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從前段時間引起熱議的大學生虐貓事件,到屢見報道的中小學校園欺凌案件,數起青少年負性事件的接連發生不禁引起人們的深思,其中也不乏從教育層面的再審視。每一起事件的曝出,都不啻為一次對現有教育體系的質詢。從中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直至大學里的通識課,我們對思政課不可謂不重視,然而該如何更好地發揮它們應有的道德引領作用?相關的課程教學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學校教育未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引起他們情感上的波瀾,那么就難以實現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學校道德教育中的情感缺失
忽視心靈的功利教育觀。學校教育的意義遠不止于升學準備或為未來積累資本,學校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鍛煉技能的重任,更肩負著通過文化熏陶和價值觀引導,深層次塑造學生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的使命。雖然如今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生活的領域也相較過去大大拓寬,但對于學生而言,學校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依然是他們整個學習階段不可或缺的成長經驗。然而,相較于傳遞知識、培養技能等方面的顯著效用,當代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明顯滯后,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往往僅在他們面臨明顯的心理困擾時才被重視,這正是學校道德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核心癥結之一。
知情分離的片面德育觀。正如康德所言,教育是以個體的未完成性狀態為起點,以人的向善傾向和人類自身已有的發展狀態為依據,以人性的完善為終點的事業。道德教育可謂教育的最高目的。學校教育具有道德性,這是公認的常識,而要實現這一點,絕不能完全重復甚至照搬過去的經驗與教條,更不能依靠說教和灌輸的方式開展德育。學校應當在學生追求知識與技能的旅途中,引導他們發現世界的和諧美好;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也不應與知覺、理解的過程相割裂。然而,中小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本應是塑造正直人格的基石,卻往往淪為了應付考試的知識堆砌。大學生的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理應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社會的責任,卻時常面臨著脫離實際、難以觸動心靈的困境。
失落主體的狹隘知識觀。學校教育毫無疑問應該關心學生的知識獲取情況,但是“知識”不應是狹隘的、客觀主義的。當代知識論的研究早已看到人作為有思想、有意識的主體,在獲得知識方面具有能動性,強調要從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出發界定知識。由此觀之,知識不僅限于已被凝練為符號形式的客觀描述,用以闡述客觀事實;還應包括對于社會和文化的合理認知,建立在人們對彼此行為的理解、領會之上,涉及我們的心靈體驗和人生意義。前者往往容易在更大范圍內引起傳播和共享,后者則大多源自個體的具體言行,需要學生通過深度對話、共同經歷或情感共鳴等過程去領悟,因而更具有個體性、內隱性。因此,學校教育中所謂的“知識”不能僅包括那些寫在課本上的符號,還要包括學生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之中生成的個人體悟,它們與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相關,也更直接關乎學生的心靈成長。過分強調知識學習而忽視學生心靈成長,甚至僅側重道德理論與理性認知,而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導致學校道德教育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如何在學校中培養心靈健全的人
我們固然不能因為校園欺凌等負性事件,一味否定學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但學校道德教育理當由此反思進一步努力的方向。筆者認為可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將道德情感的培養滲透于學校教育全過程。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同,學校教育天然地具有道德的屬性,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化的使命。學校對學生道德的影響和教育不僅在知識教學中,而且滲透于學校的全方位、全過程。大到校園環境布置、文化建設,小到日常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都對學生的道德品行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并非主要依賴于傳統的說教方式或密集的知識灌輸,而是以一種微妙而深入的方式,融入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是不是喜歡學校,是不是在充滿友善和關愛的環境中學習,是不是能夠在人際關系中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同伴的關心,能不能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到公正、民主,等等,都對他們道德品行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而又隱而不見的影響。人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并獲得自我發展的。學校中,教育者應通過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價值引導,關注他們的心靈和精神世界,進而培養健全的人,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二,科學設計并規劃學校情感教育實踐。由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個體性和私密性,有關情感的教育往往難以像知識教育那樣制定出標準化的教學計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其重要性。實際上,由于并非所有的情感體驗都自然具備道德價值,我們更需要審慎地設計和規劃情感教育,從而積極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道德觀念。為此,學校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年齡特點等,設計邏輯上層層遞進的情感教育目標,為他們道德品行的發展奠定扎實的情感基礎。以“關心”這種情感為例,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情感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從關心身邊的人和物開始,培養基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隨著他們認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再將這種能力遷移至不在身旁的其他朋友、親人,乃至表達對國家、民族的熱愛。
第三,培養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積極情感品質。對學生的教育歸根結底是要使教育的力量能夠在他們的心靈之中引起波動,使他們在精神上感受到充實、豐富,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道德教育應在關注道德知識、理想信念等道德價值和原則的同時,重點思考通過什么方式進行教育,引起學生情感上的積極體驗和認同,培養如興趣、同理心等積極情感品質,由此增強他們對道德價值的認同與理解,提高道德行為的自愿性,從而顯著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此外,若片面強調學生的認知發展和知識學習,特別是過分依賴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表現的唯一標準,忽略他們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那么不論采用何種道德教育形式、付出多少努力,最終可能只會造就兩類人:一類是只擅長機械記憶規則的“工具人”,另一類是視野狹隘的利己主義者。當然,關注情感并不意味著放棄道德原則和理性,教育若偏廢心靈或知識的任何一面,都無法培養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整人格的個體。
近年來,學術界對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日益深刻,不少學校引入并實施了歐盟兒童社會與情感能力項目。然而,由于實施情感教育難度較高,效果也不易顯現,加之學校教育面臨內外部因素的多重影響,我們仍需努力建設兼具人文和科學形態的情感教育。實踐中,我們正以“種子學校”作為突破口,試圖打破對道德教育的狹隘和片面化理解,在培養完整的人的立場上,對學校教育進行情感視角的審視和改進,以此為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作出一些本土化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