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
浙江省杭州市小營巷小學位于杭州市上城區中心,校史最早可追溯至1806年的宗文義塾。學校毗鄰毛主席視察小營巷紀念館、錢學森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場館,形成了“紅巷學堂”等示范性育人品牌。悠久的辦學歷史與豐富的紅色資源為開展“紅巷里的思政課”提供了良好條件。
解碼紅巷基因,讓思政教育“亮”起來
賡續紅色血脈,融入辦學理念。學校深入挖掘和傳承紅巷優良文化傳統和精神內涵,將其融入“辦有根有魂之學,育有志有氣之人”的辦學理念中,彰顯辦學特色,培育“紅巷之根”,以“敢為天下先、甘為孺子牛”的紅巷精神鑄信念之魂,樹立家國昌盛、個人成才的“奮斗之志”,涵養包容豁達的氣度、靈動成長的氣韻、和諧向上的氣象等“和合之氣”。
構建紅巷課程,點亮思政教育。學校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主題化、序列化的紅巷場館活動,通過走紅巷場館、聽紅巷故事、尋紅巷歷史等實踐,豐富與深化學生體驗,使紅巷精神在其心中得以內化。學校每年3月份開展“紅巷研學月”主題活動,如2023年活動的主題是“尋訪紅色印記,學習紅巷榜樣”。
走讀紅巷場館,讓思政教育“熱”起來
一公里研學圈,在行走中尋根覓跡。學校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實地了解紅巷歷史;探索紅巷周邊“一公里研學圈”,結合國家課程、雛鷹爭章活動、紅領巾講解社等開發研學課程,傳播紅巷文化;拓展紅巷研學路線,依托省內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紀念地舊址等,形成以“小營紅巷”為起點、向各個紅色教育基地延伸、追尋紅色發展印記的“紅巷尋根”行走網圖。2023年,學校共設計10余條研學路線,約計50多公里,開展紅色研學活動15余場,參與人次2700余人。
家校社共育,在實踐中感悟精神。學校創建“周末幫幫團”家校社共育組織。在紅色教育熏陶下,多個“幫幫團”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如走進杭城紅色場館,了解紅色歷史;積極加入杭州市紅領巾志愿服務隊,投身公益事業;與社區深度共建,牽手杭城“最美涼茶鋪”活動,三年堅持做一件事。“周末幫幫團”凝聚家庭、學校與社會力量,逐漸產生“1+1+1>3”的強大合力,讓思政教育“熱”起來。
樹立紅巷榜樣,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走出去,尋找身邊的榜樣。學校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典型,通過組織學生尋找榜樣、對話榜樣、學習榜樣活動,讓榜樣人物為紅巷文化精神代言,使紅巷文化精神更加鮮活具象。
請進來,與榜樣零距離。學校聘請抗美援朝老兵王會善、浙江省五星級紅十字志愿者徐錫華、杭州市最美退役軍人鄭俊海等為第一批“生命教育第二課堂”輔導員。同時以“紅巷講堂”為載體,邀請先進人物入校講述故事、開展訪談,營造“榜樣在身邊,人人學榜樣”的育人氛圍,在榜樣的示范引領下,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志向。
建立紅巷學院,讓思政教育“傳”下去
擴大講解隊伍,豐富少先隊課程。學校組建了一支由黨團員教師、大隊輔導員、紅領巾志愿者組成的講解團隊,圍繞黨史教育、時代精神等主題,梳理少先隊活動教材、國家推薦讀本、時事政治等資源,設計制作思政微課。截至2023年底,學校共推出50余節思政微課并計劃在校園公眾平臺上線。
建立“紅巷學院”,打造思政教育品牌。為傳承紅巷精神,學校將在校內建設“微型紅巷”,以兒童化、科技化、體驗式、互動型的方式展示紅巷歷史文化,以兒童的視角引導學生領悟紅巷精神的內涵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