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珍 齊美拉姆 雷彬郁

在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基層治理在有效實施“三治融合”機制方面面臨諸多挑戰。文章利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基層治理和多主體共同治理為理論支撐,分析“三治融合”在鄉鎮基層治理中的實踐應用,探討自治、法治和德治之間的關系。文章以四川省B縣為研究對象,B縣是民族地區和國家重點幫扶地區,于2020年2月成功脫貧。雖然B縣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方面卓有成效,但在將“三治融合”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效融合。因此,文章立足于B縣的實際情況,將“三治融合”與當地基層治理相結合,以期構建具有B縣特色的治理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自2013年開始,浙江桐鄉就在全國率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效。隨后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成為全國基層治理的重要品牌,并先后獲得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優勝獎、入選全國黨員學習案例范疇、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然而,簡單復制浙江桐鄉的“三治融合”的成功經驗是不可行的。“三治融合”作為基層治理的有效手段,有必要對其在民族地區的普適度進行研究。文章以“三治融合”為切入點,以四川省B縣為研究對象,分析“三治融合”在B縣基層治理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并對B縣的村規民約制定、網格化管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建等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關對策。
基于“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現狀
B縣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位于川滇藏的交界處。2020年2月,B縣高質量實現了全縣2 107戶9 860人脫貧、61個村和縣退出貧困序列的目標,徹底擺脫了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困境,摘掉了“國家貧困縣”的帽子。作為民族地區和國家重點幫扶地區,B縣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借鑒“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和實施“三治融合”模式。
基層自治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其根本就是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基層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主要表現形式為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在“三治融合”中,自治是基礎。在大數據時代,加強基層治理既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也要發揮群眾的自治作用。
B縣運用多中心治理的網絡型結構,采用“全域并集”的策略打造網格隊伍,推行網格“1+1+4+N”的精細化管理模式。通過分片負責、鄰里抱團的方式,劃分出5個網格,推選出5名聯戶長,他們肩負著信息采集、隱患排查、社會監督、政策宣傳、事務代辦、困難幫扶的“六大職責”。這一舉措有利于矛盾在基層得到全面化解,真正架起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連心橋”。此外,2018年以來,B縣各村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會等形式,廣泛征集群眾意見,民主制定章程,開展壩壩會、廉政黨課等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將新的村規民約傳達給每一位村民,還深化了村民對村規民約的認識和理解。
基層法治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是實現良政善治的堅強保障。各地基層組織應積極探索新形式,推動基層法治建設,提高公民法治素質。通過深入推進基層法治建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氛圍,為基層治理織牢法治防護網。
B縣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業生產與蟲草采挖。因此,B縣在春耕大忙和蟲草采挖前期,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基層司法工作。B縣各大鄉鎮開展了矛盾糾紛大排查、掃黑除惡宣傳、警示教育片播放等活動,旨在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B縣通過組織懂雙語的干警宣講員深入各行政村開展面對面的法律宣講活動,確保了宣傳內容的有效傳遞和普及。
基層德治
中華民族是重視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歷來強調“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我國古代德治思想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B縣在“三治融合”的探索中,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鄉風文明評選等活動,將傳統德育文化與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致力于建設新時代文明鄉鎮。
B縣精心謀劃部署,嚴密組織實施,由新時代志愿服務總隊牽頭,24支志愿服務分隊協助,在社區、街道、鄉鎮開展文明手冊發放、志愿者招募、反詐知識宣傳等活動。B縣還持續開展了文明村鎮、文明校園、十星級文明戶等文明創建活動,培育文明鄉風。同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甘孜好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
“三治融合”實踐
“三治融合”并不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將三者有機結合,達到“1+1+1>3”的效果。村規民約的制定和實施是B縣在基層治理中探索“三治融合”路徑的重要體現。B縣制定村規民約時堅持“因俗而治”“因法而治”“因德而治”的原則,有效推動了“三治融合”。村規民約作為全體村民共同意志、利益和價值觀的體現,可以教育、引導、規范和約束村民的行為,有力地保障了村民自治的順利實施。作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形式,村規民約是一種存在于鄉土社會,介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具有一定權威的民間規范,約束和規范著村民的行為。B縣鄉鎮紀委積極履行職責,注重引導村干部率先垂范、廉潔自律,并將黨風廉政建設要求融入村規民約等管理制度中,確保村規民約的合理性和延續性。
