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新村鄉地處崇明島西北端,鄉域面積34.67 平方公里,下轄6 個村、114 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06 萬人。2022 年以來,新村鄉組織141 名鄉政府機關和所屬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擔任“第二組長”,一個干部聯系一個村民小組,開展“第二組長·鄰聚力”行動,聚焦“戶、組、村、鄉”四級治理主體,破解農村資源匱乏、基層戰斗力不足、村民參與度不高等難題,有效打通鄉村治理的堵點,形成黨建引領、多元共治、高效運行的治理新格局。
1.梳理問題清單,摸準鄉村治理的難點。新村鄉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工作,組織“第二組長”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圍繞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環境優化、社區治理等方面深入調研,摸準摸透鄉村治理的難點痛點問題,通過梳理匯總形成一村一問題清單。建立“走訪—登記—上報—辦結—反饋”閉環管理機制,對于易處置問題就地解決訴求,對于重難點問題依托鄉黨委主要領導雙月聯席會議研究解決。截至今年2 月,共摸排出各類鄉村治理問題286 個,已解決275 個,正在推進解決11 個。
2.形成需求清單,摸清農民群眾的需求。新村鄉建立“周四民情懇談”機制,結合主題教育“四百”大走訪,“第二組長”在掌握問題清單概貌的基礎上,每周四上午“組團式”入戶,對村民小組內黨員群眾進行深度走訪,重點摸清低保戶、五保戶、信訪戶和獨居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困難需求。按照需求程度分層分類整理,最終形成為老服務、農技指導、環境治理、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方面300余條具體需求。建立“第二組長”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討論,根據“第二組長”的優勢與特長,進行梳理歸類,形成三級派單機制,簡單訴求即知即解,復雜訴求村級協解,難點訴求政府研解。
3.抓實賦能清單,理清鄉村治理的資源。新村鄉充分發揮“第二組長”的專業特長、崗位優勢、智囊作用,對標問題清單梳理“第二組長”個人、所在部門和外部社會渠道能夠提供的服務資源,形成28 份賦能清單,在農業生產、人居環境等方面解難題、辦實事,為村黨組織賦能添彩。如針對稻飛虱幼蟲量較高的問題,來自鄉農技中心的“第二組長”發揮專業優勢,幫助農戶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針對垃圾分類質量不高的情況,鄉生態市容所派出的“第二組長”幫助村規劃投放點位,讓因投放點過遠導致垃圾分類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4.優化服務清單,做細為民服務的項目。新村鄉聚焦群眾最所盼、所急、所需,以村黨建微網格為作戰單元,“第二組長”根據需求清單制定服務內容,明確服務范圍,量化服務數量,形成第一批“第二組長·鄰聚力”服務項目菜單50 項,讓村民享受點單式服務,組建由“第二組長”帶頭、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的志愿服務團隊,為村民提供各類便民服務和上門服務。如新衛村組建了以“第二組長”和退伍軍人為骨干的花漾新衛“五色花”黨群服務隊,通過開展理論宣講、助農幫扶、一老一小關愛、平安社區建設等“鄰聚力”行動,實現睦鄰互助、力量聚合,助推服務群眾零距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1.第二組長+網格書記,深耕治理“關鍵點”。新村鄉依托網格化治理開展“第二組長·鄰聚力”行動,“第二組長”聯合“第二網格長”、網格黨支部書記等組成管理團隊,健全網格治理體系。如網格黨支部書記每月召集“第二組長”“第二網格長”、村民小組長、黨員骨干等開展一次網格議事會,研究網格內積分管理、高齡老人及留守兒童關愛、黨員“五分鐘”服務圈關愛項目等鄉村治理基礎工作,夯實議事平臺,滿足村民需求。同時,聚焦“模范黨支部”“先鋒網格黨支部”創建,“第二組長”定期參加網格黨支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協助網格書記抓好黨群服務點建設,提升基層向心力。
2.第二組長+第二書記,構筑治理“同心圓”。新村鄉依托村企聯建載體,各村與區域內多家民營企業結對共建,企業選派黨員干部擔任村“第二書記”,與“第二組長”形成上下互補的工作聯盟,構建“地企聯動”協同發展體系。“第二組長”與“第二書記”聚力組建“紅帆領航動力聯盟”,幫助各村理清發展思路,通過組織聯建、村企聯動、產業聯扶,積極打造多個產業化聯合體,提升基層戰斗力。2023 年以來,“第二書記”與“第二組長”下沉至網格及村民小組,重點聚焦鄉村精細化治理,圍繞民生實事、環境治理等熱點難點問題,創新開展“書記訪談”“鄉村夜話”等特色活動,與村民面對面交流,及時幫助群眾解決難題矛盾180 多件,服務群眾800 多人次,形成社會治理有秩序、管長遠、規范化的良好局面。
