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柏 黎姍姍 余汶芹



【摘要】 根據洋蔥模型素質理論,對165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事跡的文本數據進行三級編碼分析,從穩定素質、可發展素質和易發展素質三個層次剖析與建構,形成了以精神特質、人格特質、角色特質為核心的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模型。為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特殊教育教師群體的專業化成長需弘揚“特教精神”、打造積極人格底色、塑造良好職業形象,以推動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精神特質;人格特質;角色特質
【中圖分類號】 G451.2
【作者簡介】 向松柏,講師,樂山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四川樂山,614000),xiangsongbaipsy@126.com;黎姍姍,初級教師,巴中市巴州區特殊教育學校(四川巴中,636000);余汶芹,樂山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學生(四川樂山,614000)。
一、引言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1]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發展高質量教育的關鍵。“優秀教師”(excellent teacher、outstanding teacher)也被稱為“卓越教師”“杰出教師”等,是教師的最高榮譽與世界各國教育界樹立的典范,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歷程的最高階段。在世界范圍內,許多教育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優秀教師的培養和選拔,通過設立優秀教師獎項、建立國家教師榮譽制度等舉措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如美國設有“國家年度教師獎”和《優秀教師評價標準》,英國設立了《優秀教師標準》(The Master Teachers Standard),澳大利亞實行優秀教師計劃并頒布“優秀教師國家成就獎”,等等。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對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特殊教育教師隊伍提出了要求[2-4]。我國自2014年起全面啟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以培養一批各方面能力突出、素質較高的中小學教師。2018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含特殊教育學校)教師[5]。2023年7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進一步要求“通過‘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扎實的優秀教師”[6]。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是指在特殊教育一線或科學研究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是特殊教育教師群體中的先進代表[7],體現了特教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榮譽”,發揮著“楷模”的輻射作用。他們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形成了持久、一致的心理結構與行為傾向,這些穩定的心理特質是他們專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寶”。從已有關于教師特質的研究來看,既有圍繞鄉村教師文化特質、角色特質等進行的理論探討[8-9],也有借助傳記文本、訪談資料以及田野調查等對教師特質進行的探究[10-13],還有從師范生等學徒觀察視角進行的闡述[14]。這些研究內容豐富,對象多元,對特殊教育教師特質研究具有一定啟示。但已有研究仍然存在理論闡述多、實證研究少,教師特質探討多、優秀教師關注少等問題,較少從理論視角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進行探究。
美國著名學者博亞特茲(Boyatzis)基于麥克利蘭的素質理論提出洋蔥模型,將“優秀者”的素質特征體系構造為一個層層嵌套的類似于洋蔥的結構[15]。洋蔥模型作為廣泛應用于管理領域人力資源評估的重要模型,由三個同心圓組成,把人的素質由內到外依次分為穩定素質、可發展素質和易發展素質三層[16],由里層到表層,由抽象到具體,漸次體現出個體素質構成的邏輯層次關系,為建構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提供了較好的理論依據。
基于此,本研究遵循目的性抽樣原則,選取165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為樣本進行質性分析,在洋蔥模型素質理論的基礎上建構優秀特教教師的特質模型,全方位、立體化展現優秀特教教師的特質,并闡明特質模型的具體內容,希望不僅能為學界同仁開展類似研究提供思路參考,還能有助于發揮優秀特教教師的榜樣引領作用,激發特教教師群體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特殊教育工作者樹立起明確、堅定的職業信念和職業理想,并為優化特教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模式、創新其專業發展機制提供實證證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特質是個體相對持久、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表現了一個人人格特點的行為傾向[17],但常規對話訪談的方式難以讓受訪者在有限的時間里對自身特質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且小樣本訪談獲取的材料也不足以提煉與建構優秀特教教師普遍、共同的特質模型。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聯合中央媒體舉辦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與“尋找最美教師”活動中的特教教師獲得者,中國殘聯、教育部、交通銀行聯合舉辦的“特教園丁獎”獲獎者,以及近10年央視網、《中國教育報》、人民網等社會認同度高的主流媒體所報道的優秀特教教師為被試來源,最終選取165位優秀特教教師作為樣本(見表1)。
