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休閑理論的興起,“休閑經濟”、“休閑體驗”成為當下倍受關注的話題,如何發掘音樂節的休閑要素,打造具有休閑意味的音樂節,成為音樂領域中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試圖結合音樂節特性,探討觀看音樂節的觀眾休閑體驗與行為意向之間的關系,為“哈爾濱之夏”音樂節行為意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充實音樂節休閑方面的研究內容,同時也為當地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和同類型音樂節活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哈爾濱之夏”音樂節;音樂節特性;休閑體驗;行為意圖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2-0155-08
[收稿日期]2023-10-25
[作者簡介]曹睿,廈門華廈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藝術管理、音樂學理論。
一、引言
近些年來, 為滿足人們在體驗式休閑娛樂方面的新需求, 國內各地紛紛舉辦各種大型節慶活動,主題涵蓋文化、娛樂、體育、政治、商業、民俗、宗教等方方面面, 影響較大的如哈爾濱國際冰雪節、青島國際啤酒節、大連國際服裝節等。但由于在主題選擇上缺乏創新, 遺忘了傳統藝術文化,其內涵挖掘和品牌的營造常被忽視等問題,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其結果是節事活動越辦越冷清。隨著中國音樂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音樂節慶活動逐漸興起,無論是音樂節的舉辦規模、參與度和舉辦城市的范圍等,總體呈上升趨勢。很多學者對音樂節做了具體分析,比如以音樂節觀眾為研究對象,采用定量方法,氛圍感知作為調節變量,分析產品涉入度與忠誠度之間的關系[1];從音樂氛圍出發,以音樂節為情境,對節事氛圍進行理論思考,并為節事運營提供實踐啟示[2]。
“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是中國較為重要的音樂節慶活動之一。為了辦好“哈爾濱之夏”音樂節,韓嘉麗對現階段哈夏前期宣傳方面的問題進行線下結合旅游、音樂節之間交流演出、線上運用自媒體并創新結合高校科技專業四個方面系統的梳理[3];作為音樂之城,探討音樂文化與旅游兩者之間的關系,擴展特色音樂文化同多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符合兩者間的共同發展需要[4]。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觀念的轉變,休閑已經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行為追求,是衡量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西方的休閑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了較成熟的研究體系和豐富的研究成果。直到近幾十年,中國學術界才逐漸開始關注休閑及休閑的研究,已經有一些學者活躍在休閑哲學、休閑社會學、休閑經濟學以及體育休閑、旅游休閑、文化休閑等研究領域并以其作為專業,形成了“多學科關注、多領域滲透”的研究格局[5]。盡管目前在休閑文獻中,休閑體驗廣泛的涉及到各個領域,但目前沒有涉獵音樂節與休閑理論之間的關系。基于休閑理論視角,本文將休閑理論引用到“哈爾濱之夏”音樂節中,作為中介變量來探討與觀眾觀看的行為意圖之間的關系。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基礎
1.音樂節
近年來,作為一種有益的社會文化活動——音樂節慶活動在世界各地城市舉辦,如美國的Lollapalloza Festival與Coachella Festival、瑞士的Montreux Jazz Festival等,音樂節做為一種新的休閑娛樂與音樂結合的模式,更加強調感官、感知、感覺與感情多維度的互聯互通,帶給觀眾全方位的享受體驗,同時也加深了品牌的認同度。這種現場表演的戶外音樂形式,經由觀眾的參與,帶給人們娛樂與共享的過程,也深受大眾的追捧和歡迎。
作為聯合國授予“Music City-Harbin,China”稱號的哈爾濱目前已舉辦共36屆“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正因為它百年的音樂傳承歷史及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固化品牌,成為中國持續時間最久的音樂節。首先,“哈爾濱之夏”音樂節作為一種大型演出活動,其主要產品就是現場音樂表演。而現場的音樂表演體現在表演陣容、舞臺燈光色彩、舞臺背景、演員的服飾造型和表演本身所具備的表演風格、作品創作、表演技術上。它既代表了音樂節表演的層面,也是表演的普遍性特征,說明音樂節具有“表演性”;其次,音樂節開放的環境決定了人們的參與方式,在演出中,觀眾最大程度的融合在一起,讓人覺得沒有障礙的阻隔并沉浸其中,說明音樂節具有“互動性”。
2.休閑理論
