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華 蔣莎
家校社協同是落實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勞動教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為了讓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家校社必須協同推進。我們要以勞動活動為抓手,科學實施系列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
探索勞動教育新“四域”
學校領域: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制訂完善的勞動教育計劃和課程,立足“日常生活勞動、生產性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板塊,創設“班級勞動、家務勞動、農場創新、科技制作、校園服務、社會公益”六類課程,落實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同時,學校設立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如打造“蕙蘭園”勞動基地,開展科學種植活動,讓學生親歷果蔬成長歷程;創辦“小魯班木工坊”,開展創造性勞動實踐。
家庭領域:勞動教育的延伸空間。學校引導家長轉變觀念,通過家庭勞動作業、勞動成果展示等形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和成才觀。圍繞“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勞動常態,建立“收納自理角”“陽臺盆栽區”“家庭實驗室”等,將廚房、客廳等家庭空間作為勞動實踐場所,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開展整理房間、制作美食、掌握日常勞動工具使用技巧等活動,體驗家務勞動的樂趣。
社會領域: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社區、工廠、農場等都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實踐場所,如結合地域資源,創建“童心農耕園”等農事實踐基地。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如社區服務、農田勞作、工廠實習等,增強學生勞動熱情。
自然領域:勞動教育的體驗空間。自然領域為勞動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體驗空間。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農業生產、環保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樂趣。如一年級的“走向農田”系列親子活動,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認識各種農作物,并體驗種植的樂趣。學生在親近自然中,增強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
打通協同機制促“三聯”
家校聯動:項目勞動夯基礎。項目勞動從課堂到家庭是一個全面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為了讓項目勞動從課堂到家庭更加有效地實施,學校和家庭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機制。開展“愛勞動”項目群學習,采用“課堂技能指導+課后微課拓展+家庭實操應用”的學習方式,為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系統支持。
聯結社區:親子勞動拓視野。家長與孩子一起設計親子勞動清單,清單的內容包括各種社會勞動和公益勞動項目,如參與社區清潔、植樹造林、探訪孤寡老人、幫助殘疾人等。在設計清單時,家長應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確保勞動項目既具有挑戰性又切實可行。
聯動資源:研學勞作勤交互。對社會優秀教育資源保持“引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引進來”是將實踐機會和先進理念引入研學勞作,如邀請專業人士開展講座或指導,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技術,與優秀企業或機構合作開展實踐活動。“走出去”是將學生帶到校外進行實踐學習,如學生走進養老院進行服務性勞動、開展小隊菜單式勞動主題研學等。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親身體驗和了解真實的勞動環境。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規劃課題“‘蕙學+:指向未來課堂的學習新樣態研究”(項目編號:2023SC047)和杭州師范大學2023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專項)立項課題“變革育人方式:未來學校視域下的學習場創構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Y20235361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