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民歌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也在不斷傳承創新。陜北信天游作為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民歌形式,具有曲調奔放、悠長、高亢的音樂特點,其音調個性特色鮮明,聲腔變化多樣,能夠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演唱者的心境和情感。在傳承和弘揚陜北信天游的過程中,把握陜北信天游潤腔的聲樂特征和韻味至關重要,有助于帶給廣大聽眾較高的審美感受。基于此,本文通過對陜北信天游潤腔的聲樂特征進行研究,希望有助于豐富相關研究理論儲備,也能為后續研究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陜北信天游概述
(一)概念
陜北信天游作為一種集歌唱、表演和抒情于一體的民歌藝術形式,具有奔放、自由的特點,其多以歌唱者情感表達為核心,基于獨特的潤腔技巧和豐富的旋律進行演唱,生動地展現出陜北人民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熱愛。
(二)藝術特色
在內容方面,陜北信天游客觀地反映出當地歷史傳說、風土人情以及生活瑣事等主題內容,憑借質樸的語言來呈現,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1]在音樂形式方面,陜北信天游多選擇自由節拍與變奏手法,歌曲旋律跌宕而悠揚,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其調式以商調式、羽調式、徵調式為主,少有角調式和宮調式,其中的徵調式包括四聲、五聲和六聲三種音階。如《腳夫調》就是四聲徵調式,《蘭花花》《趕牲靈》則分別是五聲羽調式和五聲徵調式。另外,陜北信天游中的音程大多是七度和八度的跳進音程,因此旋律起伏較大,展現出信天游獨特的、豪放自由的風格。[2]
(三)發展歷程
20世紀30年代以前,陜北信天游從陜北群眾生產生活中產生,多在勞動中隨口傳唱,意在思念愛人或親人,或是為生活奔波隨性歌唱。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少有合唱或對唱,表現出陜北群眾敢于表達內心情感世界的特性。因此,陜北信天游的歌詞內容較為直接,如《腳夫調》作為一首極具代表性的陜北信天游作品,其歌詞“離家的(那個)到如今三年整,不知道我的(那個)妻兒(呦)還在家中”“我在的(那個)門外你在(那)家,不知道(那個)我的娃兒呦干些(呦)什么”等,主要描繪了腳夫為了生活而奔波卻仍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現出當地群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時期陜北信天游的發展正處于初始階段,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影響力都比較低。
20世紀30~40年代,大量文藝工作者深入實際生活,創作出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其中《黃河船夫曲》正是這一時期李思命所創作的歌曲,主要講述了黃河上船夫辛勤勞動的場景,歌詞字里行間表達出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期的《趕牲靈》《南泥灣》等作品同樣是在傳統信天游曲調基礎上改編形成,同樣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支持。這一階段的陜北信天游發展迅猛,是其第一個發展高峰階段。
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末期,陜北信天游致力于對傳統優秀曲目的挖掘和改編,在傳統音調基礎上融入新元素,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還有很多民間歌手同學院派歌手共同傳唱經典曲目,提高了陜北信天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走西口》《藍花花》等作品,為這一時期陜北信天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3]
目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陜北信天游的受眾群體大大萎縮,傳承人大量流失。陜北信天游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了相關學者的關注。為了更好地展現陜北信天游的藝術魅力,有音樂創作者嘗試將陜北信天游融入其他音樂形式中。例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歌曲將陜北信天游的旋律同現代編曲巧妙結合,實現民族樂器和現代電子音樂的有機整合,在具有傳統韻味的同時,又具有現代感。與此同時,在當前大力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各地紛紛加強了對陜北信天游保護與傳承的力度,部分地區中小學組織開展民歌進校園活動,致力于培養更多優秀的新一代傳承人。[4]