休閑是以人的休閑活動、休閑行為、休閑動機、休閑參與、休閑阻礙、休閑需求、休閑涉入、休閑體驗、休閑效益、休閑心理等為研究對象,探索休閑與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以及休閑與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6]。其中休閑體驗是一種動態的、積極的生活體驗過程。它強調體驗是休閑的過程,同時體驗也是在休閑的過程中產生的。休閑體驗有階段性特征,對其定義的理解應考慮不同階段的特征[7](P36)。休閑體驗的維度有很多,按參與程度上可劃分為娛樂、審美、學習與遁世體驗[8](P97-105),其中娛樂體驗不僅是一種最大眾的體驗之一,更是在社會文化的每個角落十分重視的高級且親切的休閑體驗方式。作為公眾休閑體驗的核心動機——心流體驗,早在1975年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在《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一書中研究人的創造力時首次提出并系統科學地建立出一套完整的理論。本文參考Hoffinan and Novak(1996)[9](P50-68)心流體驗的量表并結合音樂節的特性來設計問卷。
本文以休閑理論為基礎,在探討觀看音樂節的觀眾休閑體驗與行為意向之間的關系,以音樂節特性(表演性、互動性)為自變量,以休閑體驗(娛樂體驗、心流體驗)為中介變量,以行為意圖為因變量設計研究模型。
(二)研究假設
圖1 研究模型
1.音樂節特性與休閑體驗的假設
(1)表演性與休閑體驗的假設
“表演性”是名詞或者形容詞,其意義是專門化地、技術化地,指某種非“描述性”的語言,這種語言本身就是行為或者是行為的一部分[10]。任何表演行為都是表演給觀眾看的,其實就是演出。這種表演行為逐漸走向了大眾娛樂化,通過各種傳播媒介的興起,以“娛樂”為導向的審美情趣逐漸占據了表演市場[11]。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們以觀眾期望的的形象和技術水準進行表演,同時也期望自己的表演能夠滿足觀眾的娛樂需要。這充分說明表演性對于觀眾的娛樂體驗正相關。而休閑作為一種全民都能進行的活動,顯而易見的具有娛樂性。
心流指一個人在某項活動中完全沉浸、充分享受的心理狀態。在長笛演奏中,就如何選擇適宜的曲目難度、縮短練習時間、如何明確目標,集中注意力等問題對應心流體驗的9種特性[12],這充分說明了心流的恰當應用對個體在某一活動中的表現有一定積極的影響,起到的促進作用。在沉浸式旅游演藝觀演中,環境因素中演員的專業度、戲劇情節與心流體驗中即刻反饋的維度正相關[13],當音樂表演抒發情感、展現美感時,觀眾便沉浸于此并從中獲得愉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忽略周圍事物,這變產生了心流。因此,筆者認為,音樂節特性中的表演性與休閑體驗中的娛樂體驗、心流體驗有正相關的影響,故將其納入到觀眾觀看的行為意圖測量維度中并提出假設:
H1:音樂節特性中的表演性和娛樂體驗正相關
H2:音樂節特性中的表演性和心流體驗正相關
(2)互動性與休閑體驗的假設
互動就是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日常中指社會上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的互相依賴性行為的過程。無論是網絡直播、新媒體用戶社交、演出中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都可以暫時脫離現實世界并獲取喜悅、積極情緒甚至滿足感。新媒體在社交互動中發展的方向是讓人類從情感上回歸到面對面的交流起點,從而使人們得到娛樂體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14]。在研究互動視頻的體驗感中,要充分利用互動性的特點,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和沉浸感,在文中筆者認為沉浸是一種情感狀態,感覺自己完全融入其中并忘記周圍一切[15],這種情境便產生了心流體驗。在音樂傳播活動中被稱為音樂的自然傳播形態——互動、它是即時一種傳播形式。在戶外演出中,觀眾脫離了座位的約束,用歡呼、尖叫等表達方式與演員進行充分的交流,表演者也將其自由、快樂的音樂態度傳遞給觀眾[16]。因此,觀眾與表演者、觀眾之間的互動會直接影響到娛樂體驗和心流體驗,故將其納入到觀眾觀看意圖測量維度中并提出假設:
H3:音樂節特性中的互動性和娛樂體驗正相關
H4:音樂節特性中的互動性和心流體驗正相關
2.休閑體驗與行為意向的假設
休閑的體驗是將休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的活動,更是為了獲得寧靜、幸福、快樂的精神感受。學者Mano在研究中發現,旅游休閑者的休閑體驗與目的地口碑宣傳相關,口碑宣傳其實是一種推薦意向[17]。休閑體驗即娛樂體驗、情感體驗、行動體驗、關聯體驗與行為意向中的推薦意向、轉換意向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8]。旅游體驗與忠誠度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旅游體驗中的感官體驗、學習體驗與娛樂體驗對游客忠誠度有顯著正向影響[19]。在本研究領域中的行為意向是指觀眾在觀看音樂節結束后所表達的一種態度,具體表現為再次觀看和推薦觀看傾向。在人們參與音樂節過程中的休閑體驗越好,體驗后的行為反應就會越積極,正向的休閑體驗會產生有力的口碑,負向的休閑體驗則會影響音樂節的口碑,從而減少再觀看意向。
娛樂體驗作為一種有益的休閑體驗,是人們在休閑活動中獲得身心放松的過程。向堅持等人證實了品牌直播體驗中的娛樂體驗對顧客參與行為產生積極影響[20],在娛樂類移動短視頻平臺中,用戶的娛樂體驗沒有獲得滿足,將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行為[21]。
