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和田地區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該地區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相應的促進對策。首先,和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發達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滯后、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其次,和田地區作為農業大縣,農業仍然是其經濟的支柱產業,傳統農業模式面臨著土地資源有限、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再次,和田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運輸不便,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最后,和田地區的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和田地區在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人才流失、科技成果轉化難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和田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的深入研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優質產業、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發展和田地區縣域經濟、加強農業多功能發揮等措施,旨在推動和田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截至2022年底,和田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0.55億元,同比增長4.4%(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44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81.46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301.65億元,增長4.3%。按照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該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第一產業占比21.9%,第二產業占比16.6%,第三產業占比61.5%。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0%,上半年增長5.0%,前三季度增長4.8%,全年增長4.4%。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 566元,比上年增長4.3%[1]。
近10年來,和田地區的GDP呈遞增趨勢,從2012年的136.07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490.55億元,累計增加354.48億元。然而,在2012—2022年,該區域整體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下降。國家在財政、政策等方面對民生工程進行大量扶持,固定資產投入快速增加,推動了經濟高速發展。
雖然2020年全球疫情的暴發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招商引資企業、重點建設企業等無法按時完成項目建設,企業發展也受到原材料、人力等因素的限制而下滑,但是中央對該地區的配套政策和財政扶持的落地,使得經濟增長率依然保持在7.6%左右[1]。
和田地區2022年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92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56元,增長8.0%。在過去10年中,和田地區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增加,從5 012元增加到11 456元,平均增加了8 708元??傮w來看,2013—2019年該地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波動較大,2020—2022年其增幅趨于平穩。從2020年起,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脫貧摘帽,實現全疆308.9萬現施行標準貧困人口脫貧。3 666個貧困村和32個貧困縣的摘帽標志著新疆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2]。
近10年來,和田地區一、二、三產增加值較去年同期均實現一定增幅。具體來看,2012—2022年,一產增加值占該地區生產總值比例不斷下滑,從2021年的31.04%,到2022年的21.9%;二產增加值占比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但始終保持在14%~19%的水平;三產增加值占比不斷攀升,從2021年的49.26%提高到2022年的61.5%[1]。這表明,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快,和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首先,和田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文化底蘊,旅游服務業具有巨大潛力,酒店、餐飲、導游、交通等多個領域快速發展,為當地經濟增長和就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次,和田地區具備一定的農業和畜牧業優勢,作為農牧業重要產區之一,和田地區的農畜產品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畜產品的養殖和加工都離不開服務業的支撐,如農業技術服務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進一步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和田地區一直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實際工作推進中,持續促進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大力發展本地特色產業,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以優質果品、畜禽養殖、有色金屬、物流集散、勞動密集型產業五大產業集群為核心,著力發展特色農業主導產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現代物流、特色旅游、數據標注等產業。截至2022年底,和田地區已有324.25萬公頃的林果,在南疆林果面積中排名前三。和田已形成了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銷售的良好局面[3]。2022年,和田已有果品加工企業64個、貯藏保鮮企業64個,林果專業合作社278個,年加工貯藏保鮮能力超10萬t,特色經濟作物如核桃、紅棗、石榴等銷往全國各地。2022年上半年,該地區存欄驢4.98萬頭、牛43.15萬頭、肉羊889.48萬只。肉兔538.33萬只,肉鴿1 340.69萬只,肉鵝數量為201.06萬只,商品雞數量為1 579.1萬只,商品鴨數量為187.36萬只。
和田地區引進了一家綜合性農業企業——美比特集團,該企業在孵化與養殖、屠宰加工、檢驗檢測、包裝物流、冷鏈物流銷售等領域都有涉及。該企業年產可達7.2萬t,銷售網絡覆蓋全疆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線城市。僅在2022年,該企業就實現了4 000萬人民幣的銷售額,為6 000人提供了就業機會[3]。
和田地區依托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推進“筑巢引鳳”工作,抓住東部沿海城市轉移產業的有利時機,通過加大投資,積極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工業,初步形成了縣級龍頭企業、鄉級規模企業、村級工廠和戶級小作坊相互銜接的工業結構。截至2022年8月,該地區共有紡織、制衣、箱包、制鞋等各類勞動密集型企業339個[3]。
首先,和田地區由于資金支持不足,限制了鄉村特色優質產業在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導致產能低下,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進一步妨礙了產業發展。
其次,該地區的科技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專業人才支持。鄉村特色優質產業無法應用先進技術,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難以提高。同時,缺乏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吸引,限制了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再次,該地區缺乏市場調研,不夠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能力,鄉村特色優質產業的產品定位和市場推廣存在困難。產品無法準確滿足市場需求,缺乏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導致銷售困難。
最后,該地區缺乏有利于鄉村特色優質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政府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影響了產業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力。
以上情況反映了和田地區鄉村特色優質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具體情況。缺乏資金投入、技術和人才支持、明確的市場需求以及有效的支持政策限制了產業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合作,采取相應措施來提升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市場導向和政策支持,為和田地區鄉村特色優質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鄉村產業發展在和田地區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和田地區的鄉村產業過于依賴傳統農業和資源開發,缺乏多樣化和高附加值的產業,這導致產業結構單一,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其次,和田地區的科技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導致鄉村產業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高,難以提升競爭力。
再次,由于和田地區交通不便,鄉村產業的物流和市場接觸受到限制,缺乏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限制了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
最后,該地區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年輕人才由于受教育程度更高,國家通用語言應用能力相對較強,前往發達地區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導致鄉村產業缺乏創新和技術支持,而人口老齡化也限制了產業的勞動力供應和創新能力。
為了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需要加強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投資,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提升金融支持和風險投資能力。同時,也需要注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特色,推動鄉村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
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夠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首先,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市場開拓意識,對外部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了解不足,缺乏主動創新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這使得縣域經濟發展受限于本地市場的狹窄和局限。
