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年
[摘 要] 采用文獻閱讀法對西秦戲進行初步了解;運用訪談調查法前往海豐西秦戲劇團,對西秦戲演員進行訪談,了解西秦戲的發展現狀;運用實地觀察法,前往海豐西秦戲劇團的參演地進行實地考察,了解西秦戲的表演形式;運用問卷調查法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居民對西秦戲的喜愛程度;通過會議調研法總結出導致西秦戲陷入發展困境的原因。綜合一系列研究方法,重點探討西秦戲的未來發展模式,為解決目前西秦戲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建議,助力西秦戲未來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中。
[關 鍵 詞] 西秦戲;活態傳承;發展;鄉村振興
以提振鄉愁之韻、活化文脈之源為宗旨,本研究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探究西秦戲這一戲劇藝術形態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煥發活力與生機。自明清遍布華夏南土的西秦戲,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人稱頌。
新媒體風潮興起,傳統文化的火種應如何在變革中傳遞?探究西秦戲之存續與創新,是此研究之核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環雖賦予其榮耀,但在實踐中培養繼承者、提升辨識度乃至構建現代表演生態依然任重而道遠。國外基本沒有相關研究,國內專門研究海豐西秦戲發展的也少之又少。
一、研究意義
海豐地區的西秦戲作為當地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復興的核心。這一地標性的藝術形式,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凝聚了地方民眾的情感和記憶。遺憾的是,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海豐縣西秦戲的發展陷入困境:現存劇團屈指可數,從業人員寥寥無幾,傳統劇目及其特色性的表演元素如打頭、打擊樂、曲牌、道具等正逐漸走向邊緣。因此,我們必須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救護與保護,以防止這一文化瑰寶的消失。[1]
(一)打破刻板印象,助推家鄉發展
位于廣東省粵東沿海的海陸豐,地域上既融入珠江三角洲的廣府韻味,又毗鄰韓江三角洲的潮汕文化,還緊靠客家風情之地。這里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所在,既是三大方言群的匯集之地,也是不同次文化區的交匯點。海陸豐素有“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尤其在傳統戲曲領域里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 在海陸豐,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及陸豐皮影戲等戲曲劇種傳承至今,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被視作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象征。[2]除此之外,海陸豐還珍藏著騎竹馬、唱南曲的傳統小戲——竹馬戲,以及源于戲曲伴奏的海陸豐吹打樂。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形式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地區文化活躍性的體現。提起海陸豐,部分人忽略它蘊藏豐富傳統藝術寶藏的一面。這一刻板印象不利于該地區的長遠發展,這一現象亟待改變。
(二)煥發戲曲活力,助力西秦戲發展
西秦戲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留存著古老劇種西秦腔藝術。海豐縣作為這一劇種的傳承地,如今面臨著文化的斷層:登記團體寥寥無幾,曾經輝煌的劇目、充滿民族風情的樂章、與眾不同的打擊樂器及舞臺道具正逐漸隱入塵幕之后。 探尋西秦戲發展路徑、把好西秦戲在新時代的活態傳承脈搏刻不容緩。
二、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1.西秦戲的前身今況
目前,海陸豐地區包括三個劇種在內的戲班不少于200個。然而,大部分是正字戲班和白字戲班,西秦戲班實際上只剩下兩班。其中,海豐縣西秦劇團是唯一的國家編制的專業劇團。該團的前身是慶壽年班,1956 年改名為海豐縣西秦戲劇團,后來海豐縣西秦戲劇團與白字戲劇團合并為海豐縣劇團。1979 年,海豐縣劇團撤銷,重新組建為海豐縣西秦戲劇團。目前,海豐縣西秦戲劇團有人員四十多人,現任團長呂維平。劇團分設財務、服裝、音樂、舞美等部門,每年演出有兩百多場。2006 年,西秦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評為國家首批非遺劇種之一,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2012 年3 月 20 日,該劇團的新編歷史劇《留取丹心照汗青》繼2011年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獲得 7 個大獎后,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欄目播出全劇,向全國觀眾展現了古老西秦戲的獨特韻味。[3]