心流是能使人完全沉浸于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Koufaris在網絡購體驗中,以整合心流體驗理論和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構建研究框架表明心流體驗會正向影響消費者重復購買意愿[22]。在線消費者心流體驗的產生,對其無計劃的購物行為、重返購買行為存在正向影響[23](P205-223)。綜上所述,心流體驗對觀眾觀看的行為意圖提出如下假設:
H5:休閑體驗中的娛樂體驗與行為意圖正相關
H6:休閑體驗中的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圖正相關
三、研究設計
音樂節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平臺在娛樂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眾多消費人群涌入并體驗音樂節,使其逐漸成為國家與地區發展的經濟支柱。哈爾濱之夏”音樂節自成立以來已舉辦三十六屆,從實踐層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促進城市發展。它的繁榮發展也帶動著人們音樂水平的提高,因此,關注音樂節休閑者的行為意圖,有利于推動“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的日益完善。本文選擇了“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做為研究范圍。
“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是中國較重要的一項節慶活動,但目前,國內外沒有針對關于音樂節的模型,所以本研究選取參與“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的觀眾作為實證研究對象,不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創新性,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研究樣本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正式調查采用網絡問卷進行發放,調查對象是觀看過“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的觀眾。共發放問卷115份,經過樣本篩選后得到有效問卷共計99份,有效回收率為86.08%。
(二)變量的操作性定義
根據以上分析的相關結論,筆者將各研究變量的操作化定義歸納如表1:
(三)變量測量
在研究變量測度項問項的選取方面,借鑒了各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對它們進行總結和梳理,最終設計了音樂節的觀眾行為意圖模型中各變量的題項。音樂節特性的變量參考張希月等[24]、劉好強[25]、汪恒言[26]的量表,有表演性、互動性兩個測量題項。觀眾的休閑體驗與行為意圖的變量參考張寶生等[27]、沈潔姮[28]等學者的量表,共有娛樂體驗、心流體驗、行為意圖三個測量題項,見表2。
(四)信度效度分析
由表2可知,整體Cronbachs Alpha系數符合大于0.7的基本標準。因此,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文應用spss.21.0軟件對各維度構成進行檢驗。進行效度分析時,一般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需要KMO值大于0.7;其二是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小于0.05,若滿足這兩個條件說明問卷的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由表3可知:整體量表的KMO檢驗值為0.885,大于0.70,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顯示,近似卡方值為1841.852,顯著性概率為0.000(P<0.01),因此拒絕Bartlett球度檢驗的零假設,故問卷效度結構較好。
(五)相關分析
事物之間存在聯系但又不能直接作出因果關系的解釋時,稱事物間的這種關系為相關關系。本文通過Person相關來首先分析本研究中各變量之間的關系,見表4。
結果表明音樂節特點的兩個變量與娛樂體驗和心流體驗均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娛樂體驗和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向均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六)回歸分析
本研究運用SPSS21.0對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主要采用一元回歸分析法對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1.音樂節特征與休閑體驗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考察表演性、互動性與娛樂體驗與心流體驗之間的關系,本部分分別對表演性、互動性與娛樂體驗、心流體驗作一元線性回歸,檢驗音樂節特點是否和娛樂體驗、心流體驗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并考察其影響程度。
音樂節特性的表演性、互動性與娛樂體驗的回歸分析
