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孌 齊艷
[摘 要]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簡稱ESP)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ESP教學,師資是關鍵,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發展已成為決定ESP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文章以ESP教學理念為依托,探討大學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在ESP教學理念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教學的動態需求分析者、具備英語知識和跨專業知識的教學者、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者和精通ESP教學評估的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以角色轉換為基礎,文章還提出通過自我發展途徑、合作發展途徑和校本培訓途徑來調整和優化大學英語教師發展路徑,以完善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為實現其職業的專業化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ESP教學;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換;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2-0163-05
[收稿日期]2023-09-1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以ESP理念為導向的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構建及應用研究”(SJGY202201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向資金項目“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艾麗斯·沃克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研究”(2572019BP03)
[作者簡介]劉孌,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對外英語教學; 齊艷,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
一、引言
專門用途英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國際間的科學、經濟和文化交流日益擴大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ESP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科技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1]ESP是基于學習者需求的語言學習,其目的是將英語作為語言使用工具,培養學生在特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
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雙一流”背景的推動下,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對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復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2019年3月,在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上,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高校要建設新文科,做強大外語,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養精通一門外語,會用多門外語溝通交流,掌握一種專業、具有多種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由此可見,大力培養社會急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復合型、符合新學科建設的拔尖、創新和實用型人才已成為新時代國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迫切需求。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除了教授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和系統的語言知識外,還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知識是如何用英語構建和傳播的。[3]變化的時代及社會背景,使得大學英語教學向ESP教學轉型已成為發展趨勢,并“成為21世紀英語教學的主流。” [4]近年來,ESP在我國高校迅速發展,各高校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加大ESP教學力度,致力于培養具有特色的“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
抓好ESP教學,教師是關鍵。大學英語教學重心由普通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簡稱EGP)向ESP課程轉移,大學英語教師無疑面臨著全新的問題與挑戰,這要求他們既要有良好的語言基本素質,又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英語教師新知識的構建將直接影響ESP教學的實施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教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師在加強自我學習,提高專業素質的同時,還要不斷在實踐中優化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順利完成從EGP教師向ESP教師的轉型。
二、ESP教學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
(一)ESP教師定位
對ESP性質、教學原則和教學設計的理解是ESP教師專業角色定位的前提。關于ESP的性質,Hutchinson & Waters提出,ESP must be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 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needs. [1]即ESP是基于學習者需求的語言學習,是一種approach。對于單詞“approach”的理解,秦秀白指出,approach與教學方法(method)不同,它的研究范疇包括語言的本質和探討人們如何學習語言,相當于漢語中的“方針”或“主張”。[5]因此,ESP的性質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途徑、教學理念或教學方針。20世紀80年代,Strevens提出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特征:滿足特定學習者的需求;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的教學內容;詞匯句法和語篇的重點均放在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活動的語言運用上;與普通英語形成對比。[6]Dudley-Evans & St. John又指出ESP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中需遵循以下原則:(1)真實性;(2)需求分析;(3)以學生為中心。[7]由此可見,在ESP教學性質、教學特征和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下,ESP教師角色定位與EGP教師相比,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SP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語言教師所具有的扎實的語言理論基礎外,還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具備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ESP教師要能夠分析目標語言,把握目標語言特點,滿足學習者需求。需要注意的是,ESP教學雖然以一定的專業知識為依托,但其主旨還是學習語言技能。因此,對于ESP教師的定位,Hutchinson & Waters提出,ESP教師不需要深刻了解專業知識,因為他們不是專業課程教師,也不可能掌握眾多領域的專業知識,但ESP教師需要了解該專業領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需要對教學內容持積極正確的態度;特別需要的是對學生所學專業抱有興趣。[1]由此可見,ESP教學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詞匯、話題和語境對學生進行訓練,培養學生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英語研究能力,這種“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習得外語的做法是語言學習的理想模式。”[8]由于教學側重點還是在語言,所以ESP教師還是語言教師,ESP教學可完全由大學外語教師來承擔。處在轉型期的大學英語教師,首先應該在心理和思想上做好準備,意識到開展ESP教學模式是其職業發展的必然走向;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在跨專業教學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和輔助,對ESP教學內容要抱著開放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求發展,激發內在求知欲,強化自我進步意識,學習跨專業知識,優化知識結構,實現職業的專業化發展。
(二)ESP教師角色
ESP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與EGP教師有所不同,Dudley Evans & St. John論述了合格的ESP教師應充當的五種角色:合格的英語教師(teacher);合格的課程設計者(designer);專業教師的合作伙伴和學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合格的教學研究人員(researcher);精通ESP的測試與評估(evaluator)。[7]由此可見,ESP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結束后均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在由大學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過程中,要具備充分的靈活性以適應ESP教師多元化的特點。
1.教學的動態需求分析者
