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擇
[摘 要] 戲曲打擊樂這一歷史悠久的音樂形式,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與深厚內涵,自遠古時代便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連,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成為戲曲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且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文化中展現了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創新可能。通過梳理戲曲打擊樂的發展歷程,從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到現代社會中的教育與普及,揭示其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之間的橋梁角色。
[關 鍵 詞] 戲曲打擊樂;起源;演變;基礎演奏技巧;突破;發展
作為深植于中國悠久歷史與多元文化中的藝術形式,戲曲打擊樂是音樂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古代起源,到中古與近代的發展,再到現代的創新與挑戰,戲曲打擊樂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本文通過深入探討戲曲打擊樂的發展歷程,分析其在教育與普及等方面的具體表現,旨在揭示戲曲打擊樂在現代社會中的藝術地位和文化意義,揭示戲曲打擊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貴組成部分的藝術價值和發展潛力,并探討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一、戲曲打擊樂的歷史沿革
(一)古代的起源與演變
戲曲打擊樂的起源與演變根植于中國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中。在遠古時代,隨著農耕文化和宗教的發展,打擊樂器開始應用于各種社會活動中,標志著戲曲打擊樂的萌芽。那時,鼓、鈴鐺等簡單的打擊樂器被用來模仿自然界的聲音,以期達到與自然溝通的目的,樂器的使用逐漸演化為戲曲音樂的基礎[1]。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朝各代的音樂審美觀念和表演形式不斷變化,戲曲打擊樂也經歷了變遷。比如,唐宋時期,戲曲藝術的繁榮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打擊樂器的種類和演奏技巧。其中,鑼、鼓、鈸等多種樂器,成為表達戲曲中情感波動的重要手段。此外,戲曲打擊樂的發展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根據當地的歷史背景、民俗習慣和語言特點,不同地區的戲曲形式發展出風格獨特的打擊樂演奏方式。例如,京劇強調鼓點的精準與力度,而昆曲則注重鼓點的細膩與流暢,體現了地域文化對戲曲打擊樂演奏風格的影響。
(二)中古至近代的發展階段
從中古到近代,戲曲打擊樂伴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繁榮形成了多個重要的打擊樂流派,進一步豐富了戲曲的音樂表現形式,體現了各地文化的獨特性。例如,秦腔以其雄渾的鼓點和鏗鏘的鑼聲著稱,而越劇則以細膩柔和的打擊樂表現其溫婉的藝術風格,為戲曲打擊樂的多樣性發展奠定了基礎。伴隨著流派的形成,打擊樂在戲曲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伴奏和節奏支持,逐漸轉變為可以獨立展現戲曲情感和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打擊樂的使用愈發精細化和多樣化,在節奏的配合、情感和氣氛的渲染等方面,提高了戲曲表現力的豐富性和立體性[2]。在戲曲打擊樂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眾多代表性的演奏家,他們的創作和演繹推動了戲曲打擊樂的進步。比如,京劇大鼓名家魏長生,他的演奏技巧精湛,可以準確表達戲曲中的各種情感,為打擊樂在戲曲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現代的創新與挑戰
現代戲曲打擊樂的發展標志著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技術和理念的融合。電子音樂設備和數字音頻工作站等新技術的引入,為戲曲打擊樂的創作與演奏開辟了新的空間,不僅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促使演奏者探索多種音色和效果,還為傳統打擊樂器與現代音樂技術的溝通建立了橋梁,推動了戲曲音樂的創新發展。例如,作曲家嘗試通過將西方音樂元素與中國戲曲打擊樂相結合,豐富戲曲的表現形式,為戲曲音樂的國際化提供了新思路[3]。然而,現代戲曲打擊樂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一方面,在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傳統戲曲音樂的精髓,避免失去文化根基。另一方面,數字化傳播平臺的發展為戲曲打擊樂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展現了戲曲音樂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二、戲曲打擊樂演奏技術的演進
(一)基礎演奏技巧的演化