首先,對音樂節特性的表演性、互動性與娛樂體驗進行回歸分析。如表5所示,回歸方程是顯著性有效的(R2=0.612,F=75.833,P<0.01)。表演性的標準回歸系數β是0.264(t=2.992, P<0.01),互動性的標準回歸系數β是0.576(t=6.535, P<0.01)。因此,表演性、互動性對娛樂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音樂節特點的表演性與互動性作為影響娛樂體驗的重要因素,能夠解釋影響娛樂體驗方差其中的61.2%。
(1)音樂節特性的表演性、互動性與心流體驗的回歸分析
對音樂節特性的表演性、互動性與心流體驗進行回歸分析。如表6所示,回歸方程是顯著性有效的(R2=0.66,F=93.113,P<0.01)。表演性的標準回歸系數β是0.069(t=0.838, P>0.01)、互動性的標準回歸系數β是0.763(t=9.235, P<0.01)。因此,表演性對心流體驗有負向影響,互動性對心流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音樂節特性的表演性和互動性作為影響心流體驗的重要因素,能夠解釋影響心流體驗方差其中的66%。
(2)娛樂體驗、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向的回歸分析
本部分對娛樂體驗、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向作一元線性回歸,檢驗娛樂體驗、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向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并考察其影響程度。如表7所示,回歸方程是顯著性有效的(R2=0.598,F=71.412,P<0.01)。娛樂體驗的標準回歸系數β是0.372(t=2.947, P<0.01)、心流體驗的標準回歸系數β是0.43(t=3.413, P<0.01)。因此,娛樂體驗、心流體驗對行為意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為影響行為意向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夠解釋影響行為意向方差其中的59.8%。
(七)假設驗證分析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按照“研究假設——調查論證——假設驗證——結論解釋”的科學步驟展開論證。通過假說驗證分析,證明了音樂節特性中的表演性、互動性和娛樂體驗正相關,音樂節特性中的互動性和心流體驗正相關,休閑體驗中的娛樂體驗、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圖有積極的影響,音樂節特性中的表演性和心流體驗關聯程度相對較低,這是由于產生心流體驗的三個因素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層層遞進的,事前階段成功后才可以進入經驗階段,觀眾最終才能進入體驗狀態的關鍵時刻,故在前面兩個環節如沒有“明確目標”或“即時反饋”就很難進入心流狀態,因此,主辦方應該注重提升音樂表演質量,培養新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使更多的觀眾沉浸于表演并產生一種興奮的情緒,從而提高觀眾休閑體驗的質量。
(二)研究建議
1.突出“哈爾濱之夏”音樂節音樂特性
研究分析結論顯示,音樂節特性中的表演性、互動性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觀眾的娛樂體驗和心流體驗。所以,在“哈爾濱之夏”音樂節中,提高表演性、互動性,可以加深觀眾的休閑體驗,增強觀眾再次觀看的行為意圖。目前,對于“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特性來說,還存在著與其他音樂節一樣的共性問題,比如演出陣容的單一、舞臺燈光和背景不夠現代化、單項的互動環節等問題。因此,筆者從提升音樂表演的品質,優化“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的互動環節等建議來滿足觀眾的娛樂體驗和心流體驗的內心需求,使更多的人喜歡參與“哈爾濱之夏”音樂節。
(1)提升音樂表演質量,優化大眾休閑體驗環境
音樂節是一種較重要的休閑節慶活動,其演出現場的表演質量和氛圍會直接影響參與者的休閑體驗,也是大眾選擇和再觀看的重要影響因素。表演性作為音樂節的一大音樂特征,包括了表演形式(表演陣容、舞臺燈光、舞臺背景、舞臺演出造型)和表演內容(表演風格、音樂作品創作、表演技術)兩大要素,對大眾的休閑體驗具有重要的影響。
筆者認為,“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應該在舞臺燈光和背景中優化升級音響、燈光、道具等硬件設備,提高設備的現代化水準,采用數字化制作技術、實景與虛擬景舞臺切換等技術,加強舞美效果。演出形式中的舞臺陣容要加強團隊策劃水平,例如聘請優秀專業團隊打造,引進專業化高水平的策劃團隊,優化執行團隊的組成,使音樂節的策劃方案能夠得到高水平、專業化的完善與改進。同時,演出的服務水平也要不斷提高,例如加強活動預判,制定出詳細的應急管理預案,完善戶外管理機制、服務機制、安全保障機制。這樣才能保障音樂節的表演順利展開,提高大眾的休閑享受程度,讓大眾感到滿意、放心,全身心的投入到休閑體驗中。表演技術方面,主辦方應該與政府、高校等機構合作,加強專業化培訓,這樣對演職人員的專業技能具有好處,提升演員的綜合文化素養、創作能力、表演技能等,更好的為大眾服務。政府一方面要提供相應的資金,對本地優秀人才給予資金扶持,對外聘人才給予政策扶持;高校等學術科研機構要發揮自身優勢,為音樂節提供必要的理論資源和學術調查幫助。
(2)優化互動環節,增強大眾休閑“在場感”
