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對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積極推進協同創新、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發展,全面提高繼續教育水平。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要優化繼續教育培訓模式,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提高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認可度,吸引更多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完善校企合作繼續教育管理模式,明確校企職責,優化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環境;加強校企合作繼續教育品牌建設,打造線上繼續教育培訓平臺,完善課程體系,提高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吸引力;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拓展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內涵,建立繼續教育培訓質量評估體系,提高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質量。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模式;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2-0168-04
[收稿日期]2023-12-23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項目“技能浙江戰略下繼續教育校企聯盟發展路徑研究”(2023QN044)
[作者簡介]韓佰軍,溫州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繼續教育。
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是指高校作為繼續教育辦學主體,全面深化校企合作,邀請企業參與繼續教育,以學歷教育或非學歷教育的形式,與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優化繼續教育實踐性環節的教育活動,校企合作打造繼續教育培訓平臺,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面臨生源不足、企業用人要求提高和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多重壓力。為了進一步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高校要堅持以校企合作為導向,突破新時代繼續教育發展瓶頸,促進職繼融通,校企共建繼續教育培訓平臺,一方面滿足企業員工培訓需求,另一方面滿足學生學歷提高要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激發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積極性,全面提高高校繼續教育培訓質量,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一、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校企合作繼續教育培訓模式
(一)學校主導型
顧名思義,學校主導型指的是以學校為主體,制定繼續教育培訓計劃,一方面吸引企業員工參與繼續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學歷;另一方面則是根據本校專業課設置、人才需求等制定招生計劃,面向職業院校學生招生。這一教學模式主要由高校制定教學計劃、教學任務,由高校教師負責教學工作,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開設不同專業課程,滿足企業員工、職業學生學歷提升需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但是學校主導型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繼續教育培訓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實踐類課程少,影響了學生崗位實踐能力培養[1]。
(二)企業主導型
企業主導型教學對象以企業員工為主,由企業作為主導者來制定教學任務、教學目標,高校和教師配合企業開展繼續教育培訓活動。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對企業學員開展針對性教學,對他們本職工作相關專業知識進行講解、重在實踐技能講解,幫助他們提高專業能力,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企業主導下的繼續教育內容規劃不太合理,專業知識講解不到位,學校與教師只負責理論知識的講解,影響了校企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三)校企合作互動型
校企合作互動型指的是依托于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開展繼續教育的方式,由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教學目標制定和日常教學培訓工作。這種繼續教育模式有利于整合校企教育資源,促進企業崗位技能和學校教學內容的銜接,平衡好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促進他們職業核心素養發展。同時,這一繼續教育模式有利于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
二、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推進校企合作發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質量
繼續教育培訓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多學生、企業員工提供提高學歷、職業技能的平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2]。校企合作融入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有利于優化學校和企業教育資源配置,為企業員工搭建深造平臺,從而激發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的積極性,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進而提高校企協同育人質量,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
(二)有利于適應經濟發展轉型需求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制藥和新媒體等成為經濟發展熱點,需要更多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來滿足產業轉型、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校企合作推進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改革是新時代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選擇,有利于督促高校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產業轉型、經濟發展為目標,邀請當地優秀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提高職業技能實踐教學質量,為經濟發展轉型培養更多人才。
(三)有利于提高繼續教育質量
高校要堅持以校企合作為導向,圍繞行業標準、企業崗位技能標準制定繼續教育培訓方案、優化專業課程群,促進崗位技能和繼續教育培訓的銜接,幫助企業員工提高專業技能和學歷,幫助職業院校學生繼續深造,全面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同時,校企合作融入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有利于優化高校師資隊伍結構,督促高校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有利于優化繼續教育培訓課程體系,搭建線上培訓課程,提高繼續教育質量[3]。
(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全面推進繼續教育培訓改革,構建校企合作繼續教育培訓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繼續教育培訓,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便于企業員工、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線上課程,豐富他們專業知識儲備,從而提高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此外,校企合作有利于促進企業員工與學校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便于學生向企業員工講解專業相關理論知識,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三、我國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的現實困境
(一)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認知有待提升
