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區金澤鎮的岑卜村是本市第四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在建設過程中引入社會第三方經營主體,探索創新“整村運營”發展模式,使示范村從著重建設更新的1.0 版本,邁入了激活造血功能的2.0 版本,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岑卜村位于金澤鎮西岑社區,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華為研發中心,南連“藍色珠鏈”水環境休閑景觀帶,西接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范區水鄉客廳,北靠環淀山湖創新綠核。村域面積2.3 平方公里,有5個村民小組共241 戶645 人。岑卜村生態底板厚實,村內河道縱橫、候鳥棲息,是上海發現兩種螢火蟲品種的唯一區域。通過多年持續實施河道整治、農田水利、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岑卜村先后獲得新農村示范村、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生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入選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以來,岑卜村攜手微笑草帽鄉村發展集團(以下簡稱“微笑草帽”),共同探索創新整村建設和運營模式,錨定生態立村、文化興村、產業富村、旅游強村的“四村同創”發展思路,以國潮文化為立足點,以壯大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為落腳點,通過政府資金投入和社會資本引入雙輪驅動,提升完善公共配套設施,發展構建產業集群和新業態,村莊發展呈現出三大新變化。
一是繪就了鄉村共富的新圖景。示范村建成后,新增就業崗位60 個,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農房租金也從原先的每年2-3 萬元/ 幢上漲到9 萬元/幢,村民人均收入達4 萬元,“錢袋子”越來越鼓,幸福感顯著提升。村集體將8 畝閑置建設用地租賃給“微笑草帽”用于產業開發,采取“保底+分紅”的方式,在保障租金收入的基礎上,產業經營收入的2%歸村集體所有,實現了盤活存量、拓展增量。2023 年新增集體經營性收入達80 萬元,分配額約50 萬元。同時,岑卜村正在開發村內停車管理系統,游客的“流量”也將成為村集體的收入來源。
二是迎來了生態宜居的新生活。 為守護寶貴的自然肌理,岑卜村改善和新建了路橋、碼頭、公廁等便民設施,創設了綠色生態積分制管理模式,實現人居環境治理常態化、長效化,增強了村莊的視覺魅力。在美好田園風光的吸引下,近年來陸續有99 戶“新村民”移居岑卜村,為日漸老齡化的鄉村帶來了新生血液與發展活力,獲得了原住民的認可接納。針對“網紅”標簽帶來的客流,岑卜村還開發了“岑卜游”小程序,創建專屬岑卜碼,對游玩項目進行數字化管理,變無序為有序,既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效果,也守護了村民的安寧生活。
三是孕育了聯動發展的新商機。 岑卜村充分利用村內的生態環境、水系資源與非遺民俗,在整村運營模式下聯動發展農文旅特色產業。一方面,精選3家水上運動俱樂部,依托皮劃艇項目帶動村內小餐飲、民宿等產業蓬勃發展,巧妙地將自然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開辟鄉村集市區域,設置23 個零售小木屋,規范布點農特產、文創、寵物館等經營攤位,打造“傳統文化+集市”相融合的商業格局,實現了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目前,岑卜村日均接待游客約500 人,高峰時一天可達近2000 人,2023 年農文旅產業規模同比增長約30%。
在做好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岑卜村結合實際謀劃“自選動作”,探索創新了“整村運營”的發展模式。整村運營,是指在金澤鎮政府的指導下,由岑卜村、“微笑草帽”共同成立整村運營管理委員會,制定《岑卜村整村運營管理辦法》,采用“運營+管理”的方式,由“微笑草帽”負責規劃岑卜村的整體定位、業態布局、招商運營和配套服務,村委會和村集體負責保安保潔、河道管理等社會公共事業,由雙方代表組成的管委會制定項目準入機制、審核流程,并實行監督管理。岑卜村整村運營著力突出“三個化”。
一是發展定位個性化。 岑卜村按照“做減法”的思路,結合當下城市青年群體喜愛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具體的消費點,聚焦“國潮文化村”的主題,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產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利于提升村莊傳播力。實踐中,“微笑草帽”打造非遺文化展廳、鄉村大講堂等文創區,利用閑置的村集體倉庫導入漢服產業,通過舉辦“花朝漢服節”“一日小掌柜”等國潮文化活動吸引市民到鄉村體驗微度假,并充分對接麥秸畫、阿婆茶、魚拓等本土非遺項目,將岑卜村特有的“百姓廟會趕集日”“中秋拜月”等民俗活動融入旅游體驗,激發傳統文化與流行元素碰撞,在文化傳承中推動產業發展。
