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風
點開B站,首頁掛著“25考研‘信息差救命視頻”;打開小紅書,映入眼簾的是“‘信息差直接決定了你和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抖音上“聰明的大學生已經在吃‘信息差紅利了”的信息讓人心中一驚,對大學生來說,不僅考研、考證,甚至租房、旅游、處理人際關系等場景都需要破除“信息差”。那么在信息的海洋里,大學生該如何甄別有用的信息、如何破解“信息差”呢?我們來聽聽大學生的心聲,以及專家的解讀——
本科生? 昕靜
作為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在獲取信息方面,我自認為并不處于優勢。認知的局限、內向的性格以及家庭資源的有限性,常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被困于信息繭房之中。雖然從某些方面來說,適度的“信息差”并非全然是壞事,有時它會讓我有機會獨自探索,發現獨特而美麗的風景,甚至創造出屬于我自己的信息優勢。
我也常常會因為缺乏某些關鍵信息而感到焦慮和無助,但是,我不會讓焦慮控制自己,而是會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破除“信息差”。
首先,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是關鍵。學會有效地搜索、篩選和整合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周圍的環境和機會。例如,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我們可以借助專家的指導,減少因信息不足而做出的盲目選擇。
其次,主動獲取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好奇心和主動性是克服“信息差”的關鍵。參加各類講座、研討會,加入興趣社團,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這些都能為我們開辟新的信息渠道,帶來寶貴的信息資源。特別是,要善于向師長、同學和業界專家等尋求指導和建議,以獲取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信息資源。
最后,分享信息也是一種縮小“信息差”的有效方式。我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學術論壇等途徑,將自己獲取到的有價值的信息分享給更多的人。
總之,縮小“信息差”是大學生活和職業發展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通過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主動獲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等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和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
碩士研究生 哲寧
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大學生了,但回想起來,“信息差”現象其實一直影響著我的生活。
小時候,我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鄉村,那里信息閉塞。小學畢業時,我考入了縣一中創辦的初中實驗班,才發現那些縣城里的孩子,已經早早地開始學英語了。他們的家長會根據孩子的愛好,早早為孩子規劃未來,針對弱勢學科及時補課。而我們這些農村孩子,父母幾乎沒有管過我們的學習。所以,在初中時,同學之間已經拉開了差距。我感覺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學習。初中畢業,我考入了縣一中。高中生活,又是與外界“隔絕”的三年。等到高考后報志愿時,我才發現根本不知道該選擇什么專業、我的興趣點在哪里、我將來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對此,父母也幫不上忙,我只有憑自己的感覺去選擇學校和專業。
上了大學,“信息差”的表現就更明顯了。為了拿到獎學金,我依然不敢有一絲松懈,拼命學習。但令我沒想到的是,那些平時看著嘻嘻哈哈的同學,其實已經早早開始“想出路”了,畢業時,有的同學成功拿下幾個證書,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有的同學順利地考公“上岸”,還有的同學選擇了出國深造。
我仿佛一直是后知后覺型的,在讀研階段,我總算是開竅了。我意識到信息獲取能力是人生中一項重要技能,提升信息獲取能力是解決“信息差”的最佳途徑。我也逐漸在互聯網中學會了“淘金”,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和資源,并且學會篩掉大量無效信息,讓所搜集信息對自己的幫助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