其次,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對稱使得政府、企業和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夠充分,限制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透明度和效率。
再次,和田地區的治理體系相對薄弱,缺乏有效的政府機構和政策體系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缺乏整體規劃、政策扶持和協調機制,導致縣域經濟發展缺乏統一引導,各方面力量的合力不夠。
最后,和田地區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條件相對艱苦,限制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例如,地處高寒地區的邊疆地區氣候寒冷,耕地資源有限,這些地理和自然因素制約了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改善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足的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并采取多種措施。只有通過加大投入、優化產業結構、培養人才、推動科技創新、拓寬市場渠道、加強信息共享、完善治理體系以及利用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等手段,才能有效改善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
結合和田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征和地理位置特征,農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表現出作用單一。第一,相比工業和服務業,和田地區的農業發展歷史較長,農業基礎較為雄厚。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主要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條件相對落后、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等。這些因素導致工業和服務業發展不夠充分,農業在經濟中的作用相對突出。第二,由于和田地區人口多以農業為主要生計,農業就業人口比例較高。農業作為主要的就業領域,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為突出。其他產業的發展相對較少,導致農業在經濟中的作用相對單一。第三,和田地區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單一限制了經濟的多元化和高質量發展。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資源條件,農業成為該地區最具競爭力和優勢的產業,因此農業在經濟中的作用相對突出,且作用單一。
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地理環境限制、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勞動力就業結構以及缺乏產業多樣性。要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和高質量發展,和田地區可能需要通過推進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技術水平等措施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包括農業產業、農村集體經濟、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鄉村特色優質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點,要加快培育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突出主導產業和提高質量效益的鄉村產業[4]。為了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須充分挖掘農村的優勢資源,將其轉化為有競爭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并通過結構調整提高產品質量。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矛盾已經從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矛盾,供給方面是主要矛盾。因此,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必須重視質量,以滿足人民對優質、高效、綠色安全食品的需求。為實現這一目標,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鄉村特色產業走上高質量、高效益、綠色安全的道路。此外,頂層設計與實踐總結也很重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并在實踐中探索有效途徑。
鄉村產業振興的短板問題需要解決,包括技術、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為了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投入來加強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資金保障。
首先,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這是提升鄉村產業發展素質的關鍵。通過增加科研投入,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并促進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農民的合作,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應積極推廣適用的農業技術和先進的農機裝備,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5]。
其次,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培育競爭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再次,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田地區位于中巴經濟走廊核心節點,是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以及中亞國家之間的貿易通道。這使得和田地區成為了物流和貿易的重要樞紐,便利了商品和服務的流動,有利于開展跨境貿易。同時,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和其他區域合作機制為和田地區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通過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可以促進貿易便利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縣域經濟是鄉村產業鏈延長的空間載體,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加強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做大做強富民產業,提升鄉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首先,加強縣域經濟合作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打通地區南北向公路通道、加快國省干線升級改造等措施來提高交通運輸便利性,促進物流和人員流動。此外,通過建設和田跨境電商平臺、吸引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等舉措,可以增加縣域經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跨境貿易和金融服務的發展[6]。
其次,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推動城鄉融合,縣城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可以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素循環暢通,引導鄉村勞動力參與縣城產業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是關鍵,通過推動縣域產業發展,特別是發展本土特色產業,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吸引資本和勞動力回流,增加核心區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整體發展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此外,完善治理體系是推動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應加強政府的領導和服務,優化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改善營商環境,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鄉村產業的發展應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提高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應根據當地特色資源拓展鄉村產業的多種功能。通過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應促進農旅融合,通過開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田園綜合體等方式,將農業與旅游相結合,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在農田中打造景觀農業,開展農事體驗活動,增加農業收入。此外,還可以發展農產品直供直銷、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將農業產品與旅游消費緊密結合,促進農旅融合的發展。
其次,應發展農村文化產業,通過挖掘和傳承鄉村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特色,開展農民藝術表演、民俗活動、手工藝制作等,豐富農村文化內涵,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的品質和吸引力[7]。此外,可以發展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村文化創意企業,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再次,應推動農業生態化發展,通過推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最后,可以加強農田水土保持、農田生態修復等工作,提升農田的生態功能,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還可以開展農業生態旅游,讓游客親近自然,增強對農業生態的認識和保護意識[8]。
和田地區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和社會進步。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田地區的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人力資源相對不足等原因,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存在一定的發展差距。
為促進和田地區的經濟發展,應采取相應對策。通過發展鄉村特色優質產業、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發展和田地區縣域經濟、加強農業多功能發揮等措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培訓,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積極參與國家政策的實施和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其他省市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