“哈爾濱之夏”音樂節首先要加強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互動。例如通過舉辦音樂節的一些預熱活動,提前讓觀眾與表演者產生互動,可以仿照其他的一些節目,實行全民海選活動,可以在音樂節舉辦前的半年時間里開啟海選,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歌手征集,組織比賽,確定演出名單。由于表演者是從觀眾中選拔出來,其演出風格更為大眾化,音樂作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其群眾的影響力相對較大,在演出現場勢必會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產生互動。從而提高了“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本身的品牌含金量,也提升了“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的品牌美譽度。
其次,要圍繞“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活動,加強觀眾之間、觀眾與表演者之間更新穎的互動交流與溝通。例如可以強化多媒體平臺的互動性控制機制,實現快速高效的人機交互,通過設計良好的平臺操作界面,讓觀眾互動路徑更加清晰。另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勢,提升線上與線下互動的個性化設置,加強觀眾與演員的現場互動模塊設計,讓觀眾提高“在場感”,融入到現場氛圍當中,享受其中的樂趣。
2.提升觀眾對“哈爾濱之夏”音樂節觀看的行為意向
筆者將從挖掘娛樂體驗多層次維度和打造沉浸式心流體驗兩方面提出建議,從而滿足觀眾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升休閑的品味。
(1)挖掘娛樂體驗多層次維度,滿足大眾差異化娛樂需求
娛樂體驗作為一種健康有益的休閑體驗方式,對大眾的身心愉悅、精神滿足至關重要。娛樂體驗可以分為多層次,大致歸為引起受眾感官注意的、淺層次的感官刺激娛樂和精神層次的理性娛樂。觀眾對娛樂體驗的需求也呈現差異化特征,有的參與“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是為了追求純感官娛樂,有的則是為了享受精神層次的滿足。根據調查分析,不同的年齡、性別、學歷等指標對娛樂體驗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應該尊重這種差異化娛樂需求,不斷能挖掘娛樂體驗的多種維度,滿足各類群體。
如針對中年上班族群體,可以為其提供具有自然美元素的娛樂節目,開設城市摩登音樂節酒吧,突出城市音樂元素;開設民族音樂飲吧,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增強對這類群體的品牌成熟度吸引力,讓他們在這里找到放松的感覺,滿足他們遠離職場喧囂,尋求靈魂休閑之所的愿望。
(2)打造沉浸式心流體驗,升華大眾休閑體驗品味
心流體驗是一種讓人全身心沉浸于某種事物中,并且完全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觀眾沉浸在“哈爾濱之夏”音樂節中,將全部精力完全投入到節目和節目所處的境遇中擱置其他事物,內心處于愉悅、專注的一種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受會直接影響到觀眾是否愿意再次參與“哈爾濱之夏”音樂節活動。調查表明,心流體驗與行為意向呈正相關,因此要想提高“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大眾的行為意向,就應該提升大眾心流體驗,升華大眾休閑體驗的品味,增強大眾觀看的行為意向深度。
(三)研究展望
休閑理論對提升音樂節的觀眾觀看的行為意向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本研究證明了休閑理論與行為意向研究的適應性,研究結果證明研究有效。償試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展望:首先,“哈爾濱之夏”音樂節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汲取較大型音樂節成熟的項目管理經驗、項目運營機制、文化元素移植、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制度等。其次,后續的研究中應該按照實際研究需要適當增加一些自變量,尤其要針對不同群體對變量進行梳理和細分,深化變量的內涵延伸,例如增加感知娛樂、感知享受等指標,繼續深入分析各個變量之間更為細微變化關系,從而更加精準的描述“哈爾濱之夏”音樂節觀看意向與休閑體驗之間的關系,更加全面地梳理觀看的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 最后,繼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契合性。休閑理論作為國外的成熟理論,它是建立在國外國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具有鮮明的本土化特色,在理論指導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建立符合本土化實際需求的研究路徑。
[參 考 文 獻]
[1]王曉敏,田廣增,尹書華.音樂節參與者產品涉入度、氛圍感知對忠誠度的影響[J].韶關學院學報,2022(10).