學習者的需求是ESP課程設計的起點,也是ESP的理論基礎。[9]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作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含義是了解和分析學習者學習需求的過程。從內容來看,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兩方面。通過目標需求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即他們目標水平和現有水平之間的差距,以及學生學習的重點,即通過學習必須掌握的目標知識;學習需求分析則通過分析學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和必須要學習什么來幫助學生指明如何才能高效的從起點到達終點,即如何學習的問題。因此,在ESP課程開始前,教師應按照需求分析原則,通過測試評估、問卷調查、訪談等手段來了解學生的多方面信息,包括現有知識結構和學習后期望達到的水平、對課程教學的要求、對教師角色的期待以及未來工作對其語言能力的具體要求等,以上的分析結果將為教師制定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提供重要依據;教學過程中,根據前期需求分析結果和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對學生進行進一步客觀和科學的分析與評估,及時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做出調整,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需求分析原則貫穿教學始終,ESP教師需要在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動態的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的需求,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2.具備英語知識、跨專業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的教學者
首先,一名ESP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英語知識在教師知識結構中起著載體的作用,通過這個載體,教師才能將具有專業特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其次,ESP的教學過程是以某領域的專門知識為依托的,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掌握專業方面的常用詞匯和一般性科技文獻的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外,還承擔著幫助他們將專業知識和英語知識融合起來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跨專業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知識與語言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最后,教師需要具有扎實的語言學理論與教育學理論知識,能理解語言教學的基本原理,如二語習得理論、教學方法論、心理學理論等,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論支撐。以上述理論為指導,ESP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授課技巧和技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激勵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學習和實踐來掌握語言、運用語言。理論的輸入將指導教師教學,并貫穿整個教學活動。英語知識、跨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的結合構成了ESP教師知識結構的支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起決定性作用。
3.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者
ESP教學強調根據學生需要,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課程主要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來自活動,因此,ESP教師要結合學生需求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的教學活動。對于活動的設計,教師要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有機結合,關注特定專業領域內所使用的英語詞匯、句式、語篇等獨特的語言特點,從語義、語用、修辭和語篇等角度,探討和分析該語體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活動進行時,教師不僅是技能的傳授者,更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在不妨礙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反饋與評估,配合并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領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將英語作為工具,為其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服務。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雙方通過協商,既增進語言的習得,又增進專業知識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ESP教學過程中,語言教學是互惠的,學生能從教師那里學到知識,教師同樣也可以從教學中獲得知識,ESP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情境,促進師生互動。教師與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領域取長補短,各取所需,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4.精通ESP教學評估的研究者
教學評估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有效的評估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判斷和衡量。[10]教學評估與教學密不可分,ESP課程以需求分析為基礎來設定教學目標,具有多元化、層次化和具體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課程評估方式的多樣性,表明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模式不能滿足ESP教學的需要,由此,ESP課程的教學評估一般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估以促學為目的,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更加有效,并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ESP教師要適當加大形成性評估比重,根據各階段的教學任務,以實用為導向,設置合理的過程性評估考核項目,重點考察學生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語言能力。根據階段考核結果,教師要及時發現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學生接受能力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過程性評估促使學生了解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不足,針對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與訓練,這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挖掘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ESP教師對終結性評估中各個模塊的設計,要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緊密結合,隨著學生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ESP教師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指導方針來設計測試內容,綜合評估學生具有專業知識的學術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得出最終考核結果。對于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ESP教師應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學性的課程應用能力評分標準,在促進教學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學術能力發展。
三、ESP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師發展途徑
通過上述ESP教師角色分析可知,大學英語教師在轉型為ESP教師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專業素質,使之適應學生、教學和社會的需要。在ESP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和職業素質的提高,需要通過自我發展途徑、合作發展途徑和校本培訓發展途徑來實現。
(一)自我發展途徑
教師發展的決定因素在教師自身,后現代主義者指出教師發展是其主體自覺、主動、能動、可持續的建構過程,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自覺追求作為教師職業人的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自我超越方式。[11]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挖掘自身潛力,依靠自身能力,把自我發展作為ESP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模式。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行動研究和自主更新知識來實現其自我發展。
1.開展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一種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Kemmis指出,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或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12]行動研究的優點在于:ESP課堂的學生需求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不同的專業和學科都有針對性較強的ESP教學,教學過程中,行動研究能夠幫助ESP教師針對自身課堂的具體需求,有針對性的及時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對于學生在動態學習中的具體要求,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本人是行動研究的研究者,研究時不需要不同的院校或不同教師間的合作,這為ESP教師提供了很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高效率的解決自身問題。Tsai-Yu Chen將自己作為研究者,分享了一名英語教師在無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符合目標語境的課堂任務,開展行動研究,持續參與情境決策,不斷與學習者交流,不斷反思改進課堂教學,與學生共同進步,最終成為一名合格ESP教師的經歷。研究結果表明,系統的行動研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來提高ESP教師教學能力,并促進其專業發展。[13]由此可見,將行動研究應用在ESP課堂教學中,教師本人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開展課堂調查,進行系統的反思性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效果,提高自己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通過不斷的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來提高自身的實踐水平和自我發展,實現由EGP教師向ESP教師的轉型。
