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幾點思考*

2024-06-11 04:10:28張晶晶楊奎
觀察與思考 2024年4期
關鍵詞:現代化文明文化

張晶晶 楊奎

提 要:任何社會的現代化過程都是現代化因素與自身文明傳統的有機融合,不可能脫離歷史傳統和文化根脈而孤立存在,更不能擺脫社會經濟關系和生產力水平加以抽象解讀。中國式現代化適應了21 世紀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內在要求,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內在理路,厚植于5000 多年的文明根脈及其文化傳統,是“兩個結合”的必然產物。中華文明內嵌于中國式現代化中,深刻詮釋著現代化的深層機制和文明形態的內在機理。中國式現代化激發了中華文明現代活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提供了有益啟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 頁。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和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任何社會的現代化過程都不能脫離自身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根脈而孤立存在,也不能脫離特定的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加以抽象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人類現代化的基本規律,也與我國的具體國情和歷史傳統密不可分。尤其是中華文明所內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度拓展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而現代化與傳統文明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因此,如何將現代化因素與自身文明的歷史底蘊相結合是現代化的本質特性,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無法回避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聚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闡述,發出了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最強音。在“兩個大局”的時代境遇下,進一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問題,對于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化的產生與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

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成果,也是一個不斷進步的歷史過程。現代化不僅代表著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也意指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深刻轉變,表征一種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文明進步樣態。現代化的產生離不開生產力進步、生產關系變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自身文明傳統的延續,而現代化與文明傳統的內在交融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不論是早期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還是后發國家的現代化,都蘊含著自身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文明內核。雖然傳統文明與現代化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與張力,但這種矛盾和張力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傳統文明的現代轉型,使得文明重塑成為每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一般來看,“現代化”概念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就已經出現在我國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表示一種“追趕時代”的潮流。“現代化”“現代國家”“近代化”等詞匯,早在《獨立評論》中已被學者胡適、蔣廷黻、陳序經等運用,但更多是在“現時代化”或“近代化”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很顯然,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將“近代”和“現代”都放在“現代”的意義上去理解,以此凸顯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而西方則將“現代”視為區別于“中世紀”的發展階段,以此破除宗教統治和神權束縛,展現人的主體性價值、理性精神和現代文明發展的獨特意義。但無論何種理解方式,都不可否認現代化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推動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中的重要意義。

(一)現代化概念本身就包含文明進步的意蘊

現代化是具有現代特點的發展過程,既指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也內含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進步。從詞源上看,現代化(Modernization)大約產生于18 世紀70 年代,主要由Modern 和Modernize 衍生而來。19 世紀八九十年代,Modernization、Modernize、Modernity 等英文就已出現在《北華捷報》上,部分文章已用這些詞討論中國問題,甚至傳遞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傾向。但這些詞在華的早期傳播,并不單純表示時間上的“現時代化”,而是蘊含著革新、進步、改革和維新等積極內涵。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指出:“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具體地說,就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并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①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版,序言第5 頁。而狹義的現代化特指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途徑,追趕先進國家以適應現代化趨勢和實現自身轉型的過程。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現代化是一個進步的歷史過程,內含傳統文明到現代文明的轉變。德賽認為,現代化“描繪人類社會的一個過渡時期,經過這個過渡時期,人類進入一個取得技藝的現代理性階段”①[美]塞繆爾·亨廷頓等著,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年版,第26 頁。。正是現代化概念本身的豐富內涵,蘊含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底蘊,從而彰顯著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現代化與文明內在交融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文明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社會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共同遵循的社會素質。現代化的產生與文明發展密不可分,現代化本身就蘊含自身文明傳統的延續。雖然現代化的發展與傳統文明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與沖突,但這種矛盾和沖突并不是無法調和的,某種程度上還為傳統文明的現代轉型提供了現實參考。文明內嵌于現代化過程中,現代化離不開自身文明基因的延續,同時也激發了傳統文明的現代重塑。文明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內在標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97 頁。作為社會發展的內在機理,文明深植于民族的歷史傳統,并隨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而不斷展開,指向一種社會秩序的建構。泰勒主張從整體性的視角解讀文明,認為文明存在廣泛的共同性,“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③[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 頁。。正是文明與歷史傳統之間的內在關聯,制約著現代化模式的選擇。不同國家由于具體國情、歷史傳統和文化根脈的差別,可以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化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贊揚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 頁。現代化是助推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而現代化本身也蘊含著現代文明的內在要求。現代化推動了傳統文明的現代轉型,經濟上表現為工業文明替代農業文明,突出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重要作用;政治上表現為民主化與法治化,強調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專制,以法治取代人治;思想觀念上表現為理性化,主張以科學的理念和人的主體性取代宗教統治;等等。⑤參見豐子義:《從世界現代化看中國式現代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 年第1 期。正是現代化與文明的內在交融使文明內嵌于現代化過程中,同時現代化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文明的現代重塑,從而深刻詮釋著現代化生成的深層邏輯。