我國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發展起步較晚,存在照搬國外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導致合作模式出現了“水土不服”問題,影響了校企合作質量。部分企業對繼續教育不太認可,認為其是全日制教育的附屬,學歷含金量不高,缺乏參與高校繼續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再加上高校繼續教育理念保守,只是把繼續教育作為學校創收的平臺,也忽略了邀請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影響了繼續教育培訓質量。
(二)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不完善
我國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對高校、政府和企業教育職責劃分不太明確,影響了繼續教育培訓可持續發展,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管理機制僵化,沿用本校教育管理機制,沒有單獨設立校企合作辦學管理部門,讓教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人力,一旦參與繼續教育培訓的員工跳槽、換崗,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和人才損失,出于這一考慮,導致校企合作辦學中的“校熱企冷”現象普遍存在[4]。
(三)繼續教育校企合作品牌吸引力不足
部分高校忽略了對繼續教育市場進行調研,盲目設置熱門專業,導致繼續教育專業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訓項目同質化嚴重,教學內容滯后于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缺乏院校特色,難以凸顯出繼續教育校企合作品牌特色。此外,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雖然聘請了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但是卻沒有把科研創新融入繼續教育培訓教學中,影響了企業員工和學生科研能力發展。
(四)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發展保障不充分
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方式略顯粗放,大都采用“一校一企”合作培養模式,一旦企業遭遇資金問題,難以繼續維系校企合作辦學,無法為繼續教育提供資金保障,影響了正常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此外,目前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發展缺乏有效的監測評估機制,缺乏獨立的監管部門,對校企合作辦學定量考核比較困難,缺少過程性評價,難以及時發現校企合作辦學中存在的問題。
四、以校企合作為導向的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模式構建路徑
(一)與時俱進,提高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認可度
1.明確社會地位,提高社會認可度
2022年7月,教育部《關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22〕2號),提出要取消成人教育函授、業余和脫產學習形式,將高等學歷教育辦學調整為高校學歷繼續教育、開放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三種形式,旨在提高繼續教育質量。第一,政府部門要積極扶持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項目,明確繼續教育在終身教育中的重要性,利用官方微博、網站和報紙等渠道宣傳高校繼續教育培訓項目,加強輿論引導,普及繼續教育理念,提高社會對繼續教育學歷的認可,營造良好的終身教育氛圍,為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營造良好氛圍[5]。第二,政府要積極促進高校、企業和行業協會之間的合作,由行業協會擔任指導,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構建繼續教育校企合作共同體,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轉變企業觀念,提高企業參與度
企業是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主體,要轉變發展理念,積極參與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項目,加大在繼續教育培訓上的投入,進一步深化與高校之間的合作,為員工提供繼續教育培訓平臺,鼓勵他們提高職業技能和學歷,提高員工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從而提高企業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例如企業要選拔優秀員工參與高校繼續教育培訓,負責他們繼續教育培訓費用,鼓勵他們跟隨高校教師學習專業技能、行業前沿科研成果,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高校科研項目、實訓教學項目,提高員工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勵他們提高學歷,提高他們綜合能力,為企業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等奠定扎實人才基礎[6]。此外,企業還要積極參與高校繼續教育培訓課程開發、教學工作中,聯合高校制定教學方案、編寫繼續教育培訓資料、制定實訓項目,并選拔優秀技術人員前往高校參與教學工作,實現師資、教育資源共享,進一步提高繼續教育培訓校企合作質量。
(二)健全機制,優化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環境 1.健全法律規定,規范政策引導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繼續教育校企合作順利運行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校企合作辦學、協同育人質量的重要基礎。第一,政府部門要重視繼續教育法律制度建設,立足我國繼續教育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盡快推動相關立法,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繼續教育法》,規范高等繼續教育發展,明確政府、行業協會、高校和企業在繼續教育培訓中的職責,促進校企合作和繼續教育培訓的融合,并制定與之配套的校企合作辦學實施條例,完善繼續教育法律體系。此外,政府還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立足區域產業經濟轉型需求,促進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項目發展,圍繞區域人才需求調整繼續教育專業設置,及時發布行業人才需求信息,引導高校靈活調整專業設置、專業課教學內容,引導企業、行業協會有序參與繼續教育培訓,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7]。第二,政府部門要立足當地繼續教育發展現狀,因地制宜頒布一系列政策法規,保障企業、高校在繼續教育培訓中的合法權益,避免繼續教育學歷學生在就業中受歧視,進一步規范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項目運行過程。
2.完善運行制度,統一歸口管理
高校要完善繼續教育校企合作運行制度,加強對繼續教育培訓過程、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管理和學歷審核等工作的監管,積極與企業、教育部門對接,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例如高校要積極成立繼續教育學院管理委員會,邀請教育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參與管理,統籌多方教育資源,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門和行業協會的監管,及時發現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優化專業課教學內容、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把企業用人需求和崗位技能融入教學中,從而提高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質量。高校繼續教育要采用“1+X”的管理模式,“1”代表了繼續教育學院,“X”代表共同參與的其他學院,由繼續教育學院牽頭,優化校企合作辦學項目,調整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優化資源配置,滿足企業員工培訓、職業學院學生學習需求,促進跨學院、跨部門合作,優化繼續教育體系,從而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提高高校繼續教育培訓質量[8]。
(三)打造品牌,提高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吸引力
1.找準辦學定位,凸顯辦學特色
高校要積極打造優質教育教學品牌,塑造良好社會口碑,提高社會對繼續教育學歷的認可度,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參與到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中。第一,高校要做好市場調研,明確繼續教育培訓定位,發揮專業優勢,豐富人才培養類型,積極與行業協會、企業溝通,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資源,凸顯繼續教育特色。例如高校依托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和人才需求,聯合各大高校建立校企合作產業群,促進教育資源、科研資源共享,打造一批特色專業,滿足各大企業用人需求,發揮出繼續教育培訓的育人價值[9]。第二,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還要與時俱進,增加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相關教學內容,促進繼續教育培訓和行業新動態、前沿科研成果的對接,激發企業員工和學生科研熱情,并積極邀請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幫助企業解決科研項目難題、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從而提高企業科研創新能力。
