下”的獨到見解,不僅豐富了古代政治哲學的內涵,更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研究莊子的天下思想,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道家政治哲學的精髓,更能為現代社會的治理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啟示。通過對莊子天下思想的深入挖掘與研究,我們不僅可以為古代政治哲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發展,還能為探索天下理念開辟新的路徑。這一研究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價值,還有著廣泛的社會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應尊重自然、順應人性,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一、“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思想的時代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作為中華文明的關鍵發展期,人們拋棄了早期宗教信仰中的行為與觀念,轉而深入探索人類與自然宇宙間的深刻聯系,促使人們不再盲目地遵循對神的崇拜,而是開始注重發掘自我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并且相信通過個人的努力能夠建立更加理想的社會生活環境。新的思考方式激發了人們對統一天下的渴望與追求,并促進了對政治觀念的革新。在此背景下,思想家莊子基于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了對“天下”概念的獨到見解。莊子認為,“道”的分裂預示著天下觀念的崩解,其實質上是多元思想與道的本質相違背,導致真理的遮蔽和萬物失去了本性[1]。在此否定之下,新的政治哲學正悄然孕育并尋求突破,即追求“道”的原則。因此,在天下分裂的大背景中,莊子提出了對政治和社會秩序的全新思考。此哲學思想對當時的政治正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并指出與自然固有秩序相一致而非強加人為結構的治理范式。
莊子的思想深受老子哲學的影響,特別是在“道”的概念、無為治理以及對自然法則的深刻理解方面。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強調道的無形無名,是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根本原因。莊子沿襲并發展此觀點,其在《莊子·齊物論》中闡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不僅體現了其對宇宙萬物一體的哲學思考,也反映了從老子哲學中汲取的“道”的概念,即超越形式、包羅萬象的原則。
莊子進一步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擴展到政治哲學領域,認為最佳的治理方式是順應自然法則,而不是通過強制和人為干預[2]。該思想與老子的觀點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提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無為取天下。”表明通過“無為”而非干預,可實現治理的最高境界。莊子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和應用,其所闡述的思想,即通過超越世俗的束縛達到心靈自由的境界,也是在老子的道德哲學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
在自然觀方面,莊子與老子同樣重視順應自然,而非征服或改變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表明人類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莊子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寓言和比喻,深入探討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來自認識到個體與自然、宇宙間本質的統一,而非人為地設立界限和分類。
莊子的“天下”觀和政治哲學不僅繼承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將其發展到新的高度。莊子通過對老子“道”的理解,提出了超越傳統政治模式、基于自然法則和無為治理的理想國家觀念[3]。在歷史動蕩、諸侯爭霸的背景下,莊子的思想提供了超越現實紛爭、追求個體與宇宙和諧統一的哲學路徑。莊子強調,通過理解“道”的本質、順應自然的規律,個體不僅能實現自身的逍遙,也能為構建和諧的社會做出貢獻。
二、“藏天下于天下”:“圣人”之治的無為路徑
(一)“正而后行”:莊子理想的君主形象
莊子的天下觀念通過其深邃的哲學基礎,塑造了對“天下”概念的獨到見解,強調理想中的“圣人”狀態,即“藏天下于天下”,以揭示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看來,天下不應被視為任何個人的私產,政治也不應是可供操縱和謀利的手段。試圖將個人意志強行施加于整個社會,并通過此來控制天下,最終只會導致控制的喪失。莊子主張只有當天下歸屬于所有人時,政治才能擺脫惡性循環,恢復其本來面目。基于此,個人得以從各種外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自己獨有的和多樣的方式生存,而無須歸于同一標準。
莊子視角下的理想君主,是能夠深刻理解并實踐“正而后行”的人,即先正其心,遵循道的原則,而后才進行治理活動。此類君主不以顯赫的成就或強力的控制為目標,而是致力于創造,使萬物各得其所,自然而然達到天下和諧與平衡的環境[4]。“正而后行”是莊子提倡的理想君主的行為準則,君主的一切行動和決策都應基于對道的深刻理解和實踐之上。莊子在《逍遙游》中提道,真正的自由來自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超越,其同樣適用于君主對治理天下的態度和方法。理解自然法則,并能夠與道同行的君主,其治理自然能順應萬物生長的本性,不但不會造成社會的緊張和沖突,反而還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繁榮。在莊子看來,“圣人”之治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超越傳統權力運作模式的高度智慧和理解。通過“無為而治”,圣人君主摒棄了對權力的執著和濫用,轉而通過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來引導天下走向自然而然的秩序和平衡。此治理方式不僅展現了對民眾的深切關懷,更體現了對整個宇宙運行規律的尊重和順應。
(二)“順物自然而無容私”:自然無為的執政方式
理想的統治者遵循著無為而治的哲學,放棄對權力的緊握和支配,擯除個人私欲對政治決策的干預,體現為“無欲”的狀態。通過支持萬物遵循自然發展的路徑,用輔助而非控制的方式引導社會,是“無為”的實踐。同時,其還關心人民的福祉,致力于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是為“淵靜而百姓定”。因此,莊子說:“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莊子·天地》)在此治理哲學下,圣人采用淡定的心態來實施無為的治理,引領從積極管理到順應自然的政治轉變,彰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的哲學精神。