基層治理在“三治融合”實踐中存在的不足
基層自治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勞務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和精英人才大量外流,減少了可用于建設和發展農村的勞動力和基層治理必需的人才。這導致參與基層治理的主體匱乏,嚴重阻礙了基層自治工作的開展。
B縣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識淡薄。一方面,受教育水平的影響,大多數群眾對基層自治缺乏了解,不清楚自己的權利范圍與行使權利的方式。還有部分群眾在參與基層治理時,習慣被動地接受各種決議,這導致基層群眾自治流于形式,嚴重阻礙了基層自治的推進。
基層法治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鄉村地區,許多村民法治意識薄弱,對法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實踐。當面臨需要法律手段介入的問題時,他們往往會因為法律程序煩瑣、法律條文晦澀難懂以及缺乏可信賴的法律咨詢支持而感到困惑和無奈,導致鄉村中的矛盾糾紛逐漸累積。
基層德治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鄉村地區以道德模范和鄉賢為主導的德治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轉變,社會道德的約束力逐漸減弱。在基層治理中,現有的道德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德治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三治融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B縣在推進“三治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不同部門之間可能存在職責重疊、交叉的問題,再加上部門間溝通不暢,信息不透明,導致工作難以開展,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其次,各部門可能因目標不一致而產生矛盾,再加上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難以形成集中優勢,導致工作難以同步推進。
基層治理的發展路徑
增強村民的主體意識
人民村民在“三治融合”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增強群眾的主體意識至關重要。
首先,基層組織應加大對基層自治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基層群眾自治,幫助村民認識到自治的價值以及行使自治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確保村民真正參與到自治中,避免基層自治形式化。
其次,在信息化時代,媒體在推進基層治理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相關媒體要加強宣傳教育,激發村民參與基層自治的積極性,提升村民對基層自治的參與度。
堅持依法治理
B縣在構建“三治融合”治理體系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村民法治意識淡薄。
首先,地方黨組織和黨員要以身作則,以法律法規為準繩,規范自身言行,自覺接受監督,引導村民遵紀守法。
其次,堅持依法治理,增強村民的法治意識。基層組織要豐富法律法規的宣傳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他們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最后,確保每個村莊都配備警察和法律顧問,以便村民能夠及時反映問題、解決問題,并進一步了解法律知識,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規范基層德治
在新時代,建立符合鄉風民俗和社會規范的精神文明建設機制和獎懲制度,有助于凝聚崇德向善力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德治的推行必須依托完善的規則體系。完善的規則體系不僅包括正向激勵機制,還包括懲罰機制,二者相輔相成。
如今,“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方式正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在建立激勵機制的基礎上,應繼續加強制度建設,獎勵和表彰遵守鄉規民約的群眾,以樹立正面典型,引領社會風尚。與此同時,也要建立健全懲罰機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對破壞基層治理秩序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優化“三治融合”治理機制
“三治融合”體現了多主體在基層治理中的互動與協作。構建“三治融合”治理機制有利于基層群眾積極行使權利,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今,為進一步提升“三治融合”治理效能,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應在建設基層治理網格平臺的基礎上,增加“智治”智慧網絡服務,從而形成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新模式。
優化“三治融合”治理機制要以黨建為引領,引導群眾參與自治,將治理重心下移,有效解決社會治理問題。同時,以法治為保障,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維護“五治融合”的合法性。此外,通過建設基層治理網格平臺的基礎上,增加“智治”智慧網絡服務,可以啟動新的信息化治理方案,形成“五治融合”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最終實現“1+1+1+1+1>5”的治理效果。
綜上所述,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鄉村治理現代化關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而推進“三治融合”是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文章以四川省B縣為研究對象,運用個案研究法,對民族地區鄉鎮的“三治融合”進行研究。通過對B縣“三治融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如群眾法治意識淡薄、德治流于形式、部門職責不清等,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推動B縣“三治融合”治理機制有效運行,進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