(三)西方現代化的產生及其內含的西方文明樣態

西方現代化是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轉型,同時也離不開古典文明和現代西方文明的有益滋養。18世紀以來,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現代文明的理念傳播開來。正是啟蒙運動所蘊含的主體和理性觀念,助推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現代西方文明秩序。一般來看,西方文明的根源在于古希臘,它創造了西方文明最初的思維模式,后與基督教信仰體系相結合,構成了現代西方文明的雛形。據學者亨廷頓考證,西方文明產生在8 至9 世紀,而現代化的實現則是17 至18 世紀,這說明西方遠在現代化之前就是西方,使西方區別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產生于西方現代化之前。①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年版,第60、60-62 頁。在他看來,西方社會的內在特質及其獨特性在于西方文明核心的體制、實踐和信念,主要表現為古典遺產、天主教和新教、歐洲語言、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的分離、法制、社會多元主義、代議機構、個人主義等。②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年版,第60、60-62 頁。雖然這些因素單獨來看,沒有一個是西方所特有的。但這些概念、實踐和體制的結合構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成為西方之所以為西方而不是西方之所以為現代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西方能夠在實現自身和世界現代化中發揮引領作用,從而為西方現代化的拓展注入思想動力。

(四)東方現代化的產生及其蘊含的東方文明基因

與西方內源性的現代化模式不同,東方國家的現代化更多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完成轉型過程的,帶有鮮明的“挑戰—應戰”的傾向。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與殖民地關系時,曾提出“文明的兩個進程”理論,即“野蠻的征服”與“被較高文明所征服”。前者是資本主義所擔負的“雙重使命”的體現,后者則深刻揭示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和文明傳統的深遠影響。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指出:“野蠻的征服者,按照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本身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86 頁。由于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洗禮和歷史境遇的復雜性,東方現代化表現出明顯的后發性、依附性和外生性等特點,但并不能據此而否認這種現代化模式存在的合理價值。正是后發國家所具有的深厚文明傳統,為東方國家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提供了基本遵循。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都是典型的東方文明,他們在現代化過程中并未割裂與其文明傳統的內在關聯,而是以自身文明底蘊推動現代社會轉型。

二、中國式現代化蘊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機理

現代化遵循自身發展的內在機理,任何社會的現代化都是現代化因素與自身文明傳統的有機融合,不可能脫離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根脈而孤立存在。中國式現代化內含中華文明的內在邏輯,深刻詮釋著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在要求。中華文明內嵌于現代化進程中,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精神底色,也是其深入拓展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315 頁。中國式現代化厚植于中華文明的根脈,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從根本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因素與中華文明傳統的有機融合,集中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和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內在要求。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內在特質,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深度實踐的內在理路。

(一)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了現代化因素與中華文明傳統的有機融合

現代化遵循共性的發展規律,也有著自身獨特的運行機理。不論是發達國家的“串聯式發展”,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并聯式發展”,都集中體現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要素,如:工業化、民主化、城鎮化、信息化等。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在剖析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肯定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標志著人類擺脫傳統社會而進入現代社會,實現了在物的依賴性基礎上人的獨立性的發展,這無疑具有歷史進步意義。馬克思指出:“‘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或多或少地擺脫了中世紀的雜質。”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44 頁。隨著對現代經濟生產過程研究的深入,馬克思看到生產方式的變革催生了一個時代,他在此基礎上闡述現代化的共性規律,包括生產力躍遷、生產關系變革、機器大工業的應用、商品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推動等。雖然馬克思、恩格斯肯定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進步意義,但沒有將其泛化為所有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經階段,也沒有終結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現實可能。現代化本身就是一種多元化的存在樣態。即使西方現代性的精神特質大體趨同,但西方社會的現代化本身也并非呈現統一的發展模式,而是深深打上民族歷史文化和文明傳統的烙印。②參見萬俊人:《現代性的多元鏡鑒》,《中國社會科學》,2022 年第7 期。馬克思晚年非常關注文化人類學問題,在《歷史學筆記》《人類學筆記》中,通過對史前各民族文化狀況的考察,闡釋了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及其內在特質。從根本上看,現代化的發展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融合,深刻詮釋著歷史規律的普遍性與現代化道路選擇的多樣性之間的統一,注定無法割裂現代化規律與文明傳統之間的內在關聯。

