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雯,張繼康,陳旭青,馬華安
(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耳部神經性疼痛是由于分布到耳部的感覺神經病變引起的耳痛[1],為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耳部神經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的疼痛常纏綿難愈,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且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傷害[2]。現代醫家大多認為本病主要為病毒性神經炎、風濕性神經炎等累及膝狀神經節、舌咽神經節等而引起,多為三叉神經痛、耳顳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喉上神經痛、耳大神經痛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等[3]。目前西醫對本病的治療多為對癥治療,主要以抗病毒、鎮痛和營養神經為主[4],以卡馬西平等藥物治療及外科治療為主,但療效有限,不良反應較為明顯,且易復發[5]。中醫學常從“耳痛”“痹證”等角度認識耳部神經性疼痛,其發病與風、火、瘀等病理因素相關。近些年,中醫藥、中西藥物及手法聯合運用在治療神經痛方面的療效和研究不斷深入[6-11],收效滿意,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可。
馬華安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擅長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良惡性腫瘤的手術及微創治療,臨證三十余載,在耳科疾病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馬華安教授認為,風邪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祛風解表法”是治療耳部神經性疼痛的重要臨證思路。筆者有幸伺診于旁,常見良效,現將馬華安教授運用“祛風解表法”治療耳部神經性疼痛經驗整理和歸納如下,以與同道共饗。
耳部神經性疼痛,根據其臨床癥狀可歸屬于中醫“耳痛”“痹證”等范疇。凡疼痛類疾病,中醫多認為其病機在于氣血運行障礙[12],與“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相關。《素問·舉痛論篇》云:“痛而閉不通矣。”耳為人體頭面五官清空之竅,位居人體上部。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具有輕揚、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常傷及人體的上部,使腠理開泄,出現疼痛、惡風等癥。風邪來襲,上部首先被侵犯,致使面部經脈不通,氣血阻痹而痛[13]。《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載:“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醫方集解》謂:“高巔之上,唯風能至。”風邪是指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特性的外邪。耳部神經性疼痛常表現為陣發性針刺或者刀割樣疼痛。其發生來之迅速,退之亦速,變幻無常,正與風邪“善行而數變”之特點相符。基于上述特點,馬華安教授認為,耳部神經性疼痛的發生發展大多與感受風邪有關。治療不當或者透發不徹底,風邪留滯于經絡,致使面部經脈不通,氣血阻痹,發為耳痛。氣候變化或情志刺激,則易引動滯留之風邪,擾亂經絡氣血運行,而致病癥加劇。風邪又可挾雜諸邪,共犯于清竅,導致病邪呈現出多元化性質,所患病癥各具特色。正如《素問·風論篇》所言:“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也。”風邪致病,法當祛之散之。“祛”有除去、解散之意。“祛風法”即解除外感風邪的治療方法,凡外感諸疾都適用,對于頭、面諸疾常用祛風法,效果滿意[14]。故馬華安教授臨證之時,常以“祛風解表”之法統馭耳部神經疼痛之證治。