近幾年,西秦戲的演出場次銳減,劇團不僅開始注重向年輕人宣傳西秦戲,開展了“廣東省戲曲進校園——西秦戲走進汕尾市職業技術學?!被顒樱疫€挑選了20名學生去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進行培養,以傳承西秦戲。
雖然現在的西秦戲似乎又恢復了百余年前先輩們的生存方式——走村串鎮、穿州過省,但是在繁忙的背后,劇團沒有時間進行藝術探討和創新。隨著老藝人的去世,西秦戲的音樂唱腔和劇目、表演手法缺乏整理和繼承。若不盡早開始進行搶救性資料收集,一旦老藝人過世,西秦戲將一步步分崩離析。西秦戲演員的培養時間長達八年,招收新演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并且劇團的待遇不高,留住培養出的人才也是很難的,因此西秦戲的人才危機是全面性的、整體性的。
2.問題與原因分析
(1)語言問題
從語言方面來說,大多數觀眾對西秦戲有著嚴重的語言障礙。由于歷史原因,西秦戲用的是當地方言,這就導致現在的海豐人民聽著半懂不懂。在傳播出去的過程中,外來觀眾陷入了完全聽不懂、看不明白的困境,傳播路徑嚴重受阻,觀眾對西秦戲的興趣逐漸下降,使西秦戲的發展嚴重受阻。[4]
(2)地域問題
海豐地處蓮花山脈東南麓,東、北、西三面群山環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蓮花山、銀瓶山等23座,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和分水嶺。水系因受到地勢影響,形成三面封閉集水系統,地理形態綿長而又隱秘,加之水脈縱橫交錯的獨特格局,海豐縣既未與東側韓江流域的潮汕平原交融,也未與西側東江河畔的珠三角平原緊密相連,因而演化成了一個較為獨立的地理實體。
(3)其他劇種影響
在海豐地區,除了西秦戲外,還有白字戲和正字戲。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西秦戲所演繹的內容大多數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的人難以理解。白字戲、正字戲用當地的方言,更加本土化,因而更容易被當地的人們接受。[3]同時,西秦戲唱腔較難,而白字戲、正字戲更容易傳唱,更加吸引聽眾。這導致海豐地區白字戲、正字戲受眾更加廣泛,使西秦戲發展受阻。
(4)人才培養問題
一方面是學徒少。相較于海豐的白字戲與正字戲,西秦戲在語言方面更難以理解,100個人里學西秦戲的可能只有3個。另一方面是西秦戲的腔調、韻味與語言只能由專業的老師指導才能掌握,這使人才難以培養,使西秦戲在海豐地區的生存空間受限。
(二)研究方法
在探討西秦戲文化傳承的學術研究中,本人采用了多維度的分析方法。首先,通過文獻梳理,涵蓋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的高質量學術論文以及新媒體平臺上關于西秦戲的報道,深入挖掘該文化藝術形式的歷史沿革與現代變遷。其次,實施精準訪談,對話西秦戲大師及活躍在舞臺前沿的表演藝術家,力求從源頭理解文化內涵與傳播動態。再次,通過會議調研,參與西秦戲戲曲文化傳承中心的專題研討及下鄉交流活動,近距離觀察文化實踐的社會反響。從次,采取現場考察的手段,深入汕尾市的海豐縣與林埠村,直接體驗西秦戲在民間的生動韻味。最后,設計問卷,廣泛收集西秦戲觀眾及民眾的反饋,旨在全面捕捉西秦戲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和認同度。
三、研究成效
在當今新科技革命的大潮中,西秦戲面臨被遺忘、大眾聽不懂、本土化宣傳力度薄弱、人才培養有待提高、劇團受地方經濟因素制約等問題,發展狀況愈發不景氣。
(一)語言和宣傳方面的解決措施
1.字幕加以輔助
字幕不僅是文學作品的一種呈現手段,更是情感與智慧的載體。其表達之方式遠非單純文字的展示所能囊括,它需在戲劇的脈絡中精妙融合,與舞臺演員塑造的角色息息相通。在每一次角色情感波動與音樂旋律交織的瞬間,字幕以其獨有的情感色彩與節奏感豐富戲曲的內涵,讓每一條字幕都成為戲劇傳遞情感的橋梁。比如在劇情高潮唱腔快躍、急板的節奏板式中,演員的唱詞輸出和字幕同步時,還要保證觀眾清晰地看清字幕,保證觀眾在聽覺享受過程中能感受到唱詞緊張慢放的方式;反之,如果是低潮或者是緩慢的情景下,就得根據特定的環境進行相得益彰的配合。只有在這樣合理、合章、合情的配合下才能很好地將舞臺劇表現出來。在表演西秦戲的時候,用字幕加以輔助,讓觀眾可以了解戲曲的故事情節,明白其中蘊含的深意。
2.表演語言創新變革
語言的溝通和理解是西秦戲發展最大的障礙,戲曲加入普通話改良后,曲風曲調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要致力于將戲曲準確地翻譯出來的基礎上,將對曲風曲調的影響降到最小。[5]如果能在普通話和海豐話中間找一個平衡點,就能在觀眾都聽得懂的基礎上讓西秦戲得以傳承發展。
3.加大宣傳力度