[2]孫歡.音樂節事氛圍:環境、游客自我及其相互作用[D].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0.
[3]韓嘉麗.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前期宣傳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20(2).
[4]張景峰.音樂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藝術研究,2019(6).
[5]方青,鄔麗麗.1980年以來的中國休閑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7(1).
[6]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閑理論初探[J].齊魯學刊,1998(3).
[7]Clawson M.JL Knetsch.Alternatives method of estimating future use[J].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1969,21(7).
[8]Pine II,B.J.and J.H.Gilmore,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Review,V.76 n.7,1998.
[9] Hoffman Donna L.and Thomas P.Novak,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V.60 n.3.1996.
[10]王杰文.“表演性”與“表演研究”的范式轉型[J].世界民族,2014(3).
[11]方偉.當代電子媒介傳播下的大眾娛樂音樂表演初探[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8,16(1).
[12]張派.從心流視角論長笛演奏[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13]孟凡.沉浸式旅游演藝中游客心流體驗構成及影響因素——以《又見平遙》為例[D].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20.
[14]姚沛東.新媒體用戶社交互動的情感共振——以微信“拍一拍”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157(10).
[15]周貴蕓.從作品《人生選擇》探究互動視頻沉浸式體驗的構建[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23.
[16]張笑梅.中國戶外流行音樂節的文化特征解讀[J].音樂傳播, 2014(2).
[17]Mano, Haim and Richard L. Oliver.Assessing the? Dimension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Evaluation, Feeling,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20 n.3,1993.
[18]普片.藏區民宿品牌體驗對顧客行為意向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9]洪學婷,張宏梅,張業臣.旅游體驗對旅游者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影響的縱向追蹤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8(9).
[20]向堅持,盧平,陳潔.品牌直播體驗對顧客參與行為的影響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3,46(4).
[21]黃聲勇.移動 APP 開發模式及用戶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信息與電腦,2018(18).
[22]Koufaris,Marios.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V.13 n.2.
[23]鄭冉冉,宋澤.網上購物意圖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7).
[24]張希月,虞虎.傳統文化旅游演出細分市場特征與市場策略[J].企業經濟,2019(11).
[25]劉好強.旅游演藝產品質量測量量表開發的實證研究[J].旅游科學,2014(2).
[26]汪恒言.戶外音樂節參與者動機對忠誠度的影響機制研究——以太湖迷笛音樂節為例 [D],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27]張寶生,張慶普,趙辰光.電商直播模式下網絡直播特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消費者感知的中介作用[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6).
[28]沈潔姮.休閑涉入、心流經驗與依戀之研究——以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祭為例[D],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游管理研究所,2008(10).
[責任編輯 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