三、陜北信天游潤腔的聲學特征
潤腔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潤腔的功能看,具有裝飾美化、調整字音聲韻、反映歌唱者性格特點和地方民俗特色等功能。陜北信天游中運用的潤腔技巧多樣,包括倚音、滑音、波音、顫音等,這些潤腔技巧主要是為了彰顯陜北信天游的風格,賦予作品豐富的色彩。
(一)音調
陜北信天游具有豐富的音高變化以及寬廣的音域,這種特點使信天游的旋律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激昂高亢。信天游的音域較廣,演唱者頻繁在低音區和高音區之間切換,音域跨度較大,演唱中低音區和高音區相互交替呈現。正是這種寬廣的音域使信天游旋律更加豐富多變,演唱者也能夠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音高變化方面,陜北信天游旋律線條跌宕起伏,音高變化頻繁,使其極具動感,演唱者也可以較好地展現自己的演唱技巧,傳遞情感。[5]
陜北信天游的音階主要是以商、徵、羽調式為主,獨特的音階構成使信天游的旋律明快、簡潔,有著極強的民族特色。例如,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正是用五聲音階創作的,歌曲旋律線條自然、流暢,音階跳進和級進相結合,使作品整體的鄉土氣息濃郁,為聽眾呈現出一幅生動的陜北山川畫卷。而在旋律走向方面,陜北信天游的旋律多是波浪式起伏變化,有高亢激昂的上行旋律,也有深沉悠揚的下行旋律,讓歌曲更具張力。例如,作品《蘭花花》中,上行和下行旋律交替進行,旋律起伏變化較大,使音樂更具張力,能夠讓聽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蘭花花這一人物形象的情感變化。[6]又如,王向榮演唱的《腳夫調》屬于四聲徵調式,旋律悠長高亢、跌宕起伏,表達了腳夫內心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二)音色
陜北信天游的演唱主要是以真聲為主,發聲方式更加真實、自然,傳遞出了陜北群眾的真摯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陜北信天游也在不斷汲取新的元素,當前很多的歌曲演唱中,為了傳遞情感或是塑造風格,演唱者也會適當地運用假聲修飾與點綴,讓聲音更加豐富多變。此種真假聲結合方式,不僅保留了陜北信天游的傳統韻味,也使其藝術表現力和張力大大提升。同時,在信天游的演唱中,演唱者還會充分利用胸腔、鼻腔和口腔等多個共鳴腔體,依據腔體形狀和大小調整音色。高音部分會適當收縮喉部,將聲音全部集中在頭腔共鳴上,能夠產生更加高亢、明亮的音色。而在演唱低音部分時,則適當地放松喉部,借助胸腔共鳴來發出厚重、飽滿的音色。基于共鳴腔體的巧妙運用,使音色更具穿透力和層次感。[7]比如,作品《趕牲靈》演唱時聲音高亢嘹亮,節奏舒展徐緩,歌聲中流露出豪放、自由的山野氣息,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了腳夫生活的艱辛。歌曲中運用了滑音、倚音、顫音、小假音、強弱變化、氣口、自由演唱等混合潤腔方式,充分展現了陜北信天游的演唱技巧性和藝術感染力。[8]
(三)音量
陜北信天游演唱中音量的變化,能夠起到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具體而言,是要根據不同曲目中意境營造和情感表達的需要,動態調整音量大小,在歌曲高潮部分多會增加音量,用于表現熱烈、激昂的情緒;柔情部分則減小音量,傳遞更加細膩的情感,借此來增強歌曲動態感,讓聽眾更深入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起伏。同時,演唱者在演唱時,多會運用快慢、強弱等對比手法,用于展現歌曲中的意境,呈現一種跌宕起伏、變化豐富的藝術美感。所以,通過音量變化能夠更好地詮釋歌曲中的情感,增強歌曲整體的表現力。
四、借助潤腔提升陜北信天游演唱效果的對策
(一)修飾語言字調
陜北信天游潤腔效果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一點即語言字調。在民歌演唱中,運用方言演唱尤為重要,如果字調與旋律不符,對于一些經驗豐富的歌唱家而言,多會選擇潤腔方式來避免“倒字”(即誤讀),進而讓作品被更多人聽懂,增強作品感染力。如果離開了語音聲調,語義會變得模糊,影響作品的傳情效果。有別于普通話音調,陜北方言仍然保留著古聲中的入聲,平、上、去、入四個調值清晰分明,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趕牲靈》中多運用倚音來修飾,如果不加倚音,按照骨干音調演唱,第一小節的“頭”字會發出同“偷”一樣的音,第三小節“子”字會發出同“滋”一樣的音。所以,在演唱陜北信天游時上述類型的字需要使用潤腔的倚音修飾,避免同陜北方言調值不符,實現“正字”(即通過唱腔修飾來準確演唱唱詞的字調)的效果。[9]