(二)質性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遵循三級編碼的研究步驟,運用洋蔥模型素質理論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的描述性文本資料進行識別、比較與提煉,建構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模型。操作步驟為:第一步,明確研究問題,即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究竟有何特質?他們的特殊教育經歷和“優秀軌跡”會給當前特殊教育教師帶來怎樣的啟示?第二步,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從社會廣泛認可的優秀特教教師中,篩選生動鮮活的、關鍵的、具有啟發性的樣本對象,整理成文本材料,合計263859字。第三步,借助質性分析軟件MAXQDA2020對文本內容進行初步處理,將每一位優秀特教教師的事跡材料導入軟件中組成文檔集,以此作為劃分各級信息數據片段的基礎資料。然后,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對文本資料進行三級編碼,并依據洋蔥模型素質理論分析編碼結果,構建出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
三、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建構
(一)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的編碼
依據伯克·約翰遜(Burke Johnson)與拉里·克里斯藤森(Larry Christenson)提出的三級編碼方式及其原理[18],對文本數據進行編碼比較與分析,基于洋蔥模型素質理論建構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的圈層結構。三級編碼的流程如下頁圖1所示,一級編碼為開放編碼(open coding),即先將收集的資料“打碎”,然后分析資料中的重要信息并比較異同,以識別能夠描述現象的概念,再將識別出的概念進一步范疇化,具體見表2。
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呈現優秀特教教師的事跡與特質,本研究在開放編碼過程中盡量保留了報道中使用的概念和關鍵詞,初步得到了206個概念標簽。由于存在大量重復和同義概念,經過合并和遴選后,最終識別得到72個初始范疇。二級編碼為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即通過厘清不同概念、范疇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更高層次的范疇和維度[19]。對開放式編碼得到的72個初始范疇進行深入分析,理清范疇所處的層次以及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持續比較主范疇和范疇之間的聯系,據此歸納了9個更高層次的范疇,分別是敬業奉獻、崇高仁愛、淡泊名利、敢為性、樂群性、有恒性、潛心育人者、專業服務者和終身學習者。三級編碼為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是對主軸編碼的結果進行系統分析,挖掘原始資料中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形成核心類別[20]。在二級編碼9個范疇的基礎上,基于洋蔥模型素質理論,進一步將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提煉為精神特質、人格特質與角色特質三大核心類別,具體見表3。
(二)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構建
根據洋蔥模型素質理論,穩定素質處于結構的最內層,最難發生變化,是激發和維持個體行動最核心的動力,顯著影響著個體對相關事物的判斷及行為;可發展素質處于結構的中間層,主要是通過自我形象、態度和價值觀的確立形成人格特征,這些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在最內層核心素質的統攝下積極地作用于個體行為;易發展素質是實施行動的關鍵一環,是穩定素質與可發展素質的外化體現,更容易觀察與習得,可塑性最強,如個體在扮演社會角色時展現的知識與技能等。特殊教育教師存在穩定素質、可發展素質和易發展素質三種不同發展屬性的素質特征。崇高仁愛、淡泊名利、敬業奉獻的精神是促使其不斷成長的內驅力,構成了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穩定素質”(精神特質)。在特殊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敢作敢為、團結友善、持之以恒的人格是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可發展素質”(人格特質)。在穩定素質與可發展素質的驅動下,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用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用愛澆灌特殊學生成長,成功扮演了潛心育人者、專業服務者、終身學習者等多種角色,準確揭示了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特性,彰顯了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易發展素質”(角色特質)。精神特質、人格特質與角色特質相互作用,建構與生成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圖2),整體形塑了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獨特的職業魅力。
為檢驗理論模型是否達到飽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本研究參照費蘭西斯 (Francis) 等人的研究[21],預留了部分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樣本來驗證已有數據是否達到飽和,邀請兩位特殊教育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對19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文本材料編碼后發現,沒有出現新的概念和范疇,因此本研究構建的模型在理論上達到飽和。
四、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闡釋
根據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模型,精神特質(敬業奉獻、崇高仁愛、淡泊名利)、人格特質(敢為性、樂群性、有恒性)和角色特質(潛心育人者、專業服務者、終身學習者)三個核心要素共同支撐著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的整體架構,彰顯著新時代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形象。
(一)精神特質
