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明旭
[摘 要] 非遺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體現著民族獨有的氣質和精神。安徽傳統舞蹈以非遺文化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展現出舞蹈藝術的可傳承面和底蘊所在。以我國非遺文化為前提,總結分析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現狀,并結合非遺數據化和文化現代化傳承與發展探尋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數字化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動態保護、互聯網化創新的全新發展。
[關 鍵 詞] 非遺文化;安徽傳統舞蹈;數字化;發展路徑
基金項目: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非遺文化視閾下安徽傳統舞蹈的數字化發展路徑研究”(項目號:2022AH050159)。
一、非遺文化視閾下的安徽傳統舞蹈概況
(一)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數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具有代表性和獨特價值的文化現象與表達方式,它的保護與傳承意味著一種無形且活態的文化資源的延續、拓展。而非遺舞蹈藝術以舞蹈技巧、動作為主要藝術形態,體現著民間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安徽作為同時擁有徽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淮河文化的省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技藝和非遺文化,安徽非遺傳統舞蹈更是其中獨樹一幟的一類。據統計,歷史上流傳于安徽的非遺傳統舞蹈有兩百多種,至今仍在民間傳播、演出的有近百種。①通過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總則中的申遺規定以及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等網站數據可知,現今已獲批認可的安徽省非遺傳統舞蹈共有69項,其中包括國家級10項、省級59項。
1.國家級安徽非遺傳統舞蹈數量
據統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自第一批公布到現今的安徽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共計10項。2006年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安徽省傳統舞蹈有3項,均屬花鼓燈舞種;2008年的第二批非遺項目名錄中安徽省傳統舞蹈有儺舞(祁門儺舞)、燈舞(東至花燈舞)以及火老虎3項;2011年有1項燈舞(無為魚燈);2014年有2項,分別是龍舞(手龍舞)、儺舞(跳五猖);2021年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中有1項龍舞(徽州板凳龍)。
2.安徽省省級非遺傳統舞蹈數量
2007年安徽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民間舞蹈類共11項;第二批省級非遺項目中,傳統舞蹈類共16項;第三批有9項;第四批有1項;第五批有17項;第六批有5項。自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公布至今,傳統舞蹈類的安徽非遺項目共59項。
(二)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分布情況
就安徽省的地形分布及人文發展現狀來看,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地區大部分沿著淮河與長江,以淮河以北和長江以南的發展為主,分布較為集中;與此同時,超過半數集中活躍在各市的縣城里,文化環境淳厚、人文風情樸實。
通過分析數據可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安徽非遺傳統舞蹈類半數分布在皖南地區、半數分布在皖北地區。比如安徽最著名、傳播范圍最廣的花鼓燈,其主來源地是皖北地區的蚌埠市和皖南地區的淮南鳳臺縣;在阜陽市潁上縣和滁州鳳陽縣也設有花鼓燈藝術團來培養舞蹈演員、承接演出,進行傳承和發展。與此同時,安徽省級非遺傳統舞蹈則大部分分布在皖南地區,有不到半數在皖北地區活躍,剩余小部分在皖中地區傳播發展。細數這六批省級非遺項目,傳統舞蹈類的申報地區主要是皖南地區包括宣城、安慶、黃山等和皖北地區包括阜陽、蚌埠、亳州、宿州等,從第二批往后的皖中地區淮南、滁州等也出現了部分傳統舞蹈成功申報。還有的非遺項目(例如花鼓燈、蓮湘舞、肘閣抬閣等)以相同的表演形式分布在安徽省內的不同地區,雖名稱一致,但表演道具、人數、音樂、動作技巧等方面卻有著各自的特色,充分展現出安徽非遺傳統舞蹈存在多種樣式、多種表演內容以及多種復雜的表演形式的特點。
二、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數字化發展現狀及策略
(一)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數字化發展現狀
首先,安徽非遺傳統舞蹈利用數字化形式傳承發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網站搜索”。安徽各市、鎮流傳的非遺傳統舞蹈通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以及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可以直接搜索具體名稱查閱相關信息;同時在各市級文化館及各區、鎮文化交流網站上也可以搜索到更確切的傳承人信息以及演出視頻、表演時間,這些都是數字化知識庫處理整合的信息。
