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藝術背景下,實驗動畫短片仍然是許多動畫創作者的一種選擇。本文分析不同年代拼貼形式的實驗動畫,并基于此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拼貼藝術在實驗動畫中的表現形式,希望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一、新媒體藝術概述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當人們不滿足于當下的媒體形態就會不斷地進行新型媒介的探索,由此新媒體應運而生。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數字科技蓬勃發展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全新的藝術形式。就新媒體藝術的特點而言,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盵1]本文中所分析的新媒體藝術指使用新式媒體技術制作、修改或傳播的當代藝術。這包括數字藝術、互動藝術、互聯網藝術和虛擬藝術,以及使用機器人、視頻游戲、生物技術、3D打印和計算機動畫制作的藝術作品。[2]
二、拼貼藝術概述
拼貼(Collage)最初指一種作畫技法,即將剪下來的紙張、布片或其他材料粘貼在畫布或其他底面上形成畫面。[3]早在1908年,畢加索把一張小紙片貼在素描的中心,形成第一幅有意識的“貼紙”或稱“拼貼”,是拼貼的前身。[4]1912年畢加索創作了第一幅帶有拼貼藝術的油畫作品《有藤椅的靜物》,該作品是將印有藤編圖像的布粘在橢圓形的油畫布上,在油畫布其他空白地方作畫,同時又把一條麻繩纏繞在橢圓形油畫布的邊緣作為邊框,該作品被稱為現代西方藝術史上第一件拼貼作品。隨后又有達達派攝影師漢娜·霍克在1919年創作的拼貼畫《用達達餐刀切除德國最后的魏瑪啤酒肚文化紀元》,把德國當時的歷史片段定格在拼貼畫中。拼貼技法也被大量地運用于當時的平面設計、印刷和攝影中,多用于表現藝術家的精神世界以及超現實主義。到了20世紀50年代,波普藝術在創作中也借鑒了拼貼的形式,使用現成的圖像進行拼貼、放大、改色和重復排列,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20世紀60年代,攝影藝術不斷地發展,拼貼方式的應用范圍從繪畫、平面圖像拓展到影像。著名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謝爾蓋·愛森斯坦等人受構成主義的影響,通過對電影鏡頭的剪輯和自由組合,測試出鏡頭拼貼能給人們帶來獨特的心理感受,由此提出蒙太奇的理論。愛森斯坦認為,蒙太奇不論在鏡頭內或各個鏡頭之間,都必須和沖突結合起來,以推動劇情的發展。由此,拼貼藝術由基于靜態畫面的“圖像拼貼”轉化成了動態媒介的“時間剪輯”,進一步豐富了拼貼的內涵和藝術表現力。[5]2003年,維吉爾·維德里希導演在400部以上的好萊塢故事短片中挑選出65000幅劇照用折紙的方式拼貼,組成立體的照片,在此基礎上運用攝像機進行拍攝,制作出短片《剪紙拼貼大電影》,是重構拼貼和定格動畫電影的經典短片。
此后,帶有拼貼藝術形式的電影和動畫不斷出現,受抽象派、波普藝術、后現代主義風格的熏陶,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創作者能夠更加便捷地通過拼貼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藝術形式帶有創作者濃烈的主觀色彩,最終目的是反映出創作者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思考,引發觀眾的共鳴。
三、實驗動畫概述
實驗動畫又叫藝術動畫,是與常規動畫相對的范疇,主要通過對動畫藝術技巧、形式、媒介、表現方式等的極限嘗試去體現創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和觀念意識,從而在形式及內涵上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意識及先鋒意識。[6]19世紀時,被稱為法國“動畫的鼻祖”的埃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光學影戲機是把手工繪畫的“膠片”上下兩側打孔,通過齒輪狀的軸承進行傳送,節省了投射一張張圖片的時間。光學影戲機的發明標志著動畫電影的誕生。1892年由埃米爾·雷諾放映的動畫《可憐的比埃洛》,被稱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動畫電影之一。同時期還有很多藝術家在對動畫進行探索和制作,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等人開始制作攝影機,利用真正的膠片來制作影片。
