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榮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表示,一個新環(huán)境是對孩子準備情況的一種考驗。如果一個孩子準備充分,他會滿懷信心地迎接新環(huán)境;如果他準備不足,那么新環(huán)境將會使他緊張不安,從而導致無能感。可見,幫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對其成長至關重要。那么,幼小銜接到底該如何科學實施呢?
近年來,小幼銜接成了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小幼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做好小幼銜接,從兒童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可以加快適應小學生活的速度,提高求知的興趣。從學校和教師的角度來看,可以提高認識,摸清情況,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山東省濟南市燕柳小學聚焦“讓兒童在積極向上中快樂入學”的目標,攜手幼兒園、家校社,建立銜接共育協(xié)同機制,減緩坡度,推動兒童快樂入學。
科學推進小幼銜接具有緊迫性
兒童步入新環(huán)境容易產生不適感。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是兒童人生跨越的第一個斷層期,兒童容易因為環(huán)境變化、身份變化、學習任務變化等,產生疑惑、恐懼、自卑等心態(tài),從而帶來不確定性、不可把控感。
家長在小幼銜接問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區(qū)。很多家長將“小幼銜接”等同于“超前教育”“小學化學習”“學業(yè)競賽”等。這些認識的誤區(qū),令家長焦慮倍增,會對兒童的入學適應形成一定的阻力。
教師缺乏科學銜接的勝任力。有些一年級教師對小幼銜接缺乏深刻的認識,缺少科學銜接的方式、方法,而一年級教師小幼銜接的勝任力是兒童入學適應的關鍵一環(huán)。
奏響小幼銜接“三部曲”
“六個一”活動,彈好愛的前奏曲。一次入校體驗。大班兒童踏進小學,站在國旗下,感受升旗儀式的莊嚴;走進教室,坐一坐教室的桌椅,摸一摸學習的課本;環(huán)繞在哥哥姐姐們身邊,開心交流;欣賞哥哥姐姐們的手工作品或繪畫作品……豐富的體驗,激發(fā)了大班兒童對小學的向往。
一封天使來信。怎樣才能戴上紅領巾?學校里都有什么活動?怎樣才能當上大隊長……沉浸式體驗結束后,大班兒童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疑問,并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信件的形式詢問哥哥姐姐們。一位大班兒童想知道廁所在哪里,經過哥哥姐姐們答疑解惑,這個兒童找到了兩條去廁所的路,并畫出來介紹給了其他兒童。幼兒園的兒童、一年級的兒童,他們三人一組,五人一群,圍坐在一起,在發(fā)問與解答中,濃濃的情意流淌開來。
一堂跨齡課。小學課堂什么樣?小學課堂和幼兒園課堂有什么不同?大班兒童、一年級兒童坐在一起同上一節(jié)課,使大班兒童真切地感受到小學課堂的魅力。從坐在教室里膽怯地朝四周張望,到挺直腰板、高高舉起小手,響亮通順地表達,課堂過半時,大班兒童就儼然一副小學生模樣了。一節(jié)課的體驗使大班兒童喜愛課堂、喜愛學校的感情油然而生。
一份入學禮包。精心設計的精美信封,帶有學校標志的立體通知書,還有關于“入學準備”的溫馨提醒書,承載學校愛意的“入學大禮包”傳遞到新生手中,使兒童感受到了滿滿的愛意。
一次入學儀式。九月,小學生活徐徐拉開帷幕,拱門、氣球、展板、隨風飄舞的五彩泡泡營造了熱烈的開學氛圍,兒童帶著燦爛的微笑投入了燕柳小學的懷抱。校長在校門口親切迎接,教師在路的兩側列隊歡迎,學校里到處都是歡笑聲,愛、祝福,這些美妙的情感在師生之間流動。
