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廊下鎮中聯村是本市第五批鄉村振興示范村,近年來,中聯村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遠郊地區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助推鄉村振興之路。2023 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2.5 億元,單位面積產值在全市各行政村中排名第一。
中聯村區域面積2.99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51.75 畝,林地面積953.03 畝。村域內農業產業基礎好、特色鮮明,是廊下鎮特色經濟作物的集中種植區,重點發展設施優質蔬果,擁有聯中、博眾、德昕、盛科等一批業內知名合作社,打造了“聯中1 號”雙孢蘑菇、“金山小皇冠”西瓜、“夯裕”生菜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且屢獲金獎,是名副其實的“金獎村”。為進一步擴大產業發展優勢,中聯村以示范村創建為契機,新建農用倉庫、連棟大棚和冷庫等農業基礎設施以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有效解決合作社和種地大戶倉儲能力不足、保管設備缺失等問題,為特色農業健康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農業設施保障。同時通過新建的蘑菇小鎮綜合體,植入科研、研學、科普、農文旅等功能,促進了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
中聯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綠色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上海市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中聯村牽頭聯中、博眾、德昕、盛科四家重點專業合作社共同探索形成了“稻麥秸稈-蘑菇-有機肥”和“蘑菇肥、農業廢棄秸稈、尾菜-有機肥”2 條農業廢棄物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從源頭有效降低農村廢棄物數量。據統計,中聯村年處置農業廢棄物102880 噸,年產出有機肥101920 噸。其中通過“稻麥秸稈-蘑菇-有機肥”可消耗秸稈6 萬噸(約10 萬畝糧田產生的秸稈)、畜糞4 萬噸(相當于240 萬只羽雞1 年產出的雞糞),年產后轉化有機肥10 萬噸;通過“蘑菇肥、農業廢棄秸稈、尾菜- 有機肥”年消耗農業廢棄秸稈和尾菜2880 噸,年產出有機肥1920 噸。
近年來,中聯村依托“蘑菇小鎮”建設,堅持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科技含量和價值含量。如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引進雙孢蘑菇智能化控制設備和技術,在生產過程中采用電腦控制,完全實現了工廠化、標準化、周年化生產。在“聯中1 號”雙孢蘑菇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與市農科院的合作,成功推介雙孢蘑菇“申K6”新品種,有效解決國內菌種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同時,村內引入社會第三方企業,探索試驗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林地內種植雙孢蘑菇、白玉菇、杏鮑菇等,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
中聯村不斷擴大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新建和改建了一批農業設施項目和基礎設施,在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同時,帶動村新增可支配收入150 萬,實現村社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隨著村內合作社的逐步發展壯大,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有力提升了全村及鎮上周邊農業產業化水平,為實現產業興旺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撐。如聯中合作社積極探索“三五牌”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即投資500 萬建設基礎設施,每戶可實現年產值500 萬元、年收益50 萬元,目前已帶動8 戶農民,逐步引導他們向現代化、規模化、工廠化的食用菌栽培模式轉變。與此同時,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4萬元,“錢袋子”越來越鼓,幸福生活底氣越來越足。
下一步,中聯村將依托集約、高效、經濟的“蘑菇小鎮綜合體”建設,建成集農業特色產業、“產、學、研、展、旅”于一體的中國一流的蘑菇工廠化示范栽培基地。同時圍繞培育壯大特色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如聯中蘑菇、博眾番茄、德昕西瓜等,進一步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采摘農業等特色文化產業,打造“農旅+研學”的農旅融合新業態,力爭打造成上海現代農業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