其次,近些年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拍攝與宣傳也受到大眾的關注。2023年《秀我中國》國際傳播欄目推出《新時代中國鄉村志》系列第二集《羌繡出山記》就將羌繡的諸多樣式通過數字化加工處理變成動畫版羌繡展示,羌繡的獨特造型和色彩也利用三維建模的形式完整展示給觀眾。2023年下半年河北、廣東、福建等地的非遺舞蹈紀錄片也逐漸映入觀眾眼中,紀錄片中的數字化處理也讓非遺文化所具備的特色更加鮮明、有層次。2024年春節之際,安徽省文旅局組織各市文化館合力舉辦新春非遺云展播,將各類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服裝、道具、動作等都逐一在屏幕上立體展示出來供觀眾學習、參觀,與此同時針對我省著名的非遺傳統舞蹈鳳臺花鼓燈也設置了完整的傳承人數字信息保護鏈,這樣可以更加直觀貼切地感受到花鼓燈的薪火賡續之路,凸顯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精彩絕倫。
除此之外,安徽非遺傳統舞蹈還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原有的傳統舞蹈語言基礎上創新表演風格和表演動作,針對當代人審美傾向和思想特點添加了時新的音樂伴奏讓傳統舞蹈“時尚”起來。安徽省級非遺蓮湘舞與安慶非遺傳統舞蹈羅漢除柳在2023非遺傳承·戲曲歌舞晚會上就利用投影技術將道具虛擬地立在舞臺中央,打造科技感滿滿的舞臺,羅漢除柳也在表演技巧上加入了現代化技術,從而編創出許多高難度技巧,演員們的動作干凈利落、整齊劃一,酷似“機器人”。
(二)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數字化發展策略
1.建構安徽非遺舞蹈數據庫
采用數字化技術對安徽非遺傳統舞蹈傳播的各類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運用數字化影像,打破原先單一的言傳身教形式,拓寬地方舞蹈的傳播方式,讓更多對此感興趣的人隨時隨地能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各種智能工具上觀看、模仿、學習,想要了解哪個劇目,就能通過搜索關鍵詞在數字資源庫中任意查找。當然,數字資源庫的健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證資源種類的完整性和廣泛性,運用數字化技術有助于實現非遺舞蹈數據的科學化、規模化、規范化管理,并且數字化技術可以實時監控南縣地花鼓數據,了解和掌握相關非遺項目、傳承人等監測評價情況,建立文化數據監測體系。
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數字化傳播的政策體系,根據現在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個性化需求,相關部門應完善并制定相關政策。通過網絡手段,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優化非遺舞蹈數字化推廣平臺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實現與參觀者的現場互動體驗,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舞蹈的興趣,讓這一非遺舞蹈轉化為情境化、可視化的數字文化形態,使之得到廣泛的宣傳和弘揚,優化其傳播渠道,為其發展提供有效的路徑。
2.推動安徽非遺舞蹈數字化產業鏈的發展
在科技潮流影響的大背景下,利用數字化的開發保護形式應該更加豐富多樣化,努力探索出發展非遺舞蹈的數字化產業鏈,帶動其廣泛傳播。可以采用數字化技術將演出團隊的信息錄入相應的系統,人們如果有需要可通過網上預約的方式聯系花鼓演出團隊,其中設置了預約人的地址、電話以及觀賞時長,并配有演出方的演出小樣可供預約方選擇哪一支隊伍來演出,演出團隊在系統中看到預約信息可自行接單,接單后預約方可實時看到演出隊伍的距離。這樣的方式能促進非遺舞蹈在地方上的流動,增加在大眾視野中出現的機會,同時還能形成新的數字產業,既能促進非遺傳統舞蹈傳播,還能帶動經濟的發展。
當地可以開發數字化旅游項目,以非遺舞蹈作為一大引流特色,在旅游區設立數字化展廳,設備全部實現數字化。游客在展廳內可由數字化機器人帶領參觀,廳內運用數字影音的設備,游客感受安徽地方的歷史,領略湖鄉文化,嘗試VR技術,戴上設備后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舞蹈的魅力,增強體驗感,從而激發對非遺舞蹈的興趣。展廳內還設有舞蹈文創小人的DIY區域,游客可以運用3D打印技術,自制出喜歡的表演角色文創產品。通過這一方式提高對當地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非遺舞蹈的知名度,有利于帶動安徽地區旅游項目的開發,促使安徽數字化產業鏈的逐步形成。
三、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的數字化發展意義
(一)多角度弘揚中華文化和時代價值
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傳統非遺口傳身授的傳播手段插上數字化的翅膀,使得數字化采集、數字化處理、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技術組成映入人們眼簾。在非遺傳統舞蹈數字化保護過程中,對非遺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尤為關鍵,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以不同的視角審視和助力中華優秀非遺文化的傳承。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特色的靈魂,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偉大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堅強蓬勃的力量。核心價值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相互之間的聯系,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的思想和道德根基。沒有核心價值觀,國家和民族就會失去靈魂、失去方向。中國人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薪火相傳、團結友愛共同發展,與其獨有的精神追求和特制、脈絡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許多優秀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道德準則,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期相結合,把中華審美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
