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智慧,孔子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把不同的美學元素貫穿其間,不僅讓教育途徑變得更加生動多彩,也讓美與善實現了和諧統一。在這里,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其美學思想自然也有著人本和中庸等特征,這些都是引導個體發展的重要道德規范與準則,值得一代又一代學子研讀。對此,立足于孔子的美學思想,從道德角度出發對其進行解析,探討美學思想中蘊含的道德元素,旨在使傳統思想迸發現代活力持續賦能。
[關 鍵 詞] 孔子;美學思想;道德意識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陜西省教育廳重點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周秦基地項目)“美學元命題與孔子美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9JZ003)。
孔子的美學思想以“仁”為核心思想,包含了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等多個層面,能夠充分體現孔子對真善美的重視和宣傳,也反映了他對假、惡、丑的否定與批判。也就是說,孔子以“仁”為起點,穿針引線,把不同的美學元素融合到一起,最終形成獨立的美學系統,給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一、孔子美學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藝術美學思想
孫子曾設置了六藝課程,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盡管孔子述而不作,但課程設置的格局與內容也給《詩經》帶來了明顯的影響。《詩經》中收錄的作品,大多都反映了當時群眾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悟,因此也蘊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則與行為標準,不僅情感抒發充分,語言描寫更是生動鮮活,具有明顯的渲染和熏陶作用。比如,《關雎》作為第一篇詩,就繪制了一幅美麗少女站在洲頭的畫卷,讓讀者在腦海中勾勒出美妙的景象,獲得良好的美學閱讀體驗。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自身也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詩歌,在平時也會經常督促弟子。
從詩歌的價值來看,其“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里的“興”對應的是意志的抒發,而“觀”對應的是觀察特定的風俗民情和社會政治狀況。孔子認為“詩言志”,好的詩歌可以完善人的性格和三觀,陶冶人的情操,端正人的思想態度,促使人樹立集體觀念[1]。“怨”對應的是諷刺上層統治者不合理的政策,孔子強調詩歌可以是一種抒發情感的方式,表達合理訴求沒有得到重視和滿足。
(二)社會美學思想
儒家本就主張入世,主張積極并合理地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不同關系,在這里,人不單單指個人,更是一種社會關系的體現。孔子主張“仁者,人也”,因此在探索社會之美的過程中,孔子也始終倡導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命之中,贊化育,達到宇宙至臻、至善、至美的境界。
1.“忠恕”之美。孔子的“道”,體現在“忠恕”二字上,“忠”指的就是人的行為準則,強調人要懂得真誠盡心,“忠”也對應君臣之間的關系,反映政治層面的內涵,即“使臣以禮,事君以忠”。“忠”能夠肅清社會風氣,穩定政治秩序,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繁榮。“恕”指的是推己及人,孔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人對事不能求全,而是要懂得寬容,懂得接納萬物,接納宇宙,化干戈為玉帛。總的來看,孔子倡導的用“忠”約束自己,用“恕”成全他人理念,可以拓寬個體的心胸,實現心靈的升華,并和諧處理對外關系[2]。
2“.孝悌”之美。“孝”本身是發源于原始氏族社會的,孔子在對前人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又再次對其進行延展和發揚,認為要想達到“孝”的標準,必須先做到“無違”,也就是不破壞禮節,再進一步達到“能養”。這指的是孝敬必須遵循內心自愿的原則,不僅要有物質基礎,更多的是要做到精神上的尊重。孔子的孝悌思想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比如在漢代,朝廷已經把孝作為選任官吏的基本依據之一。在這里,孝悌之美不僅可以體現出個體人格的閃光點,更能夠塑造美好和諧的家庭環境,甚至成為愛國思想的基礎。
