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秘書處
自2018 年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市已建成五批共112 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第六批28 個示范村正在建設中,今年底將全部建成。在這具有上海特色的鄉村建設工作中,對已建成的示范村,如何增強其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對正在建設的示范村,如何做到與農民增收、集體經濟發展、民生兜底保障相結合,已成為各級政府、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
為更好地破解這些問題,近期,我們會同上海社科院、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赴郊區開展專題調研,選取青浦區岑卜村、金山區待涇村和中聯村、寶山區月獅村四個示范村進行“解剖麻雀”。通過調研,我們有了三個深切體會。
一是農民群眾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經過六年的建設,示范村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從第一批示范村每區各建1 個,到后來各批次示范村大家踴躍申報,目前已建在建的140 個示范村,已占全市規劃保留保護村總數(800 個)的17.5%。通過示范村建設,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環境舒適、宜居宜業,農民群眾也從一開始的懵懂觀望,轉變為如今的熱情高漲,創建參與度達92.4%,較2019 年提高了近六成。9 個涉農區都涌現了一批示范村的典型,特別是在調研的四個示范村,村干部和村民對示范村建設交口稱贊。從整體看,2023 年第五批示范村建成后村民的滿意度達98%,比前幾批都有了明顯提升。
二是建設資金投入呈現多元化態勢。 隨著示范村創建的不斷推進,社會各界的參與積極性也愈發高漲,建設資金投入也從最初以各級財政資金為主,轉變為如今社會資本與財政資金“平分秋色”甚至更勝一籌的態勢。據統計,第五批示范村建設過程中,首次出現社會資本(12.2 億元)超過財政資金(11.1億元)的局面。特別是調研的三個示范村,待涇村社會資本投入達16479 萬元,是財政資金投入的2.26倍;月獅村聚焦農文旅體融合,社會資本投入達7000萬元,高于財政投入;岑卜村攜手微笑草帽鄉村發展集團,以社會資本撬動發展國潮文化產業。
三是涌現了諸多鄉村建設新理念。 示范村創建過程中,各涉農區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上海鄉村建設新理念。如岑卜村引入社會第三方經營主體,探索創新了“整村運營”的發展模式;待涇村在全市首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觸發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村民變股東的“三變”活力;月獅村結合毗鄰城區的地理優勢推動農文旅體融合發展,打造了都市里的村莊、村莊里的都市;中聯村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遠郊地區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助推鄉村振興之路,單位面積產值在全市各行政村中排名第一。
通過對四個村的實地調研,大家一致認為,示范村建與不建大不一樣,建成后能否做到科學運營也大不一樣。特別是對建設示范村旨在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核心問題上,據典型調查,全市已建成的112 個示范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較非示范村高出9.6 個百分點。總結成效亮點的同時,調研也發現了示范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補短,各類要素特別是土地要素資源要留在鄉村,并充分利用好,同時在資金投入方面,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的體制機制,使示范村從著重建設更新的1.0 版本,邁入激活造血功能的2.0 版本。下階段,要推動示范村向“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轉變,從“盆景”向“風景”轉變。對正在建設的示范村,要著力推動片區化發展,更加關注產業導入、風貌提升、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民生兜底保障等重點工作;對已經建成的示范村,要著力從鄉村建設向鄉村經營轉變,更加注重科學運營,提升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示范村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