2.1 風邪外犯者 耳位于頭面部,為清竅之一。臟腑之精氣皆上通于耳,而耳又為宗脈所聚,因此精、氣、血、津液的活動,都與耳密切關聯[15]。如《景岳全書·血證》指出,“凡七竅之靈……無非血之用也”。津液有濡潤腠理等作用。津液充足則皮膚滑潤,耳聽聰慧。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外犯,致使氣血運行出現障礙。耳失氣之濡養和溫煦,不能抵御風邪侵襲,繼而入侵血脈,阻滯血液的運行。《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指出:“脈者人之正氣之道路也,雜錯乎邪風……則脈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滯。”風性清揚開泄,易襲陽位,首犯肺衛。肺系受累,不能接納輸布脾胃之精微,又不能助腎主水,納其蒸騰之清。肺、脾、腎輸布和排泄功能障礙則精氣不行、水液停聚[16]、脈絡不通。氣血不暢,經絡不通。諸因相合,不通則痛,故出現耳痛之癥。
黃氏喉科黃冕群教授認為“風邪襲表”是本病發病的核心病機,自擬三叉神經痛經驗方統治耳部神經性疼痛[17]。馬華安教授在沿襲黃冕群教授運用“風邪襲表”治療耳部神經性疼痛特色經驗的基礎上,重用祛風藥,以“祛風解表法”為主,自擬“祛風通竅止痛湯”。方中重用荊芥疏風散邪,絲瓜絡祛風通絡,枳實、枳殼疏肝理氣通竅。諸藥合用,耳痛自消。
該方主要適用于因感受風邪,耳部出現陣發性針刺或者刀割樣疼痛的患者。檢查可見耳廓皮膚色澤如常,表面光滑無結節及出血點,耳部觸痛明顯,外耳道凈,頭頸部淋巴結無腫大及壓痛,鼓膜標志清。
2.2 風邪挾熱者 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易侵襲耳部,致耳痛之癥。《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諸痛瘡瘍,皆屬于火。”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開腠理,諸邪多隨風入內,而熱邪亦然。張介賓于《類經》曰:“凡邪傷衛氣,如上文寒暑濕氣風者,莫不緣風氣以入,故風為百病之始。”[18]風邪外襲,火熱之邪依附于風循經上逆,風火同氣,風能化火,火能生風[19],風熱相引,致使耳痛病情深入難解。
風邪挾熱患者伴有耳痛如刺灼,耳部灼熱不適,口干欲飲,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癥狀。馬華安教授根據“風邪挾熱”這一病機,遵“輕清疏散”之法,使邪從表解,藥用輕清行氣之品,加川芎、蟬蛻等。川芎味辛性溫,質輕香竄,升發清揚行氣活血止痛。《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加桑葉、菊花辛涼解表。桑葉味苦、甘,性寒,《神農本草經》言:“桑葉除寒熱,出汗。”遵“熱者寒之”之意。黃芩清其熱,《神農本草經》載黃芩味苦、平,主治諸熱。急躁易怒心煩者加牡丹皮、焦梔子等。《神農本草經》載:“心火具炎上之性,火郁則寒,火發則熱;丹參稟水氣而制火,所以主之。”諸藥合用則透中有清,可疏風清熱,通絡止痛,氣血運行恢復其常,故其病可解。
2.3 風寒并現者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主收引凝滯,寒邪侵襲機體,寒凝痹阻,經絡不通,不通則痛[20],故其侵犯耳部時可致耳痛之癥。如《素問·痹論篇》所言:“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21]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又具穿透之力,故寒邪常依附于風邪侵襲機體。風又借寒凝之積,致使邪氣附位,兩者相合,成傷人致病之要,致使耳痛加劇難愈。
馬華安教授臨床所見,耳部神經性疼痛初起多為此型,疼痛較輕且病程較短,遇風寒后突然發作,疼痛呈抽掣樣有冰凍感。風寒襲表,故患者常伴面色蒼白,惡風,遇冷則加重,得熱則緩,鼻塞,肢節酸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等癥[22]。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方選麻黃湯加減,方中麻黃、桂枝祛風解表,溫中散寒,宣散疏透表衛之風寒實邪。川芎活血止痛,為血中氣藥[23],上行頭目,下走血海,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黃芪性甘溫,補益氣血,強衛固表,鼓舞衛氣以暢血行,氣血相生相行,氣行血行,氣和血和。白芷、細辛疏風散邪止痛。《名醫別錄》載白芷能治療“風痛頭眩”。如此則風寒盡散,邪去絡通,病自向愈。