中國式現代化吸收西方現代化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同時也立足于我國的具體國情,厚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促進了現代化因素與中華文明傳統的有機融合。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綿延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態,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不僅內含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民族得以存續的文化根脈。布羅代爾指出:“一個文明既不是某種特定的經濟,也不是某種特定的社會,而是持續存在于一系列經濟或社會之中、不易發生漸變的某種東西。”③[法]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肖昶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第54 頁。文明飽含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中華文明孕育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方法及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梁漱溟指出:“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④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7 頁。湯因比晚年也對中華文明寄予厚望,堅信中華文明是超越西方文明困境的潛在力量。雖然中華文明歷史上幾經分裂與割據,但依舊完整守護著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秩序,這種以世界主義和天下情懷為核心的文明特質,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中華民族在長期修齊治平、知常達變、開物成務過程中培育的核心理念,飽含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是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情感樣式的展現。不論是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為政以德,還是革故鼎新、安民富民、貴和尚中、自強不息等,都是中華文明神韻和氣度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23 頁。這其中蘊含著天下為公、民為邦本、民胞物與、天人合一、親仁善鄰、和而不同的思想傳統,并依據現代社會的內在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涵養了現代化的思想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度拓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二)中國式現代化激發中華文明現代活力并推動了中華文明現代重塑

文明內嵌于現代化過程中,而現代化本身也蘊含著文明的內在特質,它既遵循社會發展意義上文明的運行規律,也飽含著一個民族文化人類學意義上文明的內在機理,旨在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世界的內在關系。所謂社會發展意義上的文明,更多將文明視為社會構成要素,認為文明規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而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文明,來源于早期的文化人類學家,他們更多將文明視為社會整體,認為文明規律某種程度上左右著歷史發展規律。在文化人類學家的視野中,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它往往以有機體的特性深刻影響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成為指引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地圖”。赫爾德認為,文化飽含民族精神的內在特質,主張“以復數形式談‘文化’,要注意不同群體、國家和時期的特殊特點”②[英]約翰·B.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高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年版,第139 頁。。隨著生產力進步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的獨立性日益凸顯,民族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矛盾逐步加深,導致社會發展意義上的文明與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文明發生碰撞并逐步融合。但這種融合并不意味著后者作用的完全喪失,因為文化人類學意義上文明的核心理念依然存在,只不過其作用日益受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制約,而退居到影響社會發展的次要地位,從而使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成為制約現代化的根本因素。此時,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文明不單單是簡單調試以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而是以生產方式為核心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從而使民族的情感認知地圖適應社會發展意義上文明的內在要求。盡管這種變革和重塑的過程十分艱辛,但絕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的衰亡或文明的終結。恰恰相反,它代表著這種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文明與新的生產方式實現了重塑后的新生,形成特定社會統一的文明形態。正是這種文化地圖與生產方式之間的內在張力,使文明內嵌于現代化過程中,深刻詮釋著現代化發展的內在機理。

中國式現代化內含中華文明的深層邏輯,也催生了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內在要求。中華文明在5000 多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曾長期領先于世界,但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強勢沖擊下,傳統農業文明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最終被打破,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但中華文明并沒有從此一蹶不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率領人民毅然選擇了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確立,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進程中,也為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注入了活力。雖然傳統文明與現代化發展有一定的矛盾和張力,但并不能據此而否認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內在必然。在與現代西方工業文明的碰撞中,中華文明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主動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基于大歷史觀的視野,“中國式現代化經歷器物、技術、制度和文化層面變革的嘗試,直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革命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①臧峰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及其世界歷史意義》,《哲學研究》,2023 年第1 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使國人以科學理性的思維審視中華文明,深刻意識到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歷史必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主張將馬克思主義植根于民族特色并與民族的文化傳統相融合,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②《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 頁。。新中國成立后,我們迫切需要改變落后的文明面貌,催生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內在要求,并通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建立起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借鑒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吸收人類現代文明優秀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式現代化日益厚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化相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旨歸,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積極塑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周恩來的“四個現代化”到鄧小平的“中國式的現代化”,從“以人為本”的全面現代化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再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推動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生動體現,彰顯著現代化規律與文明發展規律的內在統一。

