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依華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指出,幼兒園要保證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為充分利用晨間1小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世紀之光幼兒園圍繞籃球這一運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創設多領域融合的活力籃球游戲場,在多元的游戲場域中激發幼兒運動活力,實現自主創玩、同伴互學、師幼共學。
我園位于蕭山錢江世紀城亞運板塊,周邊運動場館林立。獨特的地理位置,濃厚的運動氛圍,為深入持久開展幼兒活力籃球運動教育提供了條件。基于資源優勢,整合領域目標,我園嘗試以“酷玩籃球,綻放活力”為核心理念,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特點及興趣,立足籃球運動的傳承與創新,打造“HUI玩:活力籃球運動游戲”,開展晨間1小時活力籃球場的實踐研究。
創設環境,構建場域
創設多元活力環境,激發幼兒運動欲望。環境、材料可以促進幼兒的運動,為此,幼兒園創設不同材質、不同環境的玩球場,如塑膠籃球場PK競賽場、屋頂草坪游戲場、野味山坡玩球場。不一樣的場景環境和運動感受,給幼兒的感官帶來不一樣的刺激,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體驗快樂,激發游戲欲望和想象空間。
建構1小時籃球場域,迸發幼兒運動活力。為充分激發幼兒運動熱情,幼兒園遵循運動規律,設計了晨間籃球活力操。晨間籃球活力操包含了多隊形的段組間循環跑操:有圓形、三角形、方形、螺旋形、S形的變化;多技能的體能鍛煉,如走、跑、跳、鉆等,發展幼兒運動技能;多樣態的運動過程,如循環跑操、自主玩球、韻律球操、放松集體操等;多節奏的音樂起伏,如動感的、舒緩的,動作隊形、運動節奏隨音樂變化而不同。活力籃球操力求做到年齡特點上量身定制,運動負荷上循序漸進,動作發展上趣味橫生。場景的趣味設計,使操節動靜交替,張弛有度,真正達到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動起來,讓幼兒的身體熱起來、活起來。
設計魔力籃球游戲,切合幼兒運動能力。幼兒園充分遵循各年齡段幼兒特點,基于籃球會滾、會跳,會轉的特點,與幼兒一起商議探索,制定符合幼兒年齡的游戲方式,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根據小班幼兒愛模仿、易進入情景角色的特點,我們設計了角色參與型游戲。例如“老鷹抓小雞”“許多小魚游來了”等,讓幼兒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在游戲中熟悉籃球。同時幼兒學會運用自己身體部位、借助輔助材料運球,掌握滾球、拍球等籃球技能,在游戲中習得球技的同時也發展走、跑等運動能力。中班幼兒的活動水平和游戲自主性有了明顯的提升,開始具備規則意識,并產生自主選擇的要求,依據這些特點,我們設計了任務驅動型游戲。例如“運西瓜”“星球大戰”等。在任務驅動下,幼兒運用身體部位開展多樣夾球、高低運球、防守式運球及合作運球等活動。在任務意識下,幼兒們從不愿意玩球到主動參與,與同伴一起創造玩法,堅持、合作的品質也開始逐步形成。大班幼兒懂得合作互學,開始具備競爭、挑戰意識,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將民間游戲和籃球結合,設計改良“大擺錘”“獵人打狐貍”等經典游戲,將籃球與社會藝術、民俗文化等多領域結合。經過巧妙改編,經典的民間游戲趣味更濃,幼兒在玩球中討論規則,學會合作,拓展新玩法,甚至形成新的游戲。
快樂游戲,培育“五力”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第23條中提到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注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有機整合。為了讓幼兒在探玩、創造、挑戰、合作、創美中,達到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目的,我園從運動力、創造力、挑戰力、合作力、審美力五力出發,實現活力游戲運動場的價值追求。