3.“見利思義”之美。人處在社會中,是必然要接觸各種復雜利益的,而追求利益也是人的天性所在,孔子并不否認逐利本性,也不反對個體追求自己贏得的利益,但如果義利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則見利思義。孔子云:“不義且富貴,于我如浮云。”他不齒那些通過不利手段獲得利益和財富的人,在面對義利關系的時候,他主張二者要和諧統一,用“義”去衡量“利”,會嚴正拒絕不義之財,這一思想在后來影響了諸多朝代的統治者,在推動社會協調發展中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4.社會大同之美。這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也是孔子思想的組成部分。《禮記》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幅理想的人類生活圖景。在里面,人們不會只顧自己,而是會兼顧親人,年輕人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在社會上立足,年幼的人也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孔子勾勒了一幅人們各得其所、互相幫助的美好畫卷,直到現在,和諧社會也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三)自然美學思想
在面對錦繡河山的時候,孔子的思想既包含了縱情山水之間的閑適快樂,也包含了欣賞大自然的胸懷[3]。
具體來講,孔子認為人要想真正獲得審美體驗,在山水之間獲得美學享受,就必須從心里崇真向善,要有完善的人格,并具備審美能力,有精神上的追求。同時,孔子也強調,自然有自然屬性,人有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體現的才是真正的自然美。正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選擇水,正如水的流動像自身審時度勢、流動不止的品格,仁者選擇善,正如山的高大和堅定像自身包容、博愛的特點。
二、孔子美學思想體現出來的道德特點
(一)核心——中和之美
這里的“中”,指的是協調、調和,“中和”是通過協調的方式達到和諧的效果。孔子的審美是不偏不倚的,不會走極端,也不會特立獨行,他認為“過猶不及”,審美要把握好尺度,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做事。中和之美能夠影響人的審美觀和藝術取向,中國藝術的發展也是對中和之美的鮮明詮釋,比如唐詩的雅致和宋詞的婉約,都能體現出詩詞的典雅美。與此同時,中和之美也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得到了體現,《中庸》中提到的“中也者”“和也者”,本質上也是對天下發展的積極倡導[4]。而且,“中和”更是反映了孔子積極求變的思想,能夠引導人們在復雜的問題中找到矛盾點,抓住突破困境的關鍵線索。
(二)標準——美善合一
美善合一是一種突出的倫理傾向。孔子認為“仁”應當納入“禮樂”之中,讓“禮樂”可以“成仁”,即成仁之禮,成仁之樂。在孔子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倫理化的美善關系也有了發展的動力。一方面,善是美的根基,比如,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孔子認為思想純正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對應了藝術創作和思想傾向之間的緊密聯系。后世的很多美學家延續了以善為根基的美學創作思路,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文藝思潮。另一方面,美善結合,即內容的善和形式的美融為一體。事實上,美善統一也是一種審美上的情理交融,這是中國審美創作的一個主要特征,即在審美情感的帶動下,美和人之間的距離會進一步拉近,人的審美情感會被帶動,審美素養會提升,最終,美學的現實價值會充分發揮出來。
(三)歸宿——對人關懷
孔子的美學思想注重人的價值和地位,注重對人的生命關懷,相對于老莊的浪漫主義美學來講,孔子美學突出了人的主導作用,倡導人的價值和尊嚴應當得到體現,能夠提高人們對自我的認知和認可[5]。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主張對人關懷的時候,也結合了天人合一這一命題,正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就創設了人與自然美好共存的情景,人們沉醉于美麗風景中,感受錦繡之美,而無論是知者還是仁者,他們作為審美主體,樂的并不是山與水這一客觀存在,而是隱含在背后的“知”與“仁”,也就是山水背后的審美價值。
(四)追求——實踐和超越共存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孔子的美學思想具有實踐性,這也和君子的人格相對應,即通過行為把思想轉化為現實的成果。孔子自身也很注重實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對他一生實踐的總結。通過不同階段的實踐探索,孔子也收獲了很多經驗,感悟了獨特的人生道理,他主張言行一致,也督促弟子對已有經驗不斷總結,在反復實踐中提高認識,領悟人生真理。同時,在道德評價的過程中,孔子也注重對實踐的考察和分析,正如“聽其言而觀其行”。
從超越的角度來看,主要指的是人對現狀的突破與跨越,更加側重于在道德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精神的升級。在這里,孔子把人對事物的認知分成了三個層次,首先是知之者,其次是好之者,最后是樂知者,三個層次對應的是不同的接受程度[6]。在面對事物和道理時,只有先認識,漸漸地從他律轉換為自律,才能得到樂趣。并且,孔子也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此時的“圖樂”標志著美感的發生,審美和味覺是聯合在一起的,“樂之味”對應的是內心的愉快。可見,孔子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物質欲望,和天地萬物相融的至高境界,倡導生命走向自由,實現終極意義。
三、孔子美學思想中蘊含的道德意識
(一)藝術美的道德意識