在中國傳統音樂發展史上,戲曲打擊樂演奏技術的演化是重要篇章。在古代,基礎演奏技巧依賴于傳統演奏方法,強調手法的準確性和表達內在情感。其中,“掌心鼓”“指尖輕彈”等傳統技術體現了對樂器的精細控制,旨在通過有限的動作產生豐富的音色變化,在演奏作品的同時傳遞情感。隨著時間的推進,現代演奏技巧逐漸與傳統方法融合,形成了新的演奏風格,如使用電子音樂設備,得以拓展打擊樂的音色空間,得以以現代視角解讀傳統技巧,使演奏更加多元化和富有表現力[4]。例如,現代演奏家采用更加復雜的節奏和斷奏技巧,以及運用現代音響技術增強演出效果,從而發展了傳統技巧。然而,演奏技術的演化伴隨著技術難點。一方面,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吸收現代元素成為演奏家需要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現代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應用要求演奏家具備良好的技術水平和創新意識。
(二)表現力的提升
戲曲打擊樂演奏技術的演進,深化且豐富了作品表現力。情感表達的深化要求演奏者具備高度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豐富的情感經驗,以及能夠精確控制樂器發聲,通過深入理解和內化作品,將情感細膩地融入每一次敲擊之中,繼而表現出音符的高低、長短,傳遞出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動態與節奏的控制不僅體現在個體樂器上,更在于整個樂隊的協調和統一,要求演奏者之間有極好的聽覺配合和默契,通過靈活控制演奏的強弱、速度變化,演奏者得以在不同的戲劇情境中創造出相應的氛圍和張力。在傳統戲曲中,打擊樂常與弦樂、管樂等樂器相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音樂情景[5]。而在現代演奏中,配合涉及更廣泛的樂器種類和演奏形式,要求打擊樂演奏者精通演奏技巧,具備跨樂種合作的能力,且能夠深刻理解整體音樂結構,通過與其他樂器的緊密配合,為聽眾帶來更加豐富、立體的聽覺體驗。
(三)演奏方法的創新
通過整合非傳統樂器和電子音樂技術,可以為傳統藝術形式注入新的活力。電子鼓、合成器等非傳統樂器的引入,既擴寬了戲曲打擊樂的音色范圍,也為演奏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演奏者借助現代樂器能夠創造出傳統樂器難以實現的聲音效果,多元化、現代化地表現戲曲音樂。而電子音樂技術的整合,使得音樂制作和演奏更加靈活和廣泛。通過電子音樂軟件和數字化設備,演奏者可以重新編排和創新演繹傳統戲曲音樂,甚至在現場演出中實時處理聲音,為觀眾提供獨特的聽覺體驗,為演奏者提供無限的創意空間。創新演奏方法的探索過程,體現了戲曲打擊樂演奏技術對傳統和現代的融合追求,也展示了演奏者對藝術創新的不懈探索精神[6]。通過不斷試驗和實踐,戲曲打擊樂正逐步形成保留傳統魅力、兼容現代創新的全新演奏范式,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戲曲音樂的藝術內涵。
三、戲曲打擊樂的教育與普及
(一)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優化
構建和優化戲曲打擊樂的教學體系,通過現代教育理念的融入,共享教學資源,旨在解決傳統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戲曲打擊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引入項目式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參與戲曲打擊樂實踐,如組織戲曲創作項目、實驗室式的音樂創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掌握技能。此外,運用在線視頻教程、互動軟件和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可以大幅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沉浸式環境中學習打擊樂演奏技巧和理論知識。而教材內容的更新,應當涵蓋從基礎到高級的演奏技巧,同時融入戲曲文化的歷史和理論,以及現代演奏方法的介紹。例如,教材應當采用多媒體形式,結合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應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對現代教學方法的掌握。其中,培訓內容包括傳統戲曲打擊樂知識和技能、現代教育技術、課堂管理、學生心理輔導等,以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共享是指借助在線資源平臺,收集和整理高質量的教學視頻、講義、樂譜等資源,供所有教師和學生使用。此外,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開發教材和教學資源,利用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想法,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7]。最后,加強與其他音樂學院和藝術團體的合作,定期舉辦研討會、工作坊和大師班,邀請國內外知名演奏家和教育家進行交流和指導,為師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同時增強戲曲打擊樂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促進戲曲打擊樂藝術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二)青少年培養計劃的實施