運動活力——運動場。自主探索是幼兒園開展籃球游戲的重要方法,充分強調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幼兒園基于籃球會滾、能跳的特性,探索球與人、球與輔材的多種玩法,如一球一人玩、一球多人玩、多球多人玩、多維度輔助材料介入玩等形式,結合團隊對抗,形成活力滿滿的運動場。
思維活力——創造場。游戲前制定學習計劃書,包括怎么玩、怎么解決、怎么做三個部分。幼兒通過與同伴對籃球玩法的探究,創造新的玩法,如小班“網小魚”游戲,當教師問可以如何游時,幼兒就會想出可以將球放在肚子下、脖子后,利用滾、運的方式探索小魚游的不同方式。幼兒共同分享創生的玩法,衍生出更多的新玩法。
心理活力——挑戰場。讓幼兒在運動中解決問題、冒險挑戰、超越自我,是更有效的教學。如在“獵人打狐貍”游戲中,狐貍如何在快速奔跑中躲避連續不斷滾來的球、獵人如何與同伴合作擊中狐貍,這些都是需要幼兒通過思考和提升運動能力去解決的。當達到一定運動負荷時,就是對意志品質的挑戰。在挑戰思維中,幼兒發展了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挑戰動作中,幼兒動作的靈敏性、耐力等都有了提升。
社交活力——社交場。合作玩就是幼兒以小組、團隊的方式,通過記錄、練習、共創、協商,來建構與球的運動,體驗與同伴合作、一起運動的快樂,樹立團隊與責任意識。幼兒在玩中建立了各種合作:與規則的合作,如“紅綠燈”游戲,要根據不同顏色燈亮的信號進行相應球的玩法,這種合作相對獨立,但在規則要求下,要求團隊一起遵守;與同伴的協商合作,如“馬蘭花”游戲,幼兒以小組記錄討論的方式,合作創編開花的動作;與對方的對抗合作,如“種糧”游戲,紅隊扮演田鼠破壞糧食,藍隊作為防守方保護糧食,以一破一立的策略來相互對抗,共同感受合作帶來的勝利和成就感;還有班級間的團隊競賽合作,如籃球場的10人對抗賽。這些具有競爭性的團隊合作,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社交愿望。
審美活力——審美場。環境創美:開放的戶外場地、隨手可取的籃球、專業的籃球場,讓幼兒可以自由、自主地游戲與合作,感受運動環境。節奏創美:朗朗上口的童謠或兒歌、節奏鮮明的音樂,幼兒隨語言、音樂節律探玩籃球,既增添了樂趣,又增加了場景的美感。動作創美:“馬蘭花”創編什么姿勢可以讓花開得更美、防守中的滑步怎樣做更規范更好看,教師對動作的指導和專業性決定著幼兒對動作美的感受。點贊創美:通過游戲后的回顧評價,以表揚點贊的形式,讓幼兒感受創玩后的愉悅,從而進一步主動參與游戲,增強游戲體驗。
評價反思,促進發展
通過評價和反思,可以讓幼兒再次參與游戲,提升游戲的能力。為此,幼兒園建構多維度、多途徑的評價方式,助推幼兒整體發展。首先,利用視頻、照片、徽章等方式開展回顧式評價。主要評價同伴間的交流、合作等,如游戲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和困難、游戲中的發現和挑戰,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通過觀察量表開展評價。教師結合游戲場域,現場觀察記錄,從合作力、思維力、學習力,探究力、運動力、審美力等方面進行具體評價,從而樹立榜樣,激發幼兒的好勝心,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最后,通過運用智能手環開展信息式評價,分析幼兒運動軌跡,了解幼兒游戲時的運動量、活動頻率,為游戲科學升級提供評價依據。
在反思回顧環節,我們做了如下嘗試:
突破領域思維,走向多元發展。幼兒園從理念上突破“籃球為單一的健康領域”的固定思維,與語言、藝術、社會等多領域融合,實現局部到整體的多元發展,支持幼兒更全面的學習。例如在音樂籃球游戲“布谷鳥”中,幼兒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中傳球,讓音樂律動與傳球技能結合,提升了幼兒的能力。
回歸兒童立場,走向自主創新。教師充分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將游戲規則的制定權還給幼兒,使幼兒從規則制定到游戲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導地位。教師只在幼兒游戲遇到瓶頸,或幼兒因游戲難度提升而不敢玩時才介入游戲,幫助幼兒克服困難,推動游戲進程。這充分體現了尊重兒童、相信兒童的理念。幼兒通過與同伴的協商討論,不斷改進、完善游戲規則,甚至從一個游戲出發創造出新的游戲,這一過程也培養了幼兒自主創新的能力。
1小時活力籃球場不只是局限于集體教學活動,而是融合了社會、科學、藝術、語言等多領域的育人價值。讓幼兒自我探究玩法、自己制定新的規則,進行個別化學習,走入社會,連接生活,只要有籃球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