孔子美學思想中的道德意識是以認識藝術美、理解藝術美內涵為起點的,人們要想進入“仁”的精神領域,就必須把審美和藝術創作當作自身修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仁”就是一種鮮明的道德屬性,孔子強調“仁”這一道德在藝術中的應用,人不能只是簡單地認知“仁”,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喜歡的層面,而是應該從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緒,并在追求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境界,不斷打磨自身的意識修養。
《論語》中有記載,孔子到了齊國以后,剛好遇上齊王的宗廟祭祀儀式,他也因此聽到了韶樂與武樂的演奏。在其中,韶樂給孔子留下的印象最深,甚至孔子在后來也連續彈唱韶樂很長時間,連吃飯休息也未曾放棄研究。這足以說明,韶樂給孔子帶來的精神滿足可見一斑,而后,孔子自己也把韶樂和武樂進行對比,他認為前者符合盡善盡美的標準,后者滿足了形式美的要求,但內容卻未達到善。韶樂在內容上的“善”,是一種道德意識的表現,能夠讓人的精神獲得撫慰和滿足。也就是說,韶樂的美,在于它符合道德標準,蘊含著道德內容,這就更容易激發出聽者的審美意識和情緒。
(二)社會美的道德意識
社會美關系到人在社會中參與的實踐活動,以及人在社會積累中表現出的審美形態是以勞動為核心的。孔子強調,人的基本道德準則應當從“仁”“義”“禮”這三個角度出發,當涉及人際關系的時候,要先強調“禮”,“禮”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礎所在,其自身本就包含道德意識成分,是協調矛盾的良藥,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當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的時候,矛盾自然會有效化解,關系自然會改善。
與此同時,《論語》中也有記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當一個人品行端正,剛正不阿的時候,自然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也會獲得更多幫助。但如果一個人品行不端、道德敗壞,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想徇私,那么他人就必定不會服從,屆時,社會安寧就會遭到破壞。這句話同樣對應了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孔子強調,若是統治者自身行事端正,老百姓就會擁護他,若是統治者出爾反爾,前后言行不一,朝令夕改,行為荒唐,那么老百姓必然會反對。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孔子雖然在教學中突出個人道德修行的價值,但實際上也倡導大范圍的教育,因為社會和諧是社會美的前提要件。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是不可能完全脫離他人獨自發展的,所以在社會實踐中,也要踐行禮儀原則。
(三)自然美的道德意識
從上文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自然美包括內在美和外在美兩種,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們之所以認為自然界中的某種事物是美的,是因為這些事物被看作審美客體的時候,可以和審美主體相連,這樣審美客體會被賦予人格化的色彩,此時,人們就可以感受到人格化色彩映襯下的道德之美。孔子在論述自然美的時候,也十分注重對其內在道德內容的描述,比如,《論語》中記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些都是借用景物來傳達人生哲理,松柏對應的正是不屈不撓的美好品格。在這里,并不是自然事物天生就帶有道德屬性,而是它們可以作為美好品行的傳播介質。人們在欣賞大好河山的時候,能夠從中獲得樂趣,也是因為自然物里含有道德意識。總的來看,自然之美是主客觀的統一,包含了審美客體本身,以及審美主體的思想道德。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孔子美學思想中的道德意識是極為豐富的,本文從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這三個角度出發,論述了道德意識的具體內容和特點,充分證明了孔子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即便是到了全球化時代,孔子美學思想依舊是引導人們道德發展的旗幟,能夠與諸多領域結合到一起,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杰.從孔子之言論分析“禮樂”的美學核心[J].當代音樂,2022(7):34-36.
[2]賈治軍.孔子美學思想淺述[J].大眾文藝,2022(9):10-12.
[3]張娜.孔孟美學思想的內涵、表征與當代價值[J].濱州學院學報,2022,38(1):73-77.
[4]劉爽,毛榮.試談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以孔子樂舞觀為例[J].戲劇之家,2021(23):56-57.
[5]趙敏.孔子的禮樂美學思想[J].安徽史學,2021(4):162-164.
[6]耿冉.論孔子美學思想中的文質觀[J].湖北社會科學,2021(4):78-82.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