一期家長課堂。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小幼銜接的成功取決于家校合作的有效性與實效性。孩子領到入學通知書的同時,家長也領到了一份學校為其精心挑選的小幼銜接線上課程,課程圍繞“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共育增效”五個方面以及“我是小學生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爭做快樂學習小達人”等十個話題指導家長助力“幼升小”。
全員全程,奏響愛的交響樂。第一,“三重好禮”啟程。我們舉行“開學三重禮”活動,拉開了“小學生”生活的序幕。“歡迎禮”指的是,兒童在激昂的鼓聲中走紅毯、途經學校成長路并接受祝福。“明志禮”指的是,兒童用木槌敲擊渾厚有力的大鼓,大聲說出自己的目標,擊鼓明志。“修身禮”指的是,兒童被帶到學校的歷史墻前,傾聽學校的發(fā)展歷史,正衣冠,明事理。
“四項保障”進發(fā)。一是巧用繪本,調適心理。我們引領兒童共讀繪本,比如規(guī)則類繪本《大衛(wèi),上學去》,這是大衛(wèi)入學后“學常規(guī)”的故事——上學遲到、上課亂發(fā)言、上課偷吃東西、不專心聽講、在課桌上亂涂亂畫……在閱讀與角色互換中,兒童形成了對規(guī)則的認同,慢慢理解了為什么小學生會有這么多的“不可以”。《別讓鴿子太晚睡》引導兒童養(yǎng)成了好習慣,《同桌的阿達》讓兒童明白了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10個銜接點,30次繪本欣賞,一本本承載著引導意義的繪本,在幫助兒童調適不適心理、感受上學的魅力的同時,還幫助兒童將好習慣培養(yǎng)落到了實處。
二是巧用游戲,寓教于樂。小幼銜接課程強調探究性、體驗式學習,游戲化成為課程的一大特色。“課堂學習游戲化”即將學習內容融入兒童喜歡的游戲,引導他們朗讀誦讀、互動討論,提高了他們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控筆練習游戲化”即教師精心設計趣味控筆、數(shù)字練習、基本筆畫練習等。趣味控筆游戲,鍛煉了兒童手部小肌肉、促進了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展、鍛煉了手眼協(xié)調能力,提高了兒童握筆、運筆、控筆能力。“生活習慣培養(yǎng)游戲化”即創(chuàng)編生活習慣童謠,指導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兒童一邊誦讀童謠,一邊學習收拾文具、疊雨衣等技能,有效降低了因為生活習慣問題導致的心理焦慮。
三是“N位教師”助力。一年級教師依據(jù)“愛上上學”這一主題,將銜接內容融入教學。語文課學習“我要上學了”,美術課畫同桌畫像,音樂課演唱“找朋友”……各科教師協(xié)力將每個主題、每個目標落到實處。
四是“外力系統(tǒng)”蓄力。我們積極構建了“三大系統(tǒng)”長效機制,為小幼銜接保駕護航。“內系統(tǒng)增效”保證銜接課程落地。學校編寫了《燕柳小幼銜接課程手冊(教師版)》,多維度融合師資資源,使用共同的課程資源,增強了小幼銜接教師的勝任力,保證了銜接的實效性。“外系統(tǒng)協(xié)同”優(yōu)化利益相關者的認知與行動。學校、幼兒園、家長三者作為小幼銜接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交流溝通、知行協(xié)同,達成了統(tǒng)一的銜接觀,促進了兒童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中系統(tǒng)支持”出臺銜接長效機制。比如,教師反思機制、園校融合機制、資源建設機制、家校對話機制,為銜接蓄力。
八項達標,唱好愛的收官曲。我們設計了心理適應“八項達標卡”,達標內容著眼于心理適應的多個維度,以可視、可評的形式評價兒童的心理適應情況,評價過程融合教師、家長、兒童等多個評價主體,采用不同的評價呈現(xiàn)方式,關注評價過程,記錄適應過程,全面衡量每個維度兒童的適應情況,實現(xiàn)了評價的多元化、精準化、全程化。
兒童入學心理適應的全過程,由兒童、家長、教師共同參與。只有科學智慧的教師攜手沒有焦慮的家長,一起站在兒童視角,用理解和尊重共同搭建銜接之橋,才能助力兒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適應小學生活,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