(三)中國式現代化在“兩個結合”中塑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新樣態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以現代社會為依托,闡述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運行規律、動力機制及其發展趨勢等,為其他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92 頁。正是工業化的發展塑造了一幅不同于傳統的現代文明圖景,集中展現了人的主體性力量,從而推動了中華文明以生產方式為核心進行根本性的轉型與重塑。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就不斷與我國的具體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傳統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相融合,而大同社會的理念也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理想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而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思想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種融合絕非偶然,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0 頁。。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力量激活了中華文明的現代活力,使其深植于社會實踐的土壤,并以新的生產方式為核心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刻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機制和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內在必然。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實際上已經內含“兩個結合”的意蘊。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要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來呈現,必須按照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來應用,不可能切斷傳統文化的思想根脈,更不能擺脫民族歷史傳統的深遠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個結合”的發展產物,也是中華文明現代重塑的生動體現,集中展現了社會主義與現代化融合發展的內在活力。中國式現代化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理路,根植于生產力的客觀實際,深植于生產關系的內在要求,同時也內生于中華文明的內在機理,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彰顯著中華文明的價值底蘊及其內在特質。實踐證明,“兩個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其結果是彼此成就,即“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13 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飽含民族深厚的集體記憶,是中華民族存續與發展的精神根脈,也是個體安身立命的基本遵循。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于舊的社會有機體,并以農業文明為基礎,其影響卻遠超舊時代之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具有跨越時空的發展特質,即使在21 世紀,也迸發著獨特的思想光芒。雅斯貝斯指出:“公元前800—200 年發生的精神過程標志人類歷史正處于一個軸心時期,公元前500 年是它的高峰期。”③[德]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年版,第2 頁。世界幾大文明都出現了精神導師,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中國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和巴勒斯坦的以賽亞等先知。在他看來,軸心時代是一個創造精神元典的時代,它標志著文明內在意識的覺醒,由此引領一個時代發展的基本方向,對后來社會制度的建構和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馬克思晚年非常關注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反復思考這些文明傳統深厚的非西方國家如何完成現代轉型問題。雖然他也批評過舊中國閉關自守的落后狀態,認為隔絕于世、安于現狀只是天朝盡善盡美的一種幻象,“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32 頁。。現代文明是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是生產方式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的內在統一。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百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從根本上擺脫了近代歷史中國積貧積弱、被動挨打的窘境,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才實現了馬克思當年所設想的東方文明的現代重塑,并力爭與嶄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生產方式相融合,著力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生命體,這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新樣態。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建立在和平發展、文明互鑒的基礎上,超越了西方工業文明“見物不見人”的內在弊端,促進了人的文明與社會文明的統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文明,既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體現,深刻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的內在邏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歷史性產物,從根本上促進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并激發其現代活力,尤其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鮮明特征,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選擇注入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時,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思想沃土。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代表著人類現代文明進步的方向,不僅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論”的話語壟斷,也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在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中更好地擔負文化創新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三、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有機融合構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的發展。西方現代化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36 頁。。雖然西方現代化奠定了人類現代化的基本模型,但并不意味著它是現代化發展的唯一樣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23 頁。不同國家現代化模式的差異,并不是對現代化根本規律的背離或對西方現代化的否定,恰恰相反,是適應現代化本身的內在要求,集中展現了現代化所蘊含的文明底蘊。西方建立在資本積累和殖民掠奪基礎上的現代化,具有自身無法克服的殖民主義和中心主義悖論,并不是人類現代化的最終歸宿。馬丁·雅克認為,不同國家可以依據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走出各式各樣的現代化,進而產生異彩紛呈的現代性,即“現代性的競爭”。他指出:“如果說發達國家塑造了20 世紀的世界,那么21 世紀很可能將由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定型。”③[英]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張莉、劉曲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年版,第340 頁。中國式現代化適應了21 世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的內在要求,立足于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根脈,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不僅摒棄了西方現代化的發展弊端,也超越了蘇聯僵化的現代化模式的內在局限,從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推動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現代文明等于西方文明”的歷史幻象,突破了傳統的“依附體系”和各種“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思維束縛,改變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文明版圖,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挑戰作出了有力回應,開創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文明范式,為后發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促進了社會形態與文明形態的深度融合與內在統一。

