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秦腔是起源于我國陜西、甘肅一帶的特色民間藝術,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的表演形式極具特色,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傳承至今,由于創作難度大、群眾基礎薄弱、外來文化沖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秦腔的傳承與保護遇到了困境,甚至瀕臨失傳。目前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仍然有很多制約秦腔藝術發展和傳承的因素。因此,新時期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秦腔發展和保護的相關內容,加大對秦腔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力度,以便找到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讓秦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秦腔概述
秦腔屬于一門古老的藝術,同時也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憑借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與支持。秦腔的藝術特點較為鮮明,其音樂旋律整體激昂高亢,節奏明快有力,展示出西北地區民眾的豪放與粗獷性格。[1]唱腔方面,秦腔強調真聲為主,根據劇目真假聲結合演唱,情感傳遞較為巧妙,能夠帶給觀眾極強的感染力。表演方面,秦腔強調唱、念、做、打多種手段靈活運用,憑借演員扎實的功底和精湛的表演技巧,生動形象地展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劇本方面,秦腔的劇目題材以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以及現實生活為主,通過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傳遞著秦腔特有的魅力。[2]
秦腔中的行當角色主要包括生、旦、凈、丑,分別有著不同的風格特點,而最為突出的一點即演唱中的“唱亂彈”,具體是指老旦、須生、青衣、花臉幾個角色之間的混合重唱。生即老年男子,演唱中的唱詞平穩有力,氣息飽滿、沉穩;旦則多扮演的是女性角色,唱詞較為溫婉,聲音纖細;凈則是指秦腔中性格較為突出的男子,依據不同戲曲特點而定;丑則是表演中以滑稽、扮丑風格為主的男子,具有活躍戲劇氛圍、推進劇情展開的重要作用。
三、秦腔的歷史發展過程
秦腔有著悠久、漫長的發展歷史,經歷了時代變遷,汲取不同時代的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了當代秦腔藝術。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陜西和甘肅地區的民間歌舞藝術,這些原始藝術形態是秦腔藝術形成的基礎框架,憑借生動的表演形式獲得了當地民眾的喜愛。隨著社會變遷,這些歌曲和小戲逐步融合,最終形成了更具地域特色的戲劇種類,由此秦腔初步形成。至明朝時期,秦腔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其藝術形式逐漸趨于完善,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形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3]此時的秦腔劇目類型豐富多樣,涵蓋了民眾生活各個領域,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人文情感。發展到清朝,秦腔藝術逐漸進入鼎盛時期,表演活動開始遍布全國,并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與喜愛。很多優秀的秦腔演員和劇作家隨之涌現,為秦腔藝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隨著秦腔藝術的發展,其與其他戲曲藝術之間的接觸愈加密切,在相互融合滲透下,使秦腔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秦腔藝術的發展面臨困境,甚至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秦腔演出活動受限,大量優秀的秦腔演員不再演出,甚至一些劇目失傳。發展至二十世紀末,隨著各國之間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娛樂形式豐富多樣,使秦腔的受眾群體規模不斷縮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逐步加大,而在秦腔藝術領域,相關部門也加大了關于秦腔藝術傳承發展的扶持力度,建立了專業的秦腔劇團與演出機構,為秦腔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與此同時,秦腔也在積極融合時代元素,推出了眾多新型的表演形式和劇目,因此收獲了不少年輕觀眾的關注與喜愛,使秦腔藝術重新煥發生機,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秦腔獨特的藝術魅力。[4]
四、秦腔的發展困境
(一)發展環境受限
當前秦腔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重重挑戰,一個最為典型的問題即發展環境受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觀念也隨之變化。相較于秦腔等傳統藝術形式,很多人更加推崇電影、流行音樂、脫口秀等能夠即時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快節奏的娛樂方式,這導致秦腔藝術的市場競爭力逐步減弱,難以吸引更多群眾的關注與支持。
(二)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市場上的秦腔藝術劇團越來越少,并且現有的秦腔藝術團體普遍存在著運營困難的問題。秦腔劇團日常運營、劇目創作和排練、演員薪酬以及人才培養等,都離不開大量資金支持。但由于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有限,導致很多秦腔劇團陷入了資金短缺的困境,甚至難以維持劇團日常運營,導致秦腔藝術的研究和創新工作無法深入開展,無形中影響了秦腔藝術的生產力與創造力,使秦腔藝術的內涵和價值難以充分展現。[5]另外,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秦腔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瑰寶,本應積極參加國際文化交流,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秦腔的演出設施和場地大多簡陋,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缺少現代化舞臺與音響設備支持,難以帶給觀眾高品質的視聽享受,使其難以參與到國際演出和交流活動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秦腔的發展和傳承。
(三)傳承人才斷層
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秦腔藝術傳承人斷層問題日趨嚴峻,已經嚴重威脅到秦腔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從實際情況看,當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多數年輕人缺乏精力和時間關注秦腔藝術,對秦腔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這導致投身于秦腔藝術事業的人才越來越少,年輕一代傳承人數量不足,經驗有所欠缺,很難承擔起傳承秦腔藝術的重任,加劇了傳承人斷層的問題。另外,很多老一輩秦腔藝術家年歲漸長,難以承擔起繁重的演出、創作與傳承任務。[6]秦腔藝術傳承人才培養多依賴師徒制或是劇團內部培養,但由于師資力量以及教育資源不足,難以大規模培養秦腔傳承人。加之秦腔藝術市場規模較小,秦腔藝術傳承人的盈利能力不強,很多秦腔藝術傳承人迫于生活的壓力,紛紛選擇轉行,進而導致秦腔藝術人才大量流失,影響著秦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四)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秦腔藝術相較于其他流行文化或藝術形式而言,在大眾媒體上的曝光度較低,盡管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漸多元化,但如秦腔藝術之類的傳統戲曲藝術卻很少出現在人們面前,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平臺,呈現的內容相對較少,這導致秦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強,很難吸引到更多群眾的關注與支持。同時,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秦腔在推廣方面的投入較少,推廣手段較為單一、滯后,除了常規的線下演出活動,在品牌塑造和創意宣傳等方面卻很少有突破,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外,由于宣傳推廣力度不足,導致一些人對秦腔的文化內涵缺乏深入了解的機會,未能真正展現其藝術魅力。[7]