為確保西秦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我們應聚焦多元化的創新傳播策略。要構建一個立體的傳播矩陣,借力當下融媒體環境的深厚影響力,實施精準而有針對性的內容推廣。例如,可以將西秦戲的復雜劇情按主題內容細化、分章節推介,以適應抖音和快手等平臺上用戶喜愛的簡潔、直觀、迅捷的信息接收方式,讓西秦戲在日常瀏覽中悄然走進他們的心靈。
同時,通過舉辦直播講堂,邀請資深專家傳授地方官話基礎知識,不僅能提高戲曲的可接近性,還能增強互動性和教育性。結合這一系列線上措施,并輔以線下體驗活動,如實地觀摩等,我們能夠充分挖掘新媒體技術的潛力,使西秦戲的魅力在當代社會真正展現出來,由此達成文化傳承的重要目標。
(二)本土化方面的解決措施
1. 融合當地民俗文化
將當地特有文化融入西秦戲中,可以提高觀眾對西秦戲的親切感。讓當地觀眾在觀看西秦戲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秦戲表演特色。
2.適當融入當地方言
雖然西秦戲演唱官話具有特色,但是合理地加入一些方言能夠使觀眾的共鳴感更強,畢竟戲劇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聽得懂,適當地加入方言有利于西秦戲的本土化發展。
3.吸收本土其他劇種經驗
當地的正字戲、白字戲發展情況良好,作為本土劇種,它們在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在前人的基礎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可以加快西秦戲本土化進程。
(三)地域方面的解決措施
1.以打造本地品牌為立足點
保持西秦戲地域性特色,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保留原汁原味,創作出高品位的本土化劇目。立足服務海豐,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挖掘西秦戲優秀傳統劇目,打造海豐戲曲文化品牌。
2.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首先需要克服封閉心態。無論是西方戲劇還是我國其他的戲曲劇種,我們都要采取開放的態度。此外,西秦戲藝術要以創新的姿態擁抱全球舞臺,藝術家與表演者須實施互聯網與實體場域雙維策略,主動挖掘推廣契機。其次擺脫思想束縛。西秦戲應通過多元化的媒介渠道積極傳播,擴大其文化輻射力,開疆拓土,贏得更遼闊的未來天地。
(四)人才方面的解決措施
1. 提高西秦戲的知名度
要想引入人才必須讓更多的人了解西秦戲,可通過視頻號、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宣傳西秦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對西秦戲文化感興趣,自愿加入傳承西秦戲文化的隊伍。
2.重視演員的生存發展
在政府層面,需要加大對戲曲行業的支持,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戲曲行業的發展,通過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讓更多的觀眾了解與接觸西秦戲。在市場方面,戲曲演員可以適應市場需求,采用多種表演方式并注重創新,使戲曲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得到更好的創新發展。目前,很多戲曲演員通過線上直播等渠道展示技藝和表演,這也是一種新的表演方式,有利于推廣戲曲藝術。在人才方面,通過提高西秦戲演員的待遇,為非遺傳承人謀福利,提高西秦戲演員的社會地位,進而提高人們學習西秦戲、傳承西秦戲的意愿。
四、總結
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內容涵蓋了歷史、文學、音樂、舞蹈等多個領域。戲曲劇本往往以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為藍本,通過演繹故事、塑造人物,傳達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價值觀。戲曲集唱、念、做、打于一體,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探討戲曲文化傳承的意義對于保護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西秦戲受語言、地域等條件約束,其傳播與發展正面臨巨大挑戰,我們除了要保護與宣傳西秦戲文化,更應推動其與社會共發展,例如結合新媒體、新技術、新形式為西秦戲賦予新的生命力,讓西秦戲活起來。同時,傳承戲曲文化也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下,戲曲文化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蔡文暉. 傳承創新發展稀有劇種[N]. 汕尾日報,2007-09-11(001).
[2]孔文峣.海陸豐稀有劇種生存現狀的調查報告[J].廣東藝術,2007(4):8-10.
[3]劉紅娟.海陸豐西秦戲田調札記[J].戲劇文學,2012(9):82-84.
[4]劉紅娟.西秦戲在廣東的接受[J].社會科學戰線,2008(7):155-159.
[5]何玉人.西秦戲的藝術特征與生存發展[J].當代戲劇,2015(6):39-40.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