(一)中國式現代化以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為特色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大多以社會力量為依托,或以國家力量為根本,而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則以先進政黨的領導為核心。作為后發現代化的典型代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外源型現代化向內生型現代化的根本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忠實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其性質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特色。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百年艱苦奮斗,取得偉大歷史成就、實現偉大歷史變革,充分證明了黨執政的合法性和長期執政的非凡能力。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力量,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深入拓展的根本支撐,展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跨越式發展的內在特質。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探索實踐反復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式現代化才能開創人類現代化的新范式。蘇聯學者姆切德洛夫在《社會主義——新型文明的形成》一書中,通過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現代化模式的對比,闡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運行機制及其發展機理。在他看來,資本主義文明的潛力已然耗盡,只有社會主義所代表的新文明,才能克服和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深層困境,進而解決當下全球現代性難題。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的本質特性,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本質,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能動創造和能動選擇,彰顯著黨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一。面對當前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的時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嚴峻,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才能經受住各類風險甚至是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 年第14 期。。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依附”發展與“脫鉤”發展的二元悖論,打破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霸權邏輯及其中心主義束縛,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 頁。,開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根本上推進21 世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和平共建、發展共享。

(二)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推動了文明形態與社會形態的有機融合

文明形態是一種相對系統的文明狀態,往往表現為一種相對穩定的、有內在供給力的有機整體。社會形態揭示了社會演進的歷史規律,是與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集中反映了生產方式的根本屬性。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社會形態具有相對統一的社會根基,受制于兩對基本矛盾的制約,通常以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為核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為根本。文明形態的形成往往具有多重社會根基,既受制于社會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也不能脫離每一民族獨特的文化特質。一般來看,社會形態制約著文明形態的發展,但文明形態也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自身發展的內在特質,具有與社會形態變化的非同步性,并對社會形態變化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在馬克思所劃分的五種社會形態中,每一種社會形態都對應一種文明類型,但一種社會形態的形成并不意味著與之相適應的文明形態的形成。因為物質生產和制度形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社會形態隨之改變,而文明形態的改變則相對獨立。當然,這絕不像斯賓格勒或湯因比所說的“文化衰亡”或“文明終結”,而是以生產方式為核心進行根本性重塑,從而實現傳統文明的現代轉型。社會形態與文明形態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如果說社會形態更加側重于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那么文明形態則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內在特質,彰顯著歷史規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內在統一。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立足于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遵循社會形態演進的基本規律,同時也并未脫離文明形態的歷史傳統,因而其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形態與文明形態的有機融合與內在統一。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深入拓展的思想沃土,內含解決現代化難題的有益啟示。“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8 頁。中華文明所蘊含的深厚哲理、學理和道理,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深入推進的內在精神需求和價值凝聚力,深刻詮釋著社會形態與文明形態深度融合、相互滋養、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我們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性進程中,不斷深化文明形態與社會形態內在關系問題的研究,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面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至上和精神家園建構促進文明形態的深度拓展

現代化是包含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在內的制度樣態,是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內在統一。西方現代化以所謂的天賦人權、社會進化、理性標準為使命,打著“特殊利益普遍化”的幌子,制造了諸多文明進步的“美麗謊言”,但本質上仍然以資本增殖為中心,從根本上割裂了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的內在關聯,它所塑造的工業文明甚至蘊含著將“文明”異化為“野蠻”的基因。盧梭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進行了深刻批判,認為它導致文明的退化和人類道德的淪喪。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弊端,超越了“叢林法則”的內在局限,在中華文明現代重塑中展現了現代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式現代化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立足于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解決各式各樣的發展難題,努力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建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是意義世界的圖式,也是人的現代化的根本旨歸,成為個體安身立命之根本。格爾茨的“文化地圖”理論為精神家園建構和文明形態的深入拓展提供了思想資源。在他看來,“文化是一套象征體系……是人們認知、情感地圖和集體良知母體”①楊生平:《試析格爾茨文化觀》,《貴州社會科學》,2014 年第2 期。。作為認知地圖,文化提供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滿足主體求真的內在需要,但在求真的過程中也維系著人們的情感所歸,具有情感地圖的根本指向。這并不意味著精神家園的建構是兩張地圖的簡單疊加或機械組合,而是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圖式的有機融合。中國式現代化蘊含中華文明的內在特質,集中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從根本上推動了認知地圖和情感地圖的內在統一。“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71 頁。中華文明飽含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思想傳統、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深深浸潤在中國人的精神血脈里,物化到其行為方式中,不僅涵養了中國人的道德意義世界,也填補了人們精神家園的空缺,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的內在動力,為逐步建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促進文明形態的深度拓展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猜你喜歡
現代化文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邊疆治理現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說文明
誰遠誰近?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乱强伦|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第一页|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久久性视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三级影院|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欧美色视频网站|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欧美极品|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综合专区| 精品国产www|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www精品久久|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品视频| 黄色在线不卡|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福利| 婷婷午夜天|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色亚洲|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jizz|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免费|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