1908年,法國動畫家埃米爾·科爾用拍攝的單張畫面進行快速播放制作的《幻影集》,被稱為電影史上第一部抽象動畫。他是第一個利用遮幕電影結合真人動作的先驅者, 因而被奉為當代動畫之父。[7]1914年,美國動畫師溫瑟·麥凱制作了動畫短片《恐龍葛蒂》,該動畫中有真人與動畫角色在舞臺上產生互動表演的行為,是對實驗動畫中人與動畫產生交互性的探索。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到當時各種新奇藝術風格的影響,動畫導演開始進行抽象動態拍攝并通過蒙太奇手法合成“原創美術的電影”。為了增強傳統電影的藝術性,將其提升到更高的精神與情感層面上,導演試圖超越電影原有的客觀記錄特性,運用大量全新而極致的手法加以表現,實驗動畫由此而生。[8]
此后,實驗動畫在各個國家開始發展和流行起來。與傳統動畫相比,實驗動畫沒有固定的約束以及組成方式,可以以任何表現形式、材料、敘事方法和視覺效果來表現動畫的主題。實驗并不僅僅指嘗試和創新,更多的是表現創作者一種獨立思考、表現自我、拒絕流俗的精神。[9]如今,實驗動畫在全球范圍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電影節、動漫節和藝術展覽都設有專門的實驗動畫單元,來鼓勵實驗動畫的創作。
四、拼貼藝術形式在實驗動畫中的運用
動畫學界普遍認同李四達教授在《媒介的視覺隱喻——新媒體拼貼動畫探析》中的觀點,即世界上最早真正意義上的拼貼動畫是波蘭實驗動畫大師尚·連尼卡(Jan Lenica)和博羅夫奇克(Borowczyk)在1957年聯合創作的《從前》。[10]實驗動畫運用了拼貼的方式,把從彩紙上剪出來的幾何圖形,舊雜志、海報上挖下來的人物輪廓,以及實景拍攝的影像三者任意拼貼組合,表現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被困在現實世界里,隱喻當時社會人們心靈的壓抑?;恼Q與奇特是拼貼藝術在動畫中最初的代名詞。[11]20世紀60年代,受波普藝術的影響,導演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創作了一部滑稽幽默的戲劇《故事時間》,采取拼貼動畫的方法,把手和腳當作人物在餐桌吃飯、在舞廳跳舞等場面,是帶有強烈波普風格的短片。
1973年美國藝術家弗蘭克(Frank Mouris)創作了剪紙拼貼動畫《弗蘭克電影》,榮獲1974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該短片使用了拼貼的方式將兩個不同的配音融合到一起,展現了從雜志中選取并且按不同主題分類的照片拼貼的效果。在影片中通過手表形式的變化,家具的改變,冰箱、烤箱及汽車的更新換代,電視機及飛機的出現等鏡頭快速閃過,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時代的進步。大量的圖片拼貼加上快速的閃現構成了影片的整體,各個主題之間相互融合、相互連結,產生了震撼的視覺效果。
科技不斷發展,動畫電影藝術日新月異。隨著拼貼方式逐漸變得越來越隨性,由導演薩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Zbigniew Rybczynski)創作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動畫短片《探戈》誕生,此動畫短片贏得1983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作品描述的是在一個房間里,一個特定鏡頭下,大約20位演員分別重復著自己的事情,短片巧妙地安排了每位演員的人物路線和動作,即使20多位演員同時在房間內也能做到互不打擾。短片以拼貼形式展示每一位演員在房間里做事的片段,并巧妙地設置首尾呼應,讓同一鏡頭下幾十個短片疊加在一起,通過重復播放讓每個人物的動作變得符號化,營造出慌亂、緊張氛圍的同時又顯得亂中有序,表達了創作者對人生的思考。拼貼的形式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下變得多種多樣,突破了時空界限,把過去和未來拼接在一起,從而產生藝術感。
五、新媒體藝術下拼貼藝術在實驗動畫中的實踐運用
(一)多樣化表現形式
在新媒體藝術背景下,拼貼藝術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動畫材質和元素的拼貼,而是在內容、技術、文化等眾多層面實現“拼貼”,擴大了“拼貼”動畫的外延,“拼貼”的概念也漸漸從平面過渡到立體,從視覺過渡到聽覺,從形式過渡到內容。[12]拼貼也不再拘泥于視覺層面,而是前景與背景、繪畫與實景、二維與三維、多方面多層次的“拼貼”。
1.實景和繪畫結合
實景和繪畫結合能夠為實驗動畫提供新思路,在商業項目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多用于品牌宣傳片的片頭、片尾。目前繪畫與實景相結合的動畫有很多種,1952年,加拿大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創作了實驗動畫作品《鄰居》,該動畫采用真人逐格拍攝以及動畫繪制背景房子的手法,講述兩位鄰居為了一枝花而產生爭執的故事。
