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蘭
隨著全球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外貿市場下滑以及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促使組織機構發展須通過精挖細潛、創新突破傳統管理的方式來實現。管理會計為我國財政改革和組織機構生存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能夠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推動經濟的發展。
自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會計工作逐步適應了市場的多元化,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思維,在會計改革和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成為會計大國。但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會計人員專業能力還未能從“專業型”轉變為“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匱乏。在全球經濟競爭達到空前激烈的今天,組織機構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挑戰,有來自于市場、技術的沖擊和競爭,也有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更新和變革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組織機構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管理理念和經營意識,充分挖掘管理潛力,逐步建立內部的管理會計體系。
經濟環境的變化迫切要求我國繼續深化會計改革,切實加強管理會計工作,培養具有復合型的高端會計人才,讓會計融入業務、流程、數據和信息系統,使管理會計的作用更加凸顯、更加持續、更加有效,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使得組織機構的財務部門從記賬功能向兼具記賬及管理控制功能轉變,最終轉化為兼有記賬、管理控制、價值創造三項功能的事業部門。基于單位財務數據信息,從業務部門的視角出發,在組織機構的整體目標引導下,優化組織結構、協調業務流程,實現整體控制和達到預定的效率,為業務部門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決策的實施;通過競爭者財務數據分析,掌握競爭對手動態,為單位的規劃提出參考建議;通過標桿管理,幫助單位取長補短,糾偏行進目標方向等。財務和業務若能實現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有效推動工業轉型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素質,更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升級發展。
未來財務人能力的標簽是業財融合、管理數字化。目前,由于我國會計人員大部分為“核算型”,還未轉變為“管理型”,因此管理會計未能大規模應用,會計人員也不能為各層級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支持。而且我國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力量相對薄弱,應用型人才培育體系亟待健全和改進。
為此,我國不斷加大力度強化管理會計。財政部在2014 年發布了頂層設計文件《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在2016 年頒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在隨后的兩年中發布了34 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為各組織機構管理會計工作提供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的高效工具和方法。
《指導意見》中提出了理論、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詢服務”4+1“的管理會計有機發展模式。其中關鍵是人才建設,管理會計人才隊伍作為管理會計體系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核心,是體現“堅持人才帶動、整體推進”原則的重點。通過改進和加強會計人才隊伍建設,能夠培養一批應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挑戰,抓牢機遇,乘勢追擊,助力組織機構競爭能力有效提升的管理會計人才,就能整體推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指引體系、信息化建設等工作,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2021 年11 月底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再次強調會計人才培養,并預期到2025 年具備高級資格會計人員數量超過25 萬人;12 月根據《綱要》的總體部署又發布了《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 年)》,旨在通過深化改革,會計人才發展機制取得突破性進展,健全會計人才培養、評價、使用體系,激發會計人才的創新活力,增強會計人才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快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推動管理會計在各單位生根、發芽、結果,優化會計職業發展環境。
財會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關于《全面貫徹落實關于新時期財會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的精神來落實的,是當代國家人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經濟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會計人才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新發展理念和格局的水平。人才建設培養要以“變革融合”為特征,循序漸進且有效地促進財會工作的改革和發展。“十四五”時期是會計行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會計隊伍建設的關鍵時期,加強會計理論和實務研究,推動會計職能內外拓展,推動會計智能化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財務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專業又熟悉信息技術,既掌握會計工作的基礎知識又具有戰略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促進會計工作適應數字化轉型,實現“提質增效”的改革發展目標。探索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兩種模式,在推動管理會計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1.加強會計學科頂層設計。高等院校是培養管理型會計人才的重要陣地。應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重點,制定合理正確的培養目標與方向,不斷優化結構、創新模式;并與企業合作建立管理會計人才實踐培訓課程,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期間,把握契機推進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2.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團隊是實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基石,因此,高校在教師團隊建設應投入足夠的精力,招收或培養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管理會計專業教師。在有實踐支撐的管理會計教學和科研中,推動教師參加管理會計實踐,避免“閉門造車”;同時在實訓方面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提高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質量;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下,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復合型的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
3.健全管理會計人才評價指標。在傳統的人才評價指標中,注重考核輸送人才的數量,即人才考核的量化指標為學生就業率和對口就業程度;如果能再通過考核學生是否取得管理會計證書、技能大賽獲獎,或者對畢業生就業質量、薪資水平、提升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就會實現對人才質量有效而全面的評價。
4.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聯合國家教育以及相關部門,把握經濟形勢,了解未來會計行業人才的重大需求和發展方向,在課程建設、實習和科研等方面,不斷促進培養組織機構與實務部門合作,搭建平臺加強跨院校師生交流溝通學習,構建更加完善的應用型會計專業學位體系。
1.加強在崗管理會計的培養模式。以現有的各項高端會計培養提升工程為基礎,有計劃突出培養管理會計人才;同時,依托國家會計學院以及各高校創新的繼續教育培養模式,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提升綜合能力,趨向復合型人才;支持會計行業組織(團體)搭建平臺,進行會計專業的學術交流和實踐溝通;不斷優化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基層會計人才培養力度,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形成會計人才分層次、分類型、差異化的長效培養機制。
2.推行業財融合的會計資格考試模式。逐步增加管理會計專業知識在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CPA、MPACC 考試內容中的比重,并適當增加相關實務考試內容,達到“知行合一”,促進會計人才向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方向發展。
3.完善會計人才評價體系。加強頂層設計,拓寬培養渠道,制定行業人才興業發展規劃,優化會計隊伍結構,提升高端會計人才比例,鼓勵培養復合型、多元型人才,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和示范效應。
4.推動好管理會計應用。各級財政部門承擔起本級管理會計工作的組織者、傳播者、開拓者和服務者的職責,以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內在需求為導向,多級聯動,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管理會計工作的應用實踐,切實推動管理會計這一“助推器”發揮效用。
2015 年起,山西省財政廳將推動管理會計的實踐與應用列為全省會計管理工作的重點,并出臺了《山西省統籌推進管理會計工作實施方案》。2017 年6 月,特聘9 名省外知名專家進入全省管理會計專家團隊,入企會診幫扶企業,通過搭建管理會計體系,推動了山西國企財務管理轉型和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建立管理會計咨詢專家庫,對所有課題按照《山西省管理會計課題進展情況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進行績效評價,總結提煉出可推廣、可復制應用的案例,匯篇成冊為《山西省管理會計應用案例集》,供各單位應用管理會計借鑒參考,發揮其輻射和示范效應。并由山西省財政廳搭建管理會計工作平臺,充分發揮理論研究、政策協調、實踐經驗、市場運作等方面的特長和優勢,共享資源、挖掘信息、提供決策支持,有效提升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有作用。對促進企業管理提質增效,服務山西經濟轉型升級,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策部署,按照《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和《山西省會計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有關要求,落實新時期人才強省戰略,不斷加強全省會計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山西省財政廳還開展管理會計提升培訓、案例征集、職業技能競賽、網絡知識競賽和成本與管理會計征文等活動,推動全省企事業單位積極主動應用、實踐管理會計,更好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定將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管理會計人才,通過健全管理會計準則體系,搭建管理會計人才能力框架,推動管理會計工作的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