(二)強化情感表達
陜北信天游中有很多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有著豐富且深刻的情感元素。演唱者在演唱時,要結合歌曲的情感表達需求,運用不同潤腔技巧來演唱,在表達歌曲中比較悲傷、凄涼的情感時,通常需要放緩音調、音色,聲音中可以加入適當的顫抖和音色變化用于營造悲傷的氛圍,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例如,《趕牲靈》第5小節就采用后倚音修飾,能夠讓“呦”字更加生動、俏皮,引發聽眾聯想騾子在前面走得神采奕奕的場景。第16小節前倚音的修飾則讓“聲”字更加意味深長,也更加動聽,借此來慰藉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愁緒,營造出一種寂寞的意境。節奏延長后,也讓第8小節的“燈”字顯得更具深意,能夠引人遐想,帶給聽眾更好的視聽體驗。[10]
(三)運用現代聲樂基礎理論
在對陜北信天游傳統潤腔技巧研究的基礎上,也要注重與時俱進,實現潤腔手法的創新,在展現信天游傳統藝術魅力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傳統的陜北信天游潤腔關注音色自然流露和情緒傳遞。現代聲樂基礎理論可以提供更加系統、科學的音色控制方法,學習如何控制自身的器官,包括口腔、喉嚨、鼻腔等,產生多變的音色,并學會控制自己的呼吸頻率和氣息,讓聲音更加穩定。其次,現代聲樂基礎理論還可以通過與生理學、聲學等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為音色控制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通過聲學分析,精準掌握演唱者的音色特點,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建議,這不僅可以為陜北信天游帶來新的音樂活力,還可以獲得更多青年人的喜愛與支持。
(四)加強聲樂訓練
陜北信天游演唱中,潤腔技巧的運用離不開演唱者扎實的聲樂功底,因此可以加強聲樂訓練,逐漸掌握潤腔技巧,這對提升陜北信天游的演唱效果具有積極作用。發聲方法是演唱的基石,陜北信天游同樣如此,要借助科學合理的發聲方法來掌握正確的共鳴、呼吸和音色控制等技巧,并經過反復練習與打磨,讓聲音更加飽滿、圓潤,為潤腔技巧的運用提供支持。同時,陜北信天游地域特色鮮明,演唱時要注重對風格特點的把握,運用恰當的潤腔與演唱技巧,生動展現歌曲特有的風格特點,并形成個人藝術風格,讓演唱更具個人特色。
五、結語
綜上所述,陜北信天游是我國一種地域特色鮮明的傳統藝術形式,也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而新時期陜北信天游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一定的挑戰,為此,加強對其聲樂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去關注和傳承傳統民間藝術,讓陜北信天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獲得持續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嬌.有關陜北民歌的藝術特色分析——以信天游為例[J].作家天地,2022(28):165-167.
[2][4]李雄飛.河州“花兒”與陜北“信天游”山歌觀念的比較[J].榆林學院學報,2022,32(03):16-20+25.
[3]趙世民.源于原生態,信守信天游——訪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陳勇[J].歌唱藝術,2022(07):22-29.
[5]謝亞南.陜北民歌《信天游》的文化地位及其藝術特色研究[J].今古文創,2022(05):80-82.
[6]衛燕.以《三十里鋪》為例看信天游的音樂風格[J].黃河之聲,2021(21):55-57.
[7]施詠.陜北民歌元素在“西北風”歌曲創作中的運用[J].中國音樂,2021(04):117-128.
[8]林淑玉.力與苦的生命本真——由“信天游”看《平凡的世界》[J].百家評論,2020(05):127-130.
[9]劉菁.從《三十里鋪》微觀陜北信天游的藝術特色及演唱風格[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10]王碩.陜北革命老區信天游非遺民歌傳承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 (08):46-47.
(作者簡介:陳歡,女,本科,西北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國民歌)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