3.第二組長+黨員骨干,激發治理“新活力”。依托周四“民情懇談”機制,“第二組長”定期與村民小組長、黨員交流民情,每月將治理工作推進的痛點及難點,將基層及群眾的呼聲實時反饋鄉黨委、政府,進一步優化工作機制。同時,“第二組長”向下當好“服務員”,以黨群服務點、睦鄰點等為平臺,聯合黨員骨干組織開展政策宣講、主題活動、志愿服務等,延伸村黨組織服務觸角,提高基層服務水平。如新村鄉將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梳理匯總,將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勞動力資源、社會救助等辦結件6 項,代辦件26 項業務推行延伸至基層,在全鄉22 個黨建微網格建立便民服務點,由“第二組長”與黨員群眾骨干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幫助有困難的群眾辦理相關業務,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4.第二組長+村民群眾,下好治理“一盤棋”。新村鄉致力于有效激活鄉村治理的村民主體力量,“第二組長”引領推行“稻香新風”移風易俗行動,發動村民成為鄉村治理主力軍。近年來,“第二組長”下村入戶宣傳指導,以打造“稻香人家”為目標,挖掘村民自治優勢,因戶制宜、以點帶面,發動村民積極參與宅前屋后整治、畜禽規范養殖、疫情防控、綠色殯葬等移風易俗系列專項行動,逐步提升宅基顏值、家庭形象。如農戶從最基礎的宅頭環境衛生清潔入手,拆除廢舊“五棚”,規范圈養畜禽,規整擺放生產生活物件,清理雜草雜物,積極爭創“稻香人家”,提升鄉村環境的同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風。
1.積分治理工程,建設美麗新家園。“第二組長”結合入村工作實際和條線專業基礎,圍繞人居環境、垃圾分類和移風易俗等重點工作推廣應用積分制工作,在積分內容的科學設定上,廣泛征詢群眾的意見建議,為積分治理工程提供了許多新思考和新想法。在積分評定上,牽頭組建積分評議小組,建立農戶輪值評分制,實現條線、村干部和村民的三方共評,確保公平公正。在積分運用上,統籌各單位、各部門可支配的政策資源和服務資源,建立積分銀行,構建鄉村治理積分獲取、公示、兌換“一條龍”機制,2022 年全鄉成功創建為上海市鄉村治理積分制示范基地。
2.平安社區工程,筑牢平安防護網。“第二組長”擔任社區“平安守護者”,以村民小組為工作單元,協同平安辦、文明辦、派出所等定期開展防詐反詐、安全隱患防范、一盔一帶、文明養寵等專題宣講。同時,動員村“兩委”工作人員、社區保安、村民及社會志愿者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立村級治安聯防隊,配合開展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平安建設水平實現有效提升,法治農村建設也更上新臺階,新中村成功創建為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3.朝夕美好工程,提高村民幸福感。依托養老助殘綜合體,“第二組長”整合黨群辦、婦聯、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資源,打造弱勢群體溫暖家園、幸福樂園。牽頭推進“老伙伴計劃”,深化老人上門送餐、助醫、助行、助洗、助樂、助購、助學等各種方式,幫助解決老年人生活困難等問題,發展互助式養老服務。“第二組長”每月對“一老一小”全覆蓋走訪關懷1 次,整合民政、教育、婦聯、黨群服務中心等資源多措并舉開展“結對子、做善事”行動,公共服務水平實現提升。
4.稻香文化工程,積蓄文明新力量。新村鄉堅持以提升鄉風文明為重點,厚植稻米文化小鎮內涵,“第二組長”組團開展“稻香文化”活動,以送戲下鄉、鄉賢故事匯、稻田黨課等傳遞文明新風,厚植農村鄰里文化,緊密鄰里關系,促進鄉村文明和諧。如充分利用網格黨群服務點,發動村民圍繞老照片、老物件等共憶歷史,在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開展包粽子、做香囊等主題文化活動,在互動中拉近關系,增進感情,在凝心聚力中營造治理“好風氣”。
村黨組織是村域內唯一具有普遍公信力、具備兜底保障功能的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鄉村治理涉及農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把“第二組長”、黨員骨干和農民群眾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鄉村治理才有“主心骨”。
鄉村治理的最終目的是共建共治共享。新村鄉將“第二組長”融入鄉村治理的各領域各環節,進一步暢通黨群溝通渠道,優化整合服務資源,通過打造“微陣地”、做優“微服務”、開展“微活動”,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真正實現鄉村善治。
只有堅持“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辦”,才能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讓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新村鄉通過“第二組長”的身份牽引,讓機關事業干部下沉到鄉村治理工作一線,傾聽群眾呼聲,引導和鼓勵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政府干、群眾看”到“領著群眾一起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