2.二維和三維結合
二維和三維同時出現在實驗動畫里,在新媒體藝術背景下也能得到很好地實現,但實驗動畫需要創作者運用很多創意去進行搭建才能完成一部好的實驗動畫短片。法國動畫導演 Léonard Cohen執導完成的短片《柏拉圖》,該動畫短片講述的是一個黑白小人兒穿梭在二維紙質平面和三維立體正方體中,是二維與三維視角隨時切換的一部奇妙的動畫短片,制作方式包含二維手繪、定格拍攝以及電腦制作,創作出具有哲理性并形成循環結構的閉環故事。該動畫作品想表現的是人們一直尋找“真理”的過程,榮獲2011年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畢業生作品獎。
3.多材料拼貼的結合
多材料拼貼方式的動畫又叫復合媒材動畫。2010年動畫導演馬克斯·波特和桑畑瑠共同制作的復合媒材動畫短片《一些留下了,一些帶走了》,整個動畫運用了多種復合材料的拼貼,其中包括實拍紙盒制作的汽車,涉及布藝、棉麻、砂紙等多種材料,畫面質感極其豐富,這是拼貼藝術在實驗動畫中進步的體現。
“拼貼”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也不止于外在的視覺呈現。[13]有很多學院類的動畫短片都使用多材料復合拼貼的方法來進行實驗動畫短片的制作。多材料實驗動畫《梅花的名字》是一位博主的碩士畢業設計動畫,結合了定格、拼貼及傳統手繪的動畫方式。該動畫描繪了創作者母親作為一位裁縫和一位再婚女性的人生故事。影片中使用定格拍攝的手法把照片中人物服裝進行刺繡和縫紉,通過報紙和剪紙、毛線、紐扣、拉鏈、真實人物拍攝等手法讓畫面變得豐富,用蕾絲面料和紐扣的層層疊加代替海浪涌動,各種材質的拼貼也讓整部動畫“縫合”著創作者母親坎坷的前半生。
(二)非理性拼湊
非理性拼湊即有意打破人們的一般認知,從而產生出其不意的藝術效果,可以從畫面和故事內容上同時進行非理性的拼湊,會在動畫的下一幀突然出現令人驚訝的改變。當代較有影響力的獨立動畫人之一西里亞克·哈里斯的動畫短片《牛&牛&?!罚麄€作品非常荒誕,讓一頭牛跟著音樂律動改變身體形狀,不斷地復制、粘貼一頭牛,把牛的身體進行拼貼、再拼貼,讓牛的身體肆意拉長變形。整部作品看起來完全超越現實,形成了具有個人特點的超現實主義拼貼風格。
六、結語
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從實驗動畫里走出的拼貼動畫天然攜帶跨媒介的“基因”。[14]拼貼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融入實驗動畫中,讓實驗動畫創作者站在之前各個藝術家、動畫導演前輩的肩膀上,用意想不到的畫面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獨特的動畫形式對自己的主觀感受進行個性化表達。
參考文獻:
[1]許松.當代展示藝術中技術的革新之舉——
數字媒體的出現和廣泛運用[J].大眾文藝,2015
(23):109.
[2]孫雯,米高峰.新媒體藝術及其審美“新”特征初探[J].新西部,2010(07):114+124.
[3][10]李四達.媒介的視覺隱喻——新媒體拼貼動畫探析[J].藝術設計研究,2012(S1):53-55.
[4]趙瑋.對于拼貼手法的再思考——以電影的
拼貼來探究城市的拼貼[J].重慶建筑,2005(11):6
5-68.
[5]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6]吳毅強,胡澹.中國先鋒(實驗)動畫初探[J].美術大觀,2009(02):168-169.
[7]張莉蘋.淺談國外先鋒實驗動畫及對中國動畫的一些啟示[J].電影文學,2010(03):42-43.
[8]薛燕平.非主流動畫電影:歷史·流派·大師[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9]張涵,吳昊.新媒體時代下實驗動畫的藝術語言表現與跨媒介傳播[J].西部皮革,2021,43(06):121-122.
[11]潘詩雨.拼貼藝術在動畫短片中的運用與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20.
[12]王一冉.“拼貼”創作手法在動畫藝術中的運用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9.
[13][14]蘇明璇.拼貼動畫短片中的超現實表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宋悅,女,碩士研究生,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動畫)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