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瑩 楊莉蓉

在日常的家園共育工作與溝通中,部分家長表現得不夠積極,比如孩子在園的行為問題不采取共育措施、家園共育小任務無法按時完成。為了進一步激發家長參與共育的熱情,“家長積分制”共育評價模式應運而生。教師對家長參與的各項家園共育活動進行記錄與積分,每學期末,共育積分累計最高的家長將頒發“共育優秀獎”,以此提升家長共育意識與能力,助推家園共育高質量發展。
確定“家長積分制”評價標準的實現樣態
擬定標準。第一,養育聯盟初擬評價標準。在“家長積分制”工作啟動前期,幼兒園與“養育聯盟”的家委會成員一起協商討論,將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作為評價維度,以此擬定評價標準。比如,家長參與家長會的次數、是否參與食育課程社會實踐、是否參與家長義工活動等。
第二,班級補充評價標準。隨后,各年級組及各班級根據本學期即將開展的年級及班級家園共育活動,在初擬的園級評價標準基礎上,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與細化,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比如,親子共讀記錄打卡、學習小任務完成情況、家園共育出謀劃策等。
第三,專家完善評價標準。在前期征集家委會成員、教師及其他家長的建議后,幼兒園邀請學前教育領域的相關專家,仔細研讀現有“家長積分制”評價標準,并從專業角度出發,提出建設性意見,逐層逐級確立并完善“家長積分制”的評價標準,從而確定“家長積分制”評價標準的實現樣態。
合理引導。制定好“家長積分制”的評價標準后,幼兒園借助開學時全園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平臺,向家長介紹家園共育的意義、參與形式與具體內容,并詳細講解“家長積分制”評價內容及計分規則,幫助家長攜手參與幼兒成長,共同支持幼兒的發展。
積分統計。教師根據每項家園共育活動內容擬寫具體的評分細則,幫助家長明確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參與共育、需達到什么程度、每項任務能獲得多少積分等,使得“家長積分制”評價模式更具操作性。在開展積分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認真記錄家長參與各項家園共育活動的頻次及具體表現,以每一學期為時間范疇,從不同維度對家長參與家園共育情況進行分類統計,最后生成每一位家長的總分。
表彰獎勵。幼兒園建立“家長積分制”的家園共育評價激勵機制,定期開展家園共育評選表彰活動。依據家長共育分值的高低排序,將家長所完成的共育事項按所屬類別進行歸類,最后評選出“愛園如家”獎、“突出貢獻”獎、“共育優秀”獎等。
記錄共育過程,增強共育意識
“家長積分制”的創新運用,能夠使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建立密切、融洽的合作關系。我們通過將家長日常參與的家園共育活動賦以分值的形式,進一步幫助家長記錄共育過程,增強共育意識。在“家長積分制”家園共育評價模式的激勵與督促下,家園雙方共育熱情提升、共育氛圍濃厚、共育過程充實,有力促進了家園雙方共育形式的豐富與共育質量的提升。
閱讀悅美,激發家長共育熱情。幼兒園從開園之初便大力提倡并有序組織親子閱讀活動,鼓勵幼兒和家長積極從幼兒園借閱圖書并開展親子共讀,但一開始效果并不理想,借閱圖書的家庭數量屈指可數。在“家長積分制”的指引下,幼兒園將親子閱讀納入共育評價維度之下,全力推進“閱讀悅美”活動,全面建設書香馥郁校園。幼兒園鼓勵幼兒及家長從圖書室借閱圖書,每借閱一次,為家長計入0.5分;完成親子閱讀記錄卡計入0.5分;引導并鼓勵幼兒大膽上臺,分享閱讀內容,計入1分。每學期末,幼兒園會為“閱讀悅美”活動積分最高的家庭頒發“書香家庭”獎。在“家長積分制”共育評價模式的推動下,家長投身親子共讀的熱忱與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堅持借閱圖書的家庭越來越多,家園雙方享受著閱讀共育帶來的滿足與快樂。
家長課堂,為幼兒營造共育氛圍。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育主體多為幼兒園教師。借助“家長積分制”的推波助瀾,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將“家長進課堂”列入“家長積分制”共育活動的評價維度,積極鼓勵不同行業的家長進入幼兒園課堂,拓展孩子知識經驗并計入家長積分。牙科醫院的醫生媽媽入園給孩子講述愛牙護牙知識;警察爸爸進入課堂向孩子傳遞交通安全知識及自我保護的方法。“家長進課堂”活動創新了共育途徑,增強了家園聯系。在和諧的共育氛圍下,孩子享受著家庭和幼兒園帶來的關愛與滋潤,推動他們大膽表達、友好交往、勇敢挑戰、細心探索、自信展示。
紅色戲劇,家園合力投入共育過程。幼兒園將戲劇課程作為特色發展的重點,借助毗鄰紅巖革命紀念館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打造紅色主題劇目《尋找紅巖》。在“家長積分制”共育評價模式的激勵下,家長、教師及幼兒踴躍報名。許多重要角色都是由教師、保安、后勤人員傾情扮演的,大家全身心投入戲劇排練。排練過程中,幼兒、家長難免產生畏難與倦怠情緒,教師及時示范指導并給予關愛、鼓勵,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家園共育。以兒童視角為中心、攜手家園的沉浸式演繹,真正讓幼兒通過實際感知、親身體驗深入了解紅巖故事,傳承紅巖精神。
探尋“家長積分制”新問題的解決策略
幼兒園在前期“家長積分制”共育評價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中,積極將獲得的有益經驗進行總結提煉,轉化為可供借鑒的文本材料。與此同時,隨著外部環境的制約與共育研究的層層深入,“家長積分制”具體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典型問題開始顯現。我們在力求維持優良家園共育傳統與經驗的同時,不斷探尋新問題的改進策略。
健全共育機制,轉變激勵機制單一的現狀。在開展家園共育過程中,我們針對家長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及時調整方案,給出改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但這只是對“家長群體”創立的激勵機制。作為家園共育的另一主體——教師,幼兒園還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動力不足、家園共育工作落實不到位。于是,幼兒園著力健全家園共育“教師激勵機制”,將教師的每項家園共育工作納入日常考評,詳細記錄完成與落實情況。對于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愛思考、愛創新,并取得家園共育成效的教師,幼兒園應給予特別獎勵,以此激發教師投入家園共育的熱情與決心。
細化評價維度,改進評價工具不夠完善的不足。在統計“家長積分制”得分時,我們發現各個班級擬定的評價維度不一,具體評價標準與計分規則也存在較大差異。我們積極采取改進措施,通過與家委會成員初協商,教師、家長再修改,專家團隊再指導三個步驟,確定“家長積分制”的評價表格模板。
在制定并頒布“家園共育積分表”的同時,為了讓家園共育項目的操作性更強,各個班級可以把每個評價維度再細化,幫助教師進一步明確評價標準。
“家長積分制”評價標準的落地是一個反復實踐、持續優化并完善的過程。未來,我們將努力營造共育氛圍、深入挖掘共育價值、全力激發共育潛力,家園攜手共護幼兒健康成長。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督導評估監測”專項重點課題“幼兒園園本家園共育評價指標體系與實施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20-D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