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 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 2024年兩會的召開, 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又邁出了堅定的一步。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國內發展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 中國持續堅定信心、 保持定力、增強底氣,以更加理性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財稅改革和經濟發展。
中國信心, 來源于對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理解和經濟發展的全面把握。 中國經濟回升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有信心以5%的預期增長目標,為世界經濟注入活力。
中國定力, 體現在黨中央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的智慧。 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為契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國底氣, 蘊含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供給優勢,奠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根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集聚發展內生動力, 中國有足夠的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兩會是匯聚人民智慧、 凝聚發展力量的重要平臺。今年兩會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財經熱點?如何把握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刊從財稅視角出發,解讀2024年兩會熱點,以期為助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考。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 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3 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摘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 公布了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一系列數字的設定,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向和新目標。 在世界關注的目光下,今年中國的GDP 增速定為5%左右,這一目標的設定是政府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合理預判, 也反映了政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
近年來,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經歷了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變。 特別是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多變,我國GDP 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總體保持穩步前行的態勢。今年兩會延續去年定下的“5%左右”增長目標,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結果,也是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現。
業內人士認為,GDP 增長5%左右的設定, 體現了政府對經濟平穩增長的信心,同時也反映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這一目標與“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銜接, 充分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范化解風險等需要。 在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5%左右的增長目標既不過于樂觀,也不過于保守,而是基于經濟增長潛力和支撐條件的科學判斷。
實現這一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要著力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另一方面,依托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 中國經濟增長仍有較大潛力,特別是在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擴大內需領域。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的興起,將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當然,高質量發展不止于GDP 的增長,更體現在一系列具體數字的變化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穩定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提到1200 萬人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3 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這些主要發展目標, 在去年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和提升,是高質量發展質效并舉的生動詮釋,將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摘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熱烈探討的話題。 自2023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隨后兩次在重要會議中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兩會再次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體現了黨中央對新質生產力的高度重視,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傳統的生產力發展模式已難以繼續滿足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需要依托科技創新,尋找新的更加先進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發展,強調創新、質量和效益,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能夠激發市場活力,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財稅政策予以支持。 兩會預算報告對2024年主要財政收支政策安排的第一條舉措就是支持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通過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中央財政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04 億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礎產品、核心技術等短板;進一步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科技成果轉化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企業更多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等舉措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新質生產力引領社會生產力躍升,《政府工作報告》對以創新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行了全面布局。以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為基石,以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方向,以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為著力點,繪就了中國現代產業體系藍圖。
推進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先行區。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部署, 加大對高質量發展的財稅金融支持。深化電力、油氣、鐵路和綜合運輸體系等改革,健全自然壟斷環節監管體制機制。 深化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養老服務等社會民生領域改革。
——摘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財政的支持與保障,新時代財政的職能從管理“國家的錢袋子”轉變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彰顯了財政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結構性減稅、超長期特別國債、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習慣過緊日子……今年兩會上,財稅領域的新動向引發廣泛關注,一系列財稅政策正在發力。
2024年財政政策的基調是“適度加力、 提質增效”,在延續前幾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表述基礎上,增加了政策“適度”的限定。 同時,連續幾年的報告提出財政政策“增效”,從“開始過緊日子”到“習慣過緊日子”, 表明政府以刀刃向內的決心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用到實處。
“適度加力”體現在3%的赤字率、新增發行1 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結構性減稅降費等財政政策工具的統籌運用上,為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提質增效”要求優化財政管理,強化政策協同,向管理要效能,使每一分財政資金都花出效益。
3%的赤字率設定,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發力適度克制,是基于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財政可持續性和債務風險的綜合考量。 它表明政府在保持必要支出強度的同時,繼續嚴格財經紀律,約束行政開支,將重點放在關注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風險控制上,避免過度依賴赤字刺激經濟。
新增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 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亮點。 超長期債券的發行,不僅有助于減緩中短期還款壓力,拉長資金發揮作用的周期,更能為特定目標提供明確的資金支持。 通過專款專用的方式,財政資金能更精準地投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同時,超長期特別國債的連續發行,也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釋放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好支持經濟發展的明確信號。
與去年減稅降費稍有不同, 今年的結構性減稅降費更加注重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體現了政府對實體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度重視,旨在通過優化稅費結構,降低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 這一政策的實施,將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面對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財政支出壓力增大、地方債務風險凸顯等現實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加大對高質量發展的財稅金融支持。 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優化財政資源配置,重新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此,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 通過實施更加精準的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著眼于解決現實中的難點,改革經濟運行中的卡點。 在財政收入端,積極探索拓寬稅源、優化稅收結構、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等途徑,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在財政支出端,要在實現財政支出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上下功夫,通過完善預算制度、加強績效管理、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注重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在地方債務風險防控上,建立健全債務管理機制,完善債務發行和監管制度,推動債務重組和化解,有效降低政府債務風險,確保財政穩健運行。
要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 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全面履行好政府職責。
——摘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數字政府,是對政府治理體系的一次深刻變革, 也是新時代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現代新型政府的首要特征是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核心。 今年兩會上法治政府建設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報告》 從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到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了明確要求。
現代新型政府必然也是創新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有別于傳統的管理型政府, 新型政府要求政府不僅要完善履職,更要關注行政效能?!懊裰鞅O督”“政務公開”“協同高效”“數字政府”“大興調查研究”“精簡文件和會議”“為基層和企業減負” 等政府治理的熱點議題被寫入新一年《政府工作報告》。
創新高效的政府以科學的政府機構設置、 合理的政府職能劃分為前提,形成各職能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政策協同發力的良好氛圍。 備受關注的新一輪機構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目前中央層面基本完成,地方層面機構改革正在有序開展,通過優化機構設置、提高機構效能,促進政府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今年兩會上提出“加快數字政府建設”,為創建新型政府提供了新的依托。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機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 進一步提高政府決策的精準性和科學性,提升政府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
政府建設之路任重道遠, 新型政府將持續激發治理活力,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和智慧參與政府治理,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良好格局。未來可以期盼,一個法治化、創新化、高效化、服務化、數字化的現代新型政府屹立于世界舞臺之上,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譜寫新時代政府治理現代化奠定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