2.4 風濕留戀者 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黏滯,阻滯氣機,易損陽氣[24]。濕邪侵襲造成機體氣機壅滯,氣為血帥,氣機郁滯則血脈壅塞不暢,不通則痛,故當濕邪侵犯耳部時患者即出現耳痛之癥。風為百病之長。濕邪往往依附于風而侵襲人體,借風邪的疏泄之力,同時風邪又借濕邪黏著、膠固之性,造成經脈壅塞,氣血運行不暢[25],進一步加重耳痛癥狀。
風濕留戀者可見耳部悶痛,惡風重,發熱輕,頭身困重,四肢酸楚,苔白膩,脈濡等。因風濕之邪停聚經絡,阻滯氣血故而耳部悶痛,頭昏頭重,治宜祛風勝濕止痛。方中防風祛風勝濕,其味辛、性溫,辛主發散,溫能散寒,入肺經功專祛風解表、散寒除濕;防己發汗祛風除濕,為治風濕、風水的要藥。防風和防己合用,共奏祛風除濕之功。加麻杏苡甘湯之麻黃以宣透肌腠,導風濕之邪外達,使風濕在表之證得解;白術益氣健脾制水;厚樸燥濕寬中。全方配伍全面,加減合理,故而有效。
患者,女,61歲,2022年3月18日初診。主訴:右耳疼痛3 d,加重1 d。3 d前患者著涼后出現右耳針刺樣疼痛,呈陣發性,有燒灼感,當時未予特殊重視,未服藥治療。1 d前患者自覺疼痛次數較前增多,每1 h即出現1次劇烈針刺樣疼痛,每次持續1~2 min,疼痛難忍,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遂來診。刻下癥見:右耳陣發性針刺樣疼痛伴有燒灼感,耳鳴時作,乏力,情緒欠佳,無惡寒發熱,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胃納一般,夜寐欠佳,二便調。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既往病史:左耳耳部神經性疼痛。專科檢查:雙側外耳道通暢,無充血腫脹,無耳廓牽拉痛,無耳屏壓痛,鼓膜完整,標志清。鼻部及咽喉部未見異常。西醫診斷:耳神經痛(右耳)。中醫診斷:耳痛;辨證:風邪挾熱證。治法:祛風清熱,通絡止痛。方選祛風通竅止痛湯加減,處方:荊芥6 g,絲瓜絡10 g,蔓荊子10 g,桑葉10 g,菊花10 g,麩炒枳實10 g,麩炒枳殼10 g,郁金10 g,炒桃仁10 g,石菖蒲10 g,黃芪10 g,川芎10 g,醋香附10 g。7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
2診:2022年3月26日,患者訴耳痛好轉,耳部仍灼熱不適,乏力,予原方加桑葉15 g,菊花15 g,黃芪15 g。7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2年4月3日,患者訴耳痛好轉明顯,灼熱減退,乏力好轉,諸癥顯減,效不更方,繼續服用2診方。7劑,煎服法同前。
1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訴右耳疼痛自服藥后未再復發。囑其調暢情志、避免外感。
按語:本案患者以右耳陣發性針刺樣疼痛,伴耳鳴時作為主。風邪“善行而數變”,其侵襲經絡,脈絡不通,而疼痛頓生呈陣發性。寒熱失調,機體抗邪能力下降,侵襲清竅,故引發耳鳴[26]。故“風邪襲表”是核心病機,治以祛風解表,方用“祛風通竅止痛湯”加減。初診時,馬華安教授以荊芥為君藥,取其祛風解表、散瘀和血、清利頭目之效。《本草匯言》云:“荊芥,輕揚之劑,散風清血之藥也……凡一切風毒之證,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際,以荊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川芎為臣藥,具有行氣活血不留瘀滯之效,助荊芥祛風行氣。佐以絲瓜絡祛風通絡;郁金活血止痛,行氣。因患者平素情緒不暢,引動內火循經逆上,而見耳痛伴燒灼之感。故方中加蔓荊子以疏風清熱,清利頭目;加桑葉、菊花以清熱解毒,清利頭目通竅。情緒不暢則肝氣郁滯,不通則痛,故又加枳實、枳殼疏肝理氣;炒桃仁、石菖蒲、醋香附調暢氣機,行氣止痛,氣暢則痛止。又因患者平素乏力,氣虛,加入黃芪以補氣生血,氣旺則血行。2診時患者耳痛好轉,但耳部仍灼熱不適,乏力,故加桑葉、菊花、黃芪。3診時患者訴諸癥顯減,說明方藥切中其病機,故效不更方,繼續服用2診方。本案據患者風邪外犯,挾火上擾之病機,以祛風解表方為主,圍繞個體矛盾加減,清晰、流暢布局方藥,正為馬華安教授祛風解表治法理念之展現。
馬華安教授認為,耳部神經性疼痛多由風毒之邪或挾熱、挾寒、挾濕侵襲經脈,耳部經脈受邪,血脈痹阻,氣血失調,不通則痛。風邪是其發病的主要條件,毒瘀互結是重要的病理產物。其運用“祛風解表法”論治耳部神經性疼痛,并隨證靈活運用,驗之臨床多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