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劍波 盧 晶
(中國人民銀行四平市分行,吉林四平 136000)
客戶信息是商業銀行重要的數據資源,各商業銀行系統不能實現互聯互通,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商業銀行通過系統內部反洗錢監測模型,以及在日常辦理賬戶業務時對客戶的身份識別、查詢銀行卡數量及開銷戶情況、詢問開卡用途等方式甄別篩查可疑的辦卡人員,建立本機構開戶人員黑名單,為日后辦理賬戶業務提供風險識別的依據,必要時可拒絕為黑名單人員開戶或限制其賬戶功能,降低銀行卡成為涉案卡的風險。但商業銀行內部的開戶人員黑名單卻無法與其他商業銀行共享,商業銀行無法了解開卡人在其他銀行辦理賬戶業務的情況,如是否有被其他銀行拒絕開卡、是否持有多個商業銀行的銀行卡、是否存在在其他銀行反復開銷戶等異常情況。同一開卡人在不同商業銀行的風險等級不同,可能在本銀行身份“清清白白”,在其他銀行卻“劣跡斑斑”。如不能全面掌握開卡人的辦卡情況,就會使商業銀行反復多次對同一人進行身份核驗和盡職調查,但又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造成商業銀行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降低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效率。
一是商業銀行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績效考核是商業銀行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其中辦理銀行卡數量是員工績效考核的一項主要指標,是決定員工每季度發放獎金金額的重要因素,完不成規定的額度指標季度獎金可能會停止發放,有的銀行甚至會倒扣員工工資,在這種制度考核下,銀行員工就會盡力說服客戶辦理各類銀行卡。202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中明確規定了金融從業者在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的法律責任,違反規定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銀行員工要對經辦的銀行卡終身負責,以前那種“重數量、輕質量”的辦卡方式已經不可取,但在利益面前,銀行員工也可能鋌而走險,不能完全盡到盡職調查的義務,從而加大了商業銀行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壓力。二是客戶投訴量是監管機構對銀行評價考核的重要依據。一旦客戶將銀行投訴到監管部門,監管部門要么將投訴移送到銀行總行,要么對商業銀行開展現場督查,并納入對商業銀行的考核評價中,這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開展的業務種類和范圍。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商業銀行畏懼投訴的心理,當可疑開卡行為被拒絕時,不法分子就會向監管部門投訴,商業銀行為了避免投訴案件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有時不得不做出妥協,為可疑人員辦理銀行卡業務。
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全面取消企業銀行結算賬戶許可,并于2021年先后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做好小微企業銀行賬戶優化服務和風險防控工作指導意見》以及《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做好流動就業群體等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商業銀行針對個人和小微企業推行簡易開戶服務,簡化開戶流程,減少開戶證明材料。但在實際工作中,初創小微企業和異地開戶人員在特征上與涉案主體相似,若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可能導致“一刀切”拒絕開戶的情況,減低賬戶服務體驗度,但能壓降涉案賬戶數量;若采取寬松的管理政策,將會提升賬戶服務質效,但可能導致賬戶的無序擴張,增加賬戶涉案風險,使商業銀行陷入“優化賬戶服務”與“風險防控”雙平衡的工作困境。
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建立企業個人信息信用共享核查系統,將稅務、銀行、運營商等部門納入核查系統中,共享征信情況、繳稅情況、賬戶風險情況、涉案情況等信息。各商業銀行負責將本行脫敏且不影響系統功能的數據上傳至個人信息信用共享核查系統,包括個人銀行卡數量,拒絕開戶情況及理由等信息;公安機關負責將全國涉嫌電信詐騙違法犯罪重點人員名單上傳至共享核查系統,建立高風險人員黑樣本庫,并隨時更新;聯通、移動、電信等電信運營商負責將用戶名及手機號碼匹配數據上傳至共享核查系統,通過共享核查系統可以查詢個人名下的銀行卡基本信息,包括銀行卡數量、開卡時間、開銷戶情況、開戶銀行、近期是否被其他銀行拒絕開卡及拒絕開卡的理由等,可查驗該人員是否為全國涉嫌電信詐騙違法犯罪重點人員,開卡人員是否與預留手機號碼持有人為同一人。系統在查驗個人身份信息時可同時查驗與其關聯的人員信用信息(如配偶、子女),若關聯人員信用信息異常,該人員也可作為高風險人員進行重點關注,運用科技手段構建嚴密防范體系,筑牢技術反詐防護網。
商業銀行應優化改進績效考核評價方法,健全賬戶風險防控與優化賬戶服務動態管理制度。選取開立賬戶數量、賬戶風險防控、服務滿意度等指標量,賦予主要指標相應的權重,建立與當前政策導向相適應的綜合評價體系。“兩權相害取其輕”,增加辦卡數量,會提高個人業績,但會增加買賣銀行卡的風險;加強防控,會壓降涉案卡數量,但會影響績效考核,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提高政治站位,在國家大力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背景下,將賬戶風險防控工作當做一項政治工作,及時調整考核體系中相應指標的權重,鼓勵員工積極防控賬戶風險。銀行監管機構在對商業銀行出具考核評價結果時應充分考慮商業銀行綜合表現,明確細化投訴種類和范圍,將惡意投訴,無理投訴視為無效投訴,在商業銀行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包容,鼓勵引導銀行機構建立優化賬戶服務與風險防控動態平衡。
加大對人民群眾防詐知識的宣傳力度,從意識上讓廣大群眾認識到買賣銀行卡的危害。我國法律對買賣銀行卡人員的懲戒力度較輕,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規定,在明知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情況下,為其提供技術、網絡、資金結算等幫助的,構成幫信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刑法中并沒有明確提及出售個人銀行卡會受到怎樣的法律懲戒,而且出售銀行卡之前是否是明知他人用于犯罪行為的也難以界定。現有法律法規對出售、出租、出借銀行卡的懲戒措施,也只是記入征信記錄,限制賬戶業務等,懲戒力度不強,反觀販賣銀行卡的利益卻很豐厚。目前電信網絡詐騙的手段不斷“升級換代”,隱秘性增強,銀行卡的價格也水漲船高,犯罪的低成本和高收益會導致有些人知法犯法,這也影響商業銀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開展。只有以立法的形式明確銀行卡買賣所要受到的法律責任,提高犯罪成本,才能增強人民群眾識詐防詐反詐意識。各社會責任主體應積極探索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途徑,結合自身行業優勢創新宣傳方式,電信運營商可以短信形勢向群眾宣傳防詐知識,提醒群眾不要輕信虛假信息;商業銀行可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提示向陌生人轉賬匯款的風險,根據大學生、老年人、農民工等高危群體的社會特點,制作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材料,根據不同詐騙類型制定具體宣傳方案,通過故事、情景劇、宣傳視頻、圖文案例介紹、現場宣講等方式,用貼近群眾、關心群眾實際需求的語言方式,提高宣傳效果,切斷買賣賬戶供給源,努力營造合法使用賬戶的法律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