2.完善知識結構,自主更新知識
從知識結構來說,合格的ESP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基本功以及較強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又要掌握有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能夠用ESP教學理論和實踐來武裝自己。目前我國大多數英語教師都畢業于國內高校英語專業,他們具有較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因此對于ESP教學來說,大學英語教師比較欠缺的是ESP教學理論和有關專業知識。針對ESP教學理論的欠缺,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借助書籍、期刊、網絡等渠道,深入學習國內外有關ESP教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學習ESP教學理論,積極參與ESP教師培訓。在專業知識的學習方面,大學英語教師可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專業方向,利用學校內部資源,旁聽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向專業教師求教,閱讀英文專業文獻,關注行業動態,網絡查詢專業知識以獲得最新行業信息等方式學習ESP課程所承載的專業知識。將通過以上方式獲得的最新鮮、最具體的專業內容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實踐時,教師還要根據社會需求、課堂情況及學習者需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補充、發展自身知識結構,為其教師職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支持與保障。
(二)合作發展途徑
在ESP教學理念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與其他ESP同行間進行交流互助,與專業教師開展跨學科合作。
首先,ESP教師不應各自為戰,應該與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這是促進ESP教師自身能力提高和開展有效ESP教學的必要手段。同行間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例如,組織ESP專題教學研討會或課堂教學觀摩,讓教師們可以面對面進行交流;通過互聯網,組織線上會議,為教師提供暢所欲言的平臺。通過與同行間的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ESP教師群體的共同發展。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過程中較明顯的問題就是缺乏特定的專業背景知識,這需要建立大學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的跨學科合作。在專業教師的協助下,進行學生需求分析,設置教學目標,篩選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外語+專業”的課堂學習效率。在與專業教師合作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走進專業課堂,學習專業知識,通過學習,大學英語教師可以不斷熟悉專業詞匯,更好的了解學生語言使用的目標情境,清楚學生在參加專業英語課程時已經具備了哪些專業知識。大學英語教師還可與專業院系教師開展合作,包括共同編寫教學資料,共同設計教學活動,共同組織學生辯論和研討等。實際上,教師合作的過程就是促進自身能力發展的過程,通過與專業教師的合作,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
(三)校本培訓發展途徑
除自我發展途徑和合作發展途徑以外,大學英語教師在轉型為ESP教師前,還需要接受一定的師資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跨專業的,包括所教專業的知識結構、英語語體特征等。高校教師通常教學任務繁重,課時量多,學習時間有限,外派教師進行ESP培訓有一定難度。由此,校本培訓這種教師在本校進行在職培訓的模式受到了普遍歡迎。校本培訓是指源于學校課程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由學校發起組織,旨在滿足個體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1]校本培訓條件較為便利,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可以隨時交流學習心得,將培訓與教學相結合,教師培訓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直接內化于課堂教學,起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校本培訓過程中,應具有計劃性和針對性。計劃性方面,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制定出明確的ESP教師培訓計劃,如:培訓目標,培訓科目,學習時間等;其次,培訓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所選定的ESP課程一定要針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知識的薄弱環節進行講授,如專業基礎課,學科基礎課等。通過校本培訓課程,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構建和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擴展與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促進自身職業發展。
四、結語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逐漸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發展方向。大學英語教師在向ESP教師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準確定位,充分適應ESP教師角色多元化的特點,成為ESP教學的動態需求分析者、具備英語知識、跨專業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的教學者、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者以及精通ESP教學評估的研究者。根據ESP教師的角色定位,大學英語教師可通過自我發展途徑、合作發展途徑和校本培訓途徑來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和職業素質的提高,及時調整、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迎來其職業發展的新階段,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Hutchinson.T &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吳巖.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J]. 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
[3]蔡基剛. 高校公共外語教師知識結構升級:從1.0到2.0 [J]. 外語電化教學,2020(2):65-70.
[4]劉潤清. 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1-13.
[5]秦秀白.ESP 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兼談在我國高校開展多種類型英語教學的可行性[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9-83.
[6]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 In Tichoo M .(ed.) ESP :State of the Art[C]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s, 1988.
[7]Dudley-Evans, T. &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蔡基剛. 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 外語界,2004(2):22-28.
[9]Richards, J.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朱立明. ESP課程的評估與測試[J]. 知識經濟,2011(22):172.
[11]王艷. 探析ESP教師角色與教師專業發展[J]. 中國ESP研究,2010(1):114-120+194.
[12]Kemmis.S & Robin. M.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M]. Geelong,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8.
[13]Chen T. Self-training for ESP trough action research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0(4):389-402.
Research on the Rol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under the ESP Teaching Approach
LIU Luan,QI 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key of ESP teaching lies in teacher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SP teaching.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ESP,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ing to ESP teach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SP teaching approach,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lay the diverse roles, including the dynamic needs analysts in teaching, teachers with English knowledge and inter-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designers, and proficient researchers in ESP teaching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is, the paper proposes to adjust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rough self-development,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d in-service training, which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s.
Key words:ESP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 role transi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編輯 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