精神特質是一個群體突出的特征、情操、德性或指導信念[22],是特殊教育教師區別于其他群體的內隱的、穩定的個性傾向,展現了特教人的精神和教育的本質力量。特殊教育教師因服務對象需求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工作負荷、心理壓力和角色復雜性更甚于普通教師[23]。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之所以能夠扎根于特殊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特殊教育教學一線,默默耕耘,根本原因是他們富有仁愛之心和熱愛教育、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1.熱愛特教,仁者情懷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仁者情懷是一種自發自然的情感,他們對特殊兒童充滿了愛與責任感,并發自內心地將特殊教育視為自身幸福感和成就感的重要來源,這成為他們熱愛并堅守特殊教育的精神力量。第一,具有堅定的特教信念和崇高的職業追求。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充滿純粹的熱忱,把教育作為人生價值體驗和意義感實現的存在,并樂在其中。如將青春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殘疾人教育事業的魏建民1;毅然放棄輕松安逸的工作,選擇做一名特教教師的張龍。第二,富有同理心,擁有仁愛之心、仁者情懷。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寬仁慈愛,對學生的身心障礙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接納每一名學生。如宋玉蘭憐愛那些身世悲慘的殘疾學生,為他們擦洗身體、換洗衣服,給予悉心的照顧,并細心開導家長;楊小玲將殘障孩子視為“折翼的天使”,全力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2.厚德敬業,無私奉獻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全心投入、恪盡職守、不辭勞苦,最大限度地促進了殘障學生的發展。首先,堅守特殊教育崗位,勤勤懇懇工作、兢兢業業耕耘。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而認同感是他們忠誠于特殊教育事業并愿意長期甚至終身堅守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能夠激發和維持教師對教育的情感,使其形成歷久彌堅的敬業奉獻精神,成為特殊教育領域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堅守特教41年,一心撲在殘疾孩子身上的蘇富梅;從青蔥歲月到鬢染白霜,在特教熱土上奉獻48年的陸振華。其次,無畏工作艱難,一絲不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和不便,積極創造條件,認真負責地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如對西藏牧區聾啞、失明、智力障礙學生事無巨細、不辭勞苦的次仁拉姆;從“媽媽”這個角色做起,打掃衛生,照顧每個孩子的日常起居,幫助320多名學生圓了大學夢的李龍梅。
3.淡泊名利,廉潔自律
優秀的特教教師大多性情恬淡,不慕名利,不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而崇尚精神生活的豐富。正是這種淡泊名利的精神特質促使他們愿意堅守特殊教育陣地,甘于平凡、樂于付出。第一,放棄更高職位和豐厚的物質待遇,扎根特殊教育,陪伴殘障兒童。優秀特殊教育教師能矢志不渝地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和理想信念,不重名利、不計得失,甚至放棄領導職位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堅持工作在特教一線,安貧樂教。葛華欽曾婉拒普校副校長職位,自愿選擇轉崗特校;蔣春凌曾有過多次升遷調動的機會,但是她始終堅持做一名特教教師。第二,傾情教育,廉潔自律,兩袖清風。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繼承了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用行動踐行著這樣的初心。有不計報酬、廉潔從教,公平對待每一個特殊孩子的李龍梅;也有把獲得的獎金全部捐給了學校的李銀環。雖然大多特教教師物質生活清貧,但隨著國家的重視、社會的關切,特教教師越來越認同自身的職業價值,在給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帶去希望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的富足和靈魂的充盈。
(二)人格特質
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優秀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24],任何教育規章制度與機構設置都不能代替教師人格之于教育事業的作用[25]。教育力量需要從鮮活的人格中產生,教師的人格特征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26]。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備的敢為性、樂群性、有恒性等人格特質,在教育過程中呈現為一種內隱的“化人”力量,突出表現在敢作敢為、率先垂范,團結友善、同力協契,目標堅定、持之以恒三個方面。
1.敢作敢為,率先垂范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能恪盡職守,完成好本職工作,還能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勇于創新,取得卓越的成績,很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首先,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有擔當,勇于創新、敢為人先。如率先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探尋生存教育內容的肖敏;不斷創新與實踐,摸索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個案管理模式的葛鑌鑌;積極創辦實驗基地,讓殘障孩子接受勞動技能培訓,為他們終身發展服務的葛華欽。其次,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有作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例如申承林主動推進學校課程改革,帶頭研發人性化課程;蘇富梅帶領學校教師創辦獨具特色的“口字派”按摩技法,讓學校成為全國盲人醫療按摩規范化實訓基地。
2.團結友善,同力協契