2.加強師資建設,優化師資結構
高水平教師隊伍是促進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質量的重要基礎。第一,高校要轉變“唯學歷論”的人才招聘方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面向行業協會、企業選拔優秀技術人員,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行業專家、企業技術人員擔任繼續教育學院專職教師,也可以讓他們擔任兼職教師,優化高校繼續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增加“雙師型”教師數量,進一步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例如學校可以面向社會招聘繼續教育學院專職和兼職教師,設立理論知識、模擬公開課教學和實踐技能考核項目,選拔實踐能力突出、教學能力突出的優秀教師,進一步壯大繼續教育學院教師隊伍,提高師資隊伍水平[10]。第二,學校要加強繼續教育學院教師培訓,要開展線上培訓,組織專職和兼職教師觀看關于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相關講座,端正他們對繼續教育的態度,激發他們教研和科研熱情,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3.依托在線教育,加強課程建設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注入了活力,進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渠道,有利于構建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數字化平臺,促進互聯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開發繼續教育培訓特色課程,進一步提高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質量。例如高校要邀請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課程開發,圍繞企業產業發展、崗位技能開發繼續教育課程,校企共建特色課程,融入行業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拓展繼續教育培訓內容,重點融入當地特色產業相關內容,滿足當地企業用人需求,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繼續教育培訓質量,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此外,高校還要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培訓線上教學,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便于企業員工、學生進行遠程學習,實施網絡化教學,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提高繼續教育培訓水平,進一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四)開拓創新,拓展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內涵
1.深化合作,拓展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高校要順應繼續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積極與國際接軌,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與海外高校合作,把海外優秀繼續教育經驗融入國內繼續教育培訓中,從而促進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循序漸進提高我國繼續教育質量[11]。例如學校可以積極與國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國際知名專家,通過遠程直播、雙語教學等方式參與國內繼續教育培訓,把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融入繼續教育培訓體系中,拓展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全面促進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的國際化發展。第二,高校要全面深化繼續教育領域的校企合作,聯合企業建立產業學院,實現生產與教學的雙融合,促進繼續教育和企業產業鏈的銜接,提高學生崗位實踐能力,幫助企業解決員工培訓難題,從而激發企業參與繼續教育培訓的積極性。
2.動態監測,建立質量評估機制
高校要立足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品牌特色,因地制宜開展教育監測與評估工作,全面科學評估繼續教育培訓過程,綜合企業員工、學生和企業對繼續教育培訓的滿意度,調整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教學流程、教學評價指標和畢業標準等,進一步優化校企合作方式。例如高校可以制定教學成果評價指標,細化到每一門課程評價標準、學生學分考核標準,全面評估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完善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提高繼續教育培訓質量。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動態監測繼續教育培訓過程,智能化分析線上課程下載量、瀏覽量和學生滿意度評價等數據,并通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企業員工、學生對繼續教育培訓的建議,綜合他們的意見開展教學評價,全面提升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和教學質量[12]。
五、結語
總之,政府要積極扶持繼續教育發展,促進企業與行業協會、高校之間的合作,出臺繼續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繼續教育氛圍,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繼續教育培訓,提高企業科研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高校要積極應對新時代挑戰,轉變繼續教育理念,全面構建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加強與企業的緊密合作,找準辦學特色,打造優質繼續教育品牌,提高繼續教育社會認可度,校企共建繼續教育培訓平臺,開發線上課程,滿足企業員工和學生學習需求,提高他們職業素養和科研能力,完善繼續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制度,明確多方教育主體職責,全面提高繼續教育培訓校企合作質量。
[參 考 文17 獻]
[1]李淑.以校企合作為導向的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1):337-338.
[2]陳雨,吳學松.新形勢下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3(3):31-35.
[3]高慶元,程金林.構建我國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協同體”模式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0(44):182-183.
[4]楊瑾.校企合作背景下構建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3):119-120.
[5]原葉飛,張曉楠,黃廷君.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探析[J].科技風,2020(25):155-156.
[6]任梅.打破與優化: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探索[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4):460-464.
[7]張見,劉春艷.淺談高校繼續教育如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服務社會發展[J].中外企業家,2020(17):184.
[8]馬文靜,張懿,王智潔.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優化——以山東大學為例[J].山東教育(高教),2020(5):51-52.
[9]何軍.“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繼續教育研究,2022(6):12-17.
[10]李楊.新工科建設高校繼續教育產教融合影響因素探討[J].大眾標準化,2020(17):119-121.
[11]郭萬春.高校繼續教育服務長春經濟發展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19-21.
[12]陳夢琪.校企共生模式下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創新路徑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23(5):91-96.
[責任編輯 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