實施針對青少年的戲曲打擊樂培養計劃,通過興趣培養的早期介入和系統培訓的課程設計,激發青少年對戲曲打擊樂的興趣,提供系統而全面的音樂教育,從而培育出具有良好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的青少年戲曲打擊樂人才。首先,興趣培養的早期介入,可以通過組織校園戲曲打擊樂體驗日、定期邀請專業演奏家進行校園巡演和互動式演出,并在音樂課程中設置戲曲打擊樂的介紹和基礎教學,讓青少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觸和了解戲曲打擊樂。其次,在數字媒體和社交平臺上發布戲曲打擊樂的表演視頻、趣味教學內容等,利用青少年熟悉的媒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8]。再次,在設計系統培訓課程時,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大綱和進度安排。其中,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課程應重在培養基礎的音樂素養,如音樂節奏感、基礎打擊技巧和戲曲文化基本知識,通過游戲和故事講述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感;對于中高級階段的學生,課程則應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增設個人和集體演奏練習,組織學生參與公開演出和比賽,以實戰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最后,建立評價和反饋機制,定期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課程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可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戲曲打擊樂學習和培養平臺,增強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為戲曲打擊樂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推動
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戲曲打擊樂的國際影響力,讓中國傳統藝術得到更廣泛的認知和欣賞,有效介紹國內外交流項目,積極參與國際比賽與展演,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在國際舞臺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是創建專門負責國際交流的機構或部門,負責規劃和實施國際交流活動。與國外音樂院校、藝術團體和文化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互訪,交換藝術團體和教師,共同舉辦培訓和演出活動,從而提升戲曲打擊樂的國際知名度,為學習者提供與國際頂尖藝術家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二是積極參與國際比賽與展演,定期派遣優秀的戲曲打擊樂團體和個人參加國際比賽,如世界打擊樂比賽、國際民族音樂節等,通過展示高水平的演奏技藝,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戲曲打擊樂的認識和興趣。三是為提升國際影響力,還需制訂具有策略性的宣傳計劃,如利用社交媒體、國際音樂會議、在線音樂平臺等多渠道進行宣傳,展示戲曲打擊樂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制作高質量的演出視頻和文化介紹材料,講述戲曲打擊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演奏技巧,提升內容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四是鼓勵和支持戲曲打擊樂藝術家及團體自發地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如自主組織國際巡演、參加國際藝術節等。在此過程中,政府和相關機構應通過提供資金支持、行政便利等方式,降低藝術家開展國際交流的門檻和成本,激發其參與國際交流的積極性。
四、結束語
戲曲打擊樂的演進歷程展現了文化的生命力,即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進步,戲曲打擊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保留自身獨特韻味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和強化自身的文化身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戲曲打擊樂作為一種古老而鮮活的藝術形態,其未來的發展仍是文化傳承與全球交流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肩負著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黎乃瑋.對我國打擊樂器及打擊樂傳承與發展領域的介紹研究[J].戲劇之家,2024(1):86-88.
[2]白陽.中印歷史背景下的打擊樂藝術淵源[J].黃河之聲,2023(22):87-89,93.
[3]唐少峰.戲曲表演中打擊樂的作用:以司鼓為例[J].藝術大觀,2023(26):94-96.
[4]林靜,蔡漢庭.活態傳承視角下的閩南戲曲打擊樂——壓腳鼓[J].戲劇之家,2023(10):15-17.
[5]龍穩.民族打擊樂理論研究取向與發展趨勢解析[J].藝術評鑒,2023(6):53-56.
[6]高建成.打擊樂的演奏技巧與心理調控探討[J].戲劇之家,2022(36):99-101.
[7]田金峰.淺談民族打擊樂器在地方戲曲中的結合與運用[J].戲劇之家,2022(27):37-39.
[8]郭佳佳.戲曲中民族打擊樂的作用與功能研究[J].劇作家,2022(2):113-114.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