在特殊教育領域,巨大的個體差異、復雜的課程需求、輔助支持技術的發展、特殊學生發展目標的變化、教育環境的變革等對特教教師的溝通與合作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7]。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富有團隊精神,擁有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和諧的人際關系。一方面,他們待人熱忱、團結同事、善于合作、凝心聚力。如樂于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用行動為青年教師樹立榜樣的章永;帶領特教教師不斷提升,帶出一支勤勞肯干、專業進取的康復團隊的王丹丹。另一方面,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溫情有愛,師生關系融洽,家校關系和諧。例如,李軍堂主動幫助家長理解相關政策法律,獲得特殊教育資源的支持;蔡曉莉把特殊教育延伸到特殊孩子家庭,為家長開講座、上親職課程,提高教育康復效果。
3.目標堅定,持之以恒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之所以優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樹立了明確的目標,并能克服各種困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首先,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有清晰的奮斗目標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如李銀環為了實現“在學生需要時就能扶一把”的樸素目標,一直堅持課題研究,筆耕不輟,撰寫了50多篇論文;蒙芳始終堅持“讓學生學到一技之長,立足于社會”的育人目標,持續開展職業教育。同時,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有堅韌的人格,不畏困難、追求目標、堅持不懈。如吳擁軍用堅韌和奮進,挑戰殘疾人體育中較難的聾生田徑項目和特奧足球項目,帶領大山里的孩子們在全國殘運會、特奧會等賽事中斬獲106枚獎牌;葛華欽開墾荒山800畝,建成溧水特校實驗基地,創辦農業職業中專,形成“教育—培訓—就業”一體化辦學模式,幫助27名殘障畢業生實現就業。
(三)角色特質
教師角色是由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從而獲得社會地位和認可[28]而形成的。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特質是其在教育過程中所具備的特定品質、能力和行為,直接影響著特殊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在教育精神的驅動下,在敢為性、樂群性、有恒性人格的影響下,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活動中,用實際行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不同職責和多重角色,做潛心育人者、優質服務者和終身學習者。
1.有教無類,潛心育人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尊重生命的多元性,給予殘障學生無限的耐心和無私的關愛,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首先,優秀特殊教育教師贊賞個性,尊重差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盡可能地給予最適宜的教育。如董晶晶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因人施教,組建殘疾人藝術團幫助殘疾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李龍梅基于盲生聽覺、觸覺相對發達的特點,重點打造音樂、美工等特色課程,讓殘缺的生命綻放別樣的精彩。其次,優秀特殊教育教師關心和愛護每一位特殊兒童,給予學生心靈的呵護,用愛澆灌學生成長。如陳韓俊面對特殊學生損壞物品、向他人吐口水,甚至出現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特殊行為,堅持用耐心、細心、愛心妥善處理;徐健將關愛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從找工作到解決終身大事,用愛為學生的生活撐起一片天。
2.教康結合,服務優質
隨著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特殊教育生態環境的變化對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特教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于“教書匠”,而是兼具“康復者”“隨班就讀指導與推進者”等多種角色的“復合型”專業工作者[29]。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既能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育需求及學校資源等采取適切的教學策略,又能依據學生的障礙類型、程度與康復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康復訓練,實現教育與康復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有扎實的學識,具備特殊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能為特殊兒童提供優質的個別化教學服務。如桂敏結合專業課程知識,編排出適合各個學段殘障學生的廣播體操;肖敏在聾校語文等學科教學中,通過心理輔導、社會實踐、課外閱讀等多元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溝通。另一方面,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熟練掌握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技能,能將教康結合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增強干預效果。例如吳麗燕根據孤獨癥兒童核心癥狀,創新康復教學方法,培養其生活技能;蒙芳開辦智力殘疾幼兒康復部,免費為不同智力障礙程度的兒童提供早期康復治療教育;管延偉成立首個“醫教結合”合作基地,為殘疾孩子提供醫療教育一體化綜合服務。
3.專業引領,終身學習