莊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而非強加于人。此觀點在其作品中被多次提及,其中,“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的理念在《內篇·齊物論》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莊子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莊子·內篇·齊物論》)反映其對于“道”的理解,一種超越言辭和形式的存在,引導理解無為而治的真諦。莊子進一步闡述,圣人在治理時應當“無為而治”,但并非完全不干預,而是指在不違背自然法則的前提下,通過引導而非強制的方式治理國家。他在《莊子·知北游》中提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此話揭示出關鍵的治理原則,即真正的治理如同自然界的運作,不需過多的言說或強制的命令,萬物自有其規律和秩序。通過莊子的哲學可明晰,其所提倡的治理方式,要求君主或治理者具備深刻的道德修養和對“道”的理解。此類君主能夠在不顯露形跡的情況下,使天下達到和諧的狀態[5]。其智慧不在于用力,而在于用心;悉心觀察自然法則,從而使社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平衡。
(三)“化貸萬物而民弗恃”:天下自化的社會狀態
莊子憧憬既保持個體獨特性又包容多樣性的人際關系,主張寬廣和諧的世界。其是為防止破壞人的固有美德,目的是恢復世界本應有的自由,此理想狀況可被視作“在宥”的最佳實現。在“在宥”的理想狀態下,通過圣人的無為治理,萬物將自然而然地達到滿足和完美。就政治領域而言,莊子所強調的不僅是一套政治秩序或規則,而是基于對當時社會情況的深思熟慮后,提出了全新的政治觀點,從而為政治的適當秩序和環境提供了答案。
莊子提出了理想的治理和社會狀態,其中“化貸萬物而民弗恃”體現了理想社會狀態,即天下自我化管理,人民不依賴外在權力的強制干預。此觀點反映了莊子對于政治哲學、自然、逍遙以及天下觀的深刻理解,其認為真正的和諧社會不是由外在的法律、規則或強權所構建的,而是源自個體內在的自律和對自然法則的遵循。莊子強調,治理的根本不在于制定嚴格的法律或施加壓迫,而在于引導人們回歸到自然的本性,使其遵照內心的道德和自然界的規律自由生活。在此社會狀態下,無需過度的政府干預,因為每個人均能在自己的內心找到指導自己行為的原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第五章》)通過此比喻,莊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礎上闡述了宇宙的自然狀態,暗示理想的社會治理方式,即讓萬物按照其自然屬性自由發展,無需過多干預[6]。在莊子的哲學中,圣人的角色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統治者,而是引導者,其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對道的理解,引導人民實現內在的和諧與平衡。圣人通過“無為而治”的方式,讓政治與自然法則相契合,實現超越常規治理模式的社會狀態。“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德經·第三章》)這就表明,真正的治理不是通過強化個人的權力,而是通過淡化自我,強化對自然法則的理解和遵循。
三、“物物而不物于物”:天下境域中的個體追求
“道通為一”為莊子天下理念的理論支柱和超越視角,為其政治哲學中關于“道”的存在基礎。繼而,圣人“以道觀之”,通過“通”的屬性理解萬物、持“平等”的思維對待一切以及用“包容”的態度歡迎萬物,為天下理念奠定和諧、共享的理論基礎。透過“道”來觀察世界的方式,天下理念因而得以發展。在實現天下理念的過程中,圣人的作用作為必要的外部條件,通過修身使天下自治,以無為的態度營造正面的政治環境,為個體恢復其本性提供了有益的外界條件。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良好的外部環境也有助于內在條件的形成與變化,如何作為生命體找到內在的正道和追求自在生活,成為在天下境域內個體追求的立足點。
莊子的天下思想既依賴圣人的作用,又依賴個體的作為。圣人輔助萬物自然發展,個體也應脫離外在束縛,實現內心的超越。莊子提倡用開放和平等的態度與萬物交流,并通過“心齋”和“坐忘”保持內心的平靜,避免被外界事物干擾。在此過程中,政治作為生命的延伸得以實現[7]。通過政治與生命相結合,為達到莊子心目中理想的“天下”狀態提供了具體的實現方法。在此過程中,外界由圣人“藏天下于天下”,內在由個體“盡其性情之情”,只有圣人和個體共同努力,才能在“天下”中“與天地同流”,共同追求和體驗自在的生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莊子的天下思想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哲學視角。他深入探討了個體與天下之間的關系,以及治理者應當如何處理權力與自然的關系,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智慧與和諧的大門。莊子的天下思想,不僅是對人與自然、社會與個體關系的深刻探究,更是一種對人性與宇宙本質的獨特洞察。他呼喚人們超越權力的爭斗,超越物欲的執著,追求一種更高遠的境界。這種境界既是對個體的自我完善,也是對天下萬物的尊重與呵護。在莊子的思想中,理想的治理模式并非依賴強權與暴力,而是建立在個體與天下和諧共生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對自我境界的不懈追求,莊子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藍圖。這一思想不僅在古代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為當代社會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當下這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深入研究莊子的天下思想,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條探尋智慧與和諧的道路,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徐碩.政治哲學視域下《莊子》天下思想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2]陳赟.“順物自然而無容私”:“公天下”思想的莊子版本——以《莊子·應帝王》“天根”章為中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5):528-537,460.
[3]葉樹勛.渾沌的場域及其自發性:莊子天下觀的內在構造與特質[J].哲學動態,2022(4):44-54.
[4]劉書剛.應物之方:《莊子·天下》篇的敘述脈絡與著述意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3,39(7):10-15.
[5]王碩民.論莊子“天下”治理觀[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35-41.
[6]李穎.《莊子·天下篇》的思想特質:兼談當代人文學術研究中的知識化問題[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3(2):71-73.
[7]洪勤.先秦以道統儒的思想傾向:《莊子·天下篇》的思想考據[J].德州學院學報,2014,30(S1):16-17.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