非遺舞蹈有著豐富而優良的傳統,它能使人們在歌舞表演、娛樂活動中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鍛煉。其仍然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感情價值,最直觀的感覺,是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對人生的樂觀、對人生的積極、勤勞、自信、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熱情的地方風情性格。讓人們在體驗新時代最原始、最真實的生活狀態的同時,也能自覺地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具有原始、簡單和純粹的舞蹈藝術精神,民間許多優秀舞蹈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根本原因是這些民間舞蹈藝術本身具有寶貴和永恒的藝術和文化價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現在和未來大有裨益,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成每個人都是全社會非物質遺產形象代言人的良好工作氛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每個人的文化自信。
(二)促進安徽非遺的普及性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具有很高的藝術文化教育價值,有助于促進中華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將安徽非遺傳統舞蹈與數字化相結合,可以為不同地區的學校藝術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模式,以這種方式促進民俗舞蹈文化傳承的同時,還能夠豐富教育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民俗舞蹈的興趣愛好,加強學校的德育建設,從而使當地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能夠使人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得到提升,從而提高不同區域和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文化自信。這一發展策略能夠提高全民藝術文化素養,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條件,也能夠把握時代社會的需求,為保護非遺文化做出努力,為非遺傳統舞蹈的振興貢獻力量,實現它的傳承價值。此外,對這種非遺舞蹈文化進行數字化處理也可以提供寶貴的非遺數字資源,保護和傳承好非遺文化,充分延續歷史文脈,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相應的貢獻。
四、結束語
非遺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以及自然、人文環境里會展現出獨樹一幟的文化風采。而安徽非遺傳統舞蹈作為我國非遺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過舞蹈的表現形式凸顯著地方文化的特性以及非遺具備的厚重感與親民度,與此同時也將舞蹈抒情達意的根本目的和強身健體的文化功用體現出來,多方面釋放自身的文化價值和傳承發展的意義所在。
安徽非遺傳統舞蹈依據自身的藝術特征以及不可替代的發展歷程引起了許多地方非遺保護機構的關注與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政策以及經濟補貼措施來推動其傳承和保護,延續它的發展創新之路。未來在新興信息技術手段高度發達以及網絡發展飛躍前進的背景下,具備傳統性、風格性、民族性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安徽非遺傳統舞蹈也將融合新的時代背景以及高效、成熟的發展創新平臺走寬自身道路,拓寬傳播廣度,同樣也舞寬屬于非遺傳統舞蹈的表演之路,讓扎根在人民生活之中、成長于百姓審美文化之中的非遺傳統舞蹈永不凋謝。
參考文獻:
[1]秦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生存與發展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
[2]王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實踐路徑研究[J].大舞臺,2023(5):59-63.
[3]李小芳.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研究[J].旅游縱覽,2022(9):115-117,122.
[4]李江敏,趙青青,陳靜.長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0(12):191-198.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注釋: ①羅燕清:《新媒體時代下非遺舞蹈傳承的路徑研究》,《藝術大觀》2021年第18期,第100-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