21世紀是終身學習的世紀[30],終身學習能力是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最為核心的能力,是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31]。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有一個突出的特質:他們對知識和技能有著強烈的渴求,不僅是終身學習者,更是專業且有溫度的特殊教育踐行者和引領者。第一,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通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提升專業水平。如勤奮學習,考取研究生提升學歷,并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的趙安磊;堅持閱讀,積極參加各類業務培訓,在專業領域取得突破的陳荷蘭等。第二,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工作中精益求精、開拓創新,樹立終身學習典范的同時,充分發揮引領輻射作用,促進團隊整體提升。例如申承林將大數據、虛擬技術、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術成果運用在特殊教育領域,設計“同心圓”課程框架,打造學習型教師團隊;肖敏帶領團隊建設“聽障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聽障學生手工藝”等系列校本課程,成立“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名師工作室,帶領團隊共成長。
五、總結與啟示
(一)研究總結
研究依據洋蔥模型素質理論,對165位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文本數據進行三級編碼分析,從穩定素質、可發展素質和易發展素質三個層次剖析與建構,形成了以精神特質、人格特質、角色特質為核心的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模型,并結合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事跡進一步闡明了特質模型的具體內容。精神特質是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內核”,熱愛特教、仁者情懷,厚德敬業、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廉潔自律,展現了特教人的精神和教育的本質力量;人格特質是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基石”,塑造著特殊教育教師的行為習慣和反應模式,突出表現在敢作敢為、率先垂范,團結友善、同力協契,目標堅定、持之以恒三個方面;角色特質是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表征”,展示著特殊教育教師扮演的多元角色及其職責和行為方式,包括有教無類、潛心育人,教康結合、優質服務,專業引領、終身學習。
(二)研究啟示
《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強調,“以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為引領……促進教師數量、素質、結構協調發展,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32]。《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作為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33]。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聚焦作為“短板”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和發展,極具現實性和緊迫性。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是特殊教育教師隊伍中的典型代表,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成長過程,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廣大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與學習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特質,弘揚“特教精神”,打造積極人格底色,塑造良好職業形象。
1.弘揚“特教精神”,踐行教育使命
“特教精神”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形成的熱愛特殊教育事業的理想和信念,是“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的職業精神,是不怕苦不怕累、堅守特教的扎根精神,是全心全意為特殊學生提供優質服務的育人精神,是關愛生命、尊重差異、以生為本的人文精神。本研究發現,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備仁愛之心、熱愛教育、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特殊教育精神。特教精神作為特殊教育教師追求教育的生命意義和堅守育人職業的精神力量,是獲得職業幸福感、追求卓越的內在動能。第一,培育特教精神需要職前培養持續滲透。特殊教育師范院校是職前培育和弘揚特教精神的主陣地,要將“特教精神”滲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貫穿到特殊教育專業課教學、技能訓練、頂崗實習的各環節;在強化學生教育康復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學生專業品格的養成和職業素養的提升。第二,弘揚特教精神需要優化職后培訓的內容和目標。特教教師職后培訓的內容應隨著時代發展而更新,納入特殊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融入特教精神的培養;有針對性地制訂適應性強、指導性強的培訓計劃,滿足特教教師的實際需求;在其專業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時,牢固樹立敬業奉獻、崇高仁愛、淡泊名利的職業精神。第三,弘揚特教精神需要營造氛圍,強化榮譽激勵。以電視、報刊、微信公眾號、微博、App客戶端等為平臺,大力推送優秀特殊教育教師的先進事跡及特教精神的解讀資料,營造尊重教師、崇尚先進、鼓勵奉獻的良好氛圍;堅持實施“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最美教師”“名師工作室”等遴選活動,為從教30年的特教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因地制宜地表彰獎勵優秀特殊教育教師,適度提高優秀中青年特教教師獲獎比例,激發廣大特教教師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讓“特教精神”逐漸深入教師心中。
2.主動探索特殊教育發展規律,打造積極人格底色,促進特殊教育教師“自造血”發展
