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稱蓮
我的女兒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于美國范登堡大學,可以說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在剛上高中的那段日子里,她的學習成績并不好,甚至數學曾在班里考過好幾次倒數第一。
前些日子,我整理電腦資料,意外發現了女兒高一時寫下的一些小文,其中有三篇都記錄了她的數學成績,而且滿分100分她都只考了40多分。
有一篇是這樣寫的——
數學我很榮幸地考了45分,拿到卷子的第一感想是,滿分是100分嗎?很可惜,滿分就是100分。我呢,光榮地成了倒數第一名。郁悶死啦……
然后,語文老師在課上講《再別康橋》:“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招搖呢,一定是高興的事。比如要是有個人考試,別人都90多分,他30分,他還能招搖嗎?”
霎時,周圍一圈同學都看著我狂笑。
笑啥?我是45分,不是30分,好不好!
幾行戲謔的文字,表達了女兒考砸了時那種無奈、挫敗和著急的情緒。
我找女兒的數學老師談過一次,老師也特別擔心,說:“你女兒的數學成績要是這樣下去,高考就完了!”
女兒那時曾跟我說過,每次考完數學心里都特別忐忑,出成績時更是提心吊膽,恨不得趕緊逃離教室。
我很理解女兒,因為我高中時的學習狀況與她非常相似。初中時我的學習成績很優秀,但上了高中后,數理化就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怎么學都學不懂,也曾考過班里的倒數。當女兒跟我訴說她的感受時,我就能夠共情到她。我問她:“是不是特別著急,特別羞愧又很無助?”她說:“是的,完全正確!”
我跟她分享了我當年的感受,并把珍藏的一份高中成績單拿給她看,數理化成績都很差。我跟她講,我就是因為數學拖了后腿才沒考上心儀的大學,但我通過后來的努力,各方面發展得也不比那些考上好大學的同學差。我還告訴她,如果數學對她來說實在太難,可以盡力而為,學成啥樣就啥樣。她的語文、英語成績還不錯,考上大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我能這樣跟女兒溝通,其實是打心底里接納她數學不好的事實,也接納她的痛苦感受。沒想到,女兒卻說:“媽媽,你已經吃了數學不好的虧,我不想重蹈你的覆轍。我想試一試死磕數學,看看能不能啃下這塊硬骨頭。”我溫柔而堅定地看著女兒:“媽媽支持你‘啃骨頭,我可以為你做什么呢?”她說希望能找個人在數學學習上好好提點一下她,讓她開個竅。于是,我便在周圍的家長圈里詢問有沒有好的老師。還有一點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女兒也在自己的同學中打聽誰有好的老師可以推薦給她。
一天,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她要跟同學一起試聽一位老師的數學課,試聽回來,她表示想跟著那位老師學一段時間,看看效果。我要到了那位老師的電話,跟老師實話實說了女兒的數學成績很差,并表示不著急在成績上提高,更希望他在學數學的信心上幫助一下女兒。老師覺得我有點“另類”,便給我提了個要求,讓我每個星期跟他說說女兒的表現。
遵照和老師的約定,我每周都會給老師發郵件,但我會把女兒表現好的部分告訴老師,比如:女兒的作文被當作范文在年級傳閱,我就把這篇作文敲成電子版發給老師;女兒參加托福考試考得不錯,我也告訴他。我這么做,是希望那位數學老師對女兒保持信心,盡力幫助她。果然,老師見到女兒時,經常會跟她聊這些“喜事”。這讓女兒感到比較放松,對數學的畏難情緒逐漸減少。
就這樣,女兒的數學成績一點點進步,到高三時已經達到班級平均水平,高考也考出了最好成績,順利進入了她心儀的北京大學。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不要急著沖在前面解決問題,也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站在孩子的視角理解他,并接受他遇到失敗和挫折而變得脆弱的事實。被理解的孩子,他的挫敗情緒會比較快地轉至面對和克服困難的方向,而不會一蹶不振。
我還想補充的是,即便孩子選擇了努力的方向,家長也要接受他有達不到目標的可能。我們要做的是,為孩子努力的過程鼓掌,而不要緊盯著自己期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