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慧

幼兒園文化是影響園所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稻莊鎮中心幼兒園始終堅持“詩意田園教育”的文化建設理念,在文化引領、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開發、內部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聚力提質,在不懈攀登中實現高品位、高質量發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而努力奮斗。
文化:建構盎然詩意的文化場域
園所文化彰顯著幼兒園的精神品質和獨特內涵,是幼兒園的根和魂。我園從制度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三個層面來深化“詩意田園教育”的內涵,推動幼兒園可持續發展。
制度文化。一是秉承“民主決策、人文管理、循序漸進、公正評價”的原則,完善園所各項制度并將制度向自覺性、引領性轉變,通過建章立制,持續厘清各種規章制度,進一步細化了《廣饒縣稻莊鎮中心幼兒園教師行為規范》《一日流程工作細則》等,讓規范和精細的工作標準與制度植根于教職工內心,并逐漸形成自覺行為。二是建立評價制度,通過“最美班級”“優秀班主任”等評比活動,在全園內形成爭先創優的局面,讓各種制度內化為教師的行動自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達成對園所文化上的共識,并增強認同感。
環境文化。在以“詩意、田園、自然、體驗”為主題的文化理念引領下,我園對室內外空間進行合理規劃與布置,為師幼營造充滿詩意與童趣的游戲與生活環境。
第一,合理規劃室內外場地。創設了童話木屋、野趣區、涂鴉區、樂高坊等二十大室內外綜合性游戲區,并提供大量低結構、多元化的游戲材料供幼兒游戲。
第二,打造文化走廊。系統規劃三個樓層的走廊及三個樓梯的設計,三個樓層分別以“印象”為切入點,圍繞“自然”“書香”“色彩”主題,呈現“生態美”“動態美”“靜態美”,為幼兒創設了童趣、自然的藝術與想象空間。一樓為“自然印象”,用樹枝、棉花、貝殼等自然材料為主,師生共同創作了一幅幅充滿詩意與童趣自然的畫作,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與田園中,呈現生態美。二樓為“書香印象”,為幼兒營造了“書香伴我成長”的環境,定格活動掠影,呈現靜態美。三樓為“色彩印象”,為幼兒創設了繪畫創想和色彩搭配的環境,教師和幼兒將色彩與創意發揮到了極致,呈現動態美。三個樓梯分別以“祖國美”“手工美”“國學美”為主題,讓幼兒在祖國自然風光、親子手工作品、經典國學故事中體悟美。
第三,布置“詩韻四季角”。利用每個樓梯的角落,創造性地把古詩和季節相結合,有意識地體現一年的節奏,讓幼兒感受到四季變化的同時,也感受到詩韻和詩意。
第四,打造班級環境。在“詩意生活+”文化理念的引領下,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對班級墻面、區域、材料等進行個性化的布置與投放,營造詩意、自然、質樸的班級環境,與兒童共同建構詩意生活的環境,提高環境在整個空間中的教育表達能力對,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化意蘊。
行為文化。一是發起園標征集活動,面向全園幼兒、家長、教師征集園標,深化對辦園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二是進行幼兒園文化建設活動,通過“夸夸我的好搭檔”“田園詩會”等涵養教師的氣質與風范;三是營造充滿儀式感的活動,在新員工入職、老教師退休等時刻組織紀念儀式,利用元旦、教師節等節日契機,組織教師集體活動,引領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和工作氛圍,加強員工對園所的歸屬感。
隊伍:培育躬身田園的詩意教師
我園不斷賦能教師的成長,培育“躬身田園、立己達人”的教育情懷。
聚焦師德師風培育。在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有”好教師、新時代的“大先生”要求的基礎上,開展扎實有效的師德學習培訓,以教師節、青年節等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演講、“以夢為馬,不負韶華”教師田園讀書會、成長報告會等,詮釋師德內涵,豐富師德教育載體。
分層培養促提升。我園為不同層次教師量身定制適宜的培養模式,形成金字塔形教師培養梯隊。通過園本培訓、項目引進等途徑,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骨干教師重特色,發揮教學專長,進行導師帶教、觀摩展示活動;經驗教師有專長,利用外培、內研、專家導、課題引等措施,為經驗型教師搭臺,促進其形成自己教學專長并向骨干教師發展;青年教師提技能,采取組合拳形式,以專業技能培訓、園本教研等提升其專業技能。
挖掘教師成長潛力。選拔具有不同特長的教師加入不同的團隊,讓教師將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融入工作,主動承擔起園內不同的主體工作。如“文字材料小組”“啟心電臺故事錄制小組”“活動策劃小組”等,提高工作幸福感。
課程:建立兒童與田園的詩意聯系
幼兒園堅持以兒童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以游戲為中心,秉承著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三大原則,依托周邊的人文、社會資源,拓寬課程實施渠道,著力建構“詩意田園課程”,培養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建構詩意生活課程。將幼兒園的物質精神環境與幼兒一日生活相整合,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為實施載體,建構“詩意環境”“詩詞啟美”“詩意文化”三大課程,讓幼兒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一日活動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全面和諧發展。
創生詩意田園課程。根據幼兒園戶外場地的實際情況,將室內與戶外、園內與園外的場域聯通,打破空間的壁壘,將課程的實施由園內擴展到園外,建構庭院活動課程、野外探究活動課程、四季特色活動課程、專題特色活動課程四大課程體系。教師根據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追隨幼兒興趣,開發了一系列的班本課程,如“紙趣橫生”“隨葉而行”等。園本課程、班本課程的生發與實施,基于幼兒的興趣與最近發展區,讓幼兒在情感、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開啟“智趣”游戲課程。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的權利,是兒童的學習方式,更是兒童可持續學習的基礎。在充分征集幼兒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多輪的教研與規劃,我們重新劃分了幼兒園的角色游戲區、涂鴉區、沙水區等十二大戶外自主游戲區域,并實現每個游戲區的互通互融。我們為每個區域提供了豐富、開放、多樣的游戲材料,供幼兒持續、深入地游戲。此外,幼兒園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游戲觀摩、游戲體驗、游戲案例分享等,不斷提高教師的游戲支持水平。
共育:合力助推幼兒的詩意成長
充分發揮家、園、社協同育人策略,延長教育半徑,不斷凝練出區域文化與園所文化相融合的幼兒培養路徑,更好地發揮“詩意田園文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充分發揮家園共育能量。為了進一步完善家園共育機制,幼兒園激勵家長參與園所管理,豐富家長志愿者制度等。充分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通過家長會等多種渠道讓家長走進課程、參加了解課程,定期組織家長進行游戲觀摩活動、游戲體驗活動、參加游戲講座等,讓家長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參與者,進一步夯實課程實施的成效。同時,利用公眾號、班級群等載體,宣傳課程系列成果,讓家長對課程產生認同感,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充分挖掘社區教育資源價值。在觀念上,打破“家-園”共育的界限,積極嘗試探索將社會多方資源納入共育體系的方法,在“自然、活動、社會”三方資源的建構下,形成支持幼兒發展的社會網絡。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郵局、書店等社會單位,豐富幼兒的體驗與經驗,并以活動為載體,形成共育良好生態。如深挖園所地理環境資源開展“秋日饋贈,親子采摘”活動;利用節日契機,開展重陽節“送祝福”“包粽子”進社區活動。
(本文系東營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幼兒園‘詩意田園教育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45JGYB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