五、秦腔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融合現代技術和多元藝術形式
要想推動秦腔藝術傳承和發展,應注重與現代科技手段融合,借助先進技術來增強秦腔藝術的活力,使其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如將錄制保存的秦腔經典劇目上傳到網絡平臺,能夠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平臺觀看到這一傳統藝術,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借助AR或VR技術,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看體驗,獲得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8]同時,秦腔藝術應積極同包括流行音樂、舞蹈和電影等在內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在交流合作中為秦腔藝術提供創作靈感,進一步豐富秦腔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藝術和影視合作方面早就有過成功先例,如《霸王別姬》通過電影的形式呈現京劇的藝術魅力,并融入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使這部電影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深受各個年齡段群體的喜愛。故此,可以借助這一形式,嘗試促進秦腔藝術和電影藝術的深度合作,在秦腔唱詞中加入一些歷史故事,通過電影作品的方式多角度展現秦腔的藝術魅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資金開展是秦腔藝術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新時期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一方面,爭取資金支持,可以通過政策扶持或是稅收減免等方式,助力秦腔劇團演出、劇目創新以及人才培養等工作的開展,并注重資金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還可以借助社會力量,通過鼓勵社會捐贈或企業贊助等方式為秦腔藝術的發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應順應文旅融合趨勢,促進秦腔藝術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相結合,借此來保護和傳承秦腔藝術。
(三)培養秦腔藝術傳承人才
針對目前秦腔藝術傳承人才斷層的問題,應該建立系統的傳承人才培養機制。其一,相關部門應及時作出調整,可以通過在藝術院校設立秦腔專業,為學生提供系統、全面的秦腔藝術教育;還可以將秦腔作為一門選修課程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中,讓學生能夠從小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加深學生對秦腔的認知與理解。其二,落實師徒傳承制度,鼓勵老一輩的藝術家言傳身教,將秦腔藝術精髓傳授給年輕一輩。其三,對于積極投身于秦腔藝術事業的年輕人,可以提供津貼補助和獎金等資金支持,緩解他們的生活壓力,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秦腔學習和實踐中,并設立平臺鼓勵秦腔愛好者交流創作,以此來增強秦腔藝術的活力。其四,在地方相關部門主導下,鼓勵文化機構定期組織秦腔藝術比賽、演出等活動,為秦腔藝術傳承人提供更廣闊的平臺來展示自身的技藝和才華,獲得更多群眾的關注與喜愛。其五,可以結合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來擴大受眾范圍,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覺加入秦腔藝術的傳承隊伍中。需要注意的是,培養秦腔藝術傳承人的過程中應兼顧傳承與創新,鼓勵傳承人在繼承傳統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創新,融入時代元素,以此迎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從而使秦腔藝術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與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解決秦腔藝術傳承人才不足的問題。[9]
(四)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技術逐漸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背景下,秦腔的傳承與保護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等方式擴大宣傳推廣范圍,讓更多的人認識秦腔、了解秦腔,深刻感受其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設立秦腔藝術的相關網站和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布秦腔非遺問題咨詢、劇目介紹和演出信息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大宣傳范圍,擴大秦腔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邀請秦腔演員深入社區進行表演,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吸引更多群眾關注與認可,通過線下渠道促進秦腔藝術的傳播。[10]
六、結語
綜上所述,秦腔藝術作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受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仍然未脫離傳承困境。因此,新時期推動秦腔藝術的發展與傳承,要在保留其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陳出新,注重融合現代技術、多元藝術形式以及培養傳承人才,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宣傳推廣力度,希望借此來提高秦腔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得更多群眾的關注與喜愛,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玥.秦腔元素在竹笛樂曲中的應用——以《秦川情》為例[J].黃河之聲,2023(20):4-9.
[2]曹婷婷.秦腔文化與甘肅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藝術品鑒,2023(30):20-25.
[3]梁軍.秦腔須生的唱腔和舞臺表演藝術探討[J].中關村,2023(10):118-119.
[4]徐小丹.新媒體視域下秦腔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23(26):45-47.
[5]齊曉鵬.秦腔戲曲藝術的保護與發展措施分析[J].戲劇之家,2023(21):36-38.
[6]閆曉婷.秦腔藝術對現代陜西箏曲創作的影響芻議[J].黃河之聲,2023(10):8-11.
[7]惠盈櫟.對中國民族音樂教學的思考——以地方戲曲秦腔為例[J].戲劇之家,2023(11):40-42.
[8]王莎,范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以秦腔紅色戲曲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3(04):136-139.
[9]劉劍峰.周公廟的斗臺戲——秦腔鼎盛發展之窺斑[J].中華藝術論叢,2022(02):191-199.
[10]劉東,許展志,孫思玥,等.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更好弘揚優秀傳統秦腔文化的路徑探析[J].青春歲月,2022(24):22-24.
(作者簡介:陳愛軍,男,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