二是村莊管理融合化。 為保障原住村民、新村民、入駐企業等不同群體的利益,岑卜村采取融合化管理的理念,由村委會承擔溝通協調職責,將所有人組建成一個“大家庭”。岑卜村按月策劃主題,舉辦“最美岑卜人評選”“天下手工匠人村民培訓”等活動,提升了各方的參與性與感受度。同時,充分利用新村民們的專長才智和社會資源,支持他們將租賃的農房修葺成現代風、古典風、書香風等別具特色但又和諧統一的屋宅,通過舉辦稻田豐收節、音樂節等休閑活動,既提高了原住村民的文化涵養,又為入駐企業引來了客流和商機,形成了多贏的良好局面。
三是運營招商一體化。“微笑草帽”按照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經營邏輯,率先引進“一尺咖啡”,發揮頭部品牌的帶動作用,進而邊運行、邊研究、邊總結,不斷完善試運行機制,對各類業態制定準入標準和收費標準,從源頭上控制提高業態品質,在招商中實現產業優化迭代。例如,將民宿分為高、中、低3 種檔次,合理規劃開辦區域和數量占比;餐飲經營涵蓋不同菜系,杜絕無序發展和惡性競爭。同時,由整村運營管委會制定《商戶準入管理辦法》,對租房、定位、裝修、開業四個關鍵環節加以規范,如統一辦理執照,聯合指導生產,排查各類安全隱患;控制夏季光源,保護螢火蟲棲息地等。
一是要更加注重經營鄉村的理念。 鄉村是超大城市重要的稀缺資源,激活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不僅要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還要樹立經營的理念,利用鄉村的資源稟賦,通過價值提升實現自我造血能力的提高。鄉村振興示范村建成后的著力點需要由鄉村建設向鄉村經營轉變,使示范村的示范不僅體現在“外貌”上,更要體現在“發展”上。
二是要更加注重城鄉融合的需求。 上海的鄉村不僅是農民的鄉村,也是全體市民的鄉村,保障農民安居樂業的同時,也要呼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示范村建設要以“帶動村民、服務市民”為目標,暢通交流交往,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自我提升。要更好發揮大都市周邊鄉村地域的整體區位優勢,挖掘塑造各村自身特色資源,精準承接城市居民多種多樣的生產生活需求,如銀發游、親子游、體育游、文化游、康養游、寵物游、小型研發等。要拓展匹配需求市場,在致富農民的同時服務市民,讓鄉村和城市、村民和市民真正做到“雙向奔赴”。
三是要更加注重協同發展的機制。 整村運營的本質是協同發展,發揮整體效應,這離不開政府、村集體、運營企業、村民、商戶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必須建立完善的權責機制、運營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鑒于此,示范村建設也應從“盆景”向“風景”轉變,從“單打獨斗”向“集團作戰”轉變。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五好兩宜”和美鄉村建設等方式,將碎片化的土地歸并集中,用共享的理念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避免各種經營性項目、公益性項目出現小而散、小而全的情況,為鄉村運營提供更充足的資源與空間。
四是要更加注重彰顯特色的路徑。 示范村建設要有市場觀念,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結合鄉村經營理念,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做好前期策劃和整體規劃。尤其是產業發展定位為先,必須結合特定市場需求和村莊條件,立足當下、謀劃長遠,聚焦主導特色產業打造村民參與度高、市民美譽度高的拳頭產品,提高配套服務,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發揮互補優勢,實現錯位發展。今后鄉村建設還應充分利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勢,系統謀劃打造“整村運營”的上海鄉村特色發展模式。在鄉村運營人才培養、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整體謀劃,將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城市綜合體管理經驗審慎遷移,做好鄉村化轉型落地。以高水平的管理服務為已建鄉村設施進行二次賦能,激活鄉村造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