教師人格是教師群體有別于其他職業從業人員的獨特的認知風格和心理品質,是一種不可或缺和無法替代的教育力量[34] 。優秀特殊教育教師具備的積極人格是特教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敢作敢為、團結友善、持之以恒等積極品質和內在特征,對其專業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主動探索特殊教育發展規律,真心關愛學生,認真修煉積極人格。第一,通過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促進特教教師積極人格養成。大量研究證實了人際交往和人格之間的相關性[35]。特殊教育教師通過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團結協作的同事關系和良好合作的家校關系,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溝通交流,互幫互助,共享專業資源,提升專業技能,培養熱情開朗、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構建“造血式”學習共同體。第二,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韌性。心理韌性作為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助于特教教師應對工作壓力或挫折,為其專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特殊教育教師需要主動學習和了解心理韌性的相關知識和技巧,通過三大策略[36]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我有”——探尋自己所擁有的外界資源與支持,“我是”——發現自己內在的心理能量,“我能”——培養人際交往技巧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品質,如幽默、恒心、果斷等。第三,加強特殊教育教師自我修養。自我修養是教師進行教書育人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個體人格走向成熟穩定的過程[37]。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要主動學習教育康復知識,提高理論水平,還要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活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特殊教育教學與康復實踐過程中,在實踐中豐富和深化認識,強化自我修養,打造積極人格底色,促進專業“造血式”發展。
3.重塑職業形象,增強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吸引力
職業形象是人們對某種職業承擔者所有行為和表現的總體印象和評價,本質上是一種角色形象[38]。研究發現,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樹立了潛心育人者、專業服務者、終身學習者的角色形象,充分發揮了“傳、幫、帶”作用,助力青年特教教師專業成長。但大眾眼中的特教教師形象往往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職業”,還被賦予形式各異的標簽和污名,致使特殊教育這一職業缺乏吸引力,制約了特教事業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維護和幫助特教教師專享其應有的教育權利和待遇[39],強化特教教師的專業性,塑造良好職業形象。第一,完善制度頂層設計,提高特教教師職業地位。健全高素質教師吸引機制,堅持“以崗定補”原則,對艱苦崗位設置更高待遇,吸引高水平特教教師;優化特教教師的管理機制,追求更高的教學和管理效能,科學全面評價其教育教學能力和實績,在資格注冊、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評先等工作中給予適當傾斜[40],讓那些素質優良、師德高尚、扎根特教的教師活出職業尊嚴,社會地位得以提升。第二,引導媒體輿論,凸顯特教教師職業價值。為特教教師重塑職業形象提供一個良好的媒介環境,一方面需要媒體客觀地呈現事實真相,還原特教教師真實的工作內容,突出特教教師的專業性及艱苦性,讓社會大眾了解新時代的特教教師職業,逐漸消減對特教教師的歧視和偏見;另一方面需要媒體廣泛宣傳特殊教育的社會價值,喚起社會對特教教師的理解和尊重,營造正向的特殊教育輿論氛圍。第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重塑特教教師職業形象。特教教師要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在外部環境得以優化的同時,更應強化自身素質。“打鐵還需自身硬”,重塑特教教師職業形象的根本在于其職業認同、職業素養和職業理想等方面的自我構建、提升和升華。特教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關心和重視,堅定職業信仰,秉持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情懷,堅守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將之化為內在動力,不斷學習,用自身的專業性獲取社會的認可,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增強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吸引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2022-11-1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編辦,等.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EB/OL].(2022-04-11)[2023-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
644.html.
[3][32]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12-11-08)[2023-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1211/t20121108_145
542.html.
[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07-21)[2023-05-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7/21/content_5626391.htm.
[5]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2018-09-30)[2023-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10/t20181010
350998.html.
[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EB/OL].(2023-07-26)[2023-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307/t20230726_1070952.html.
[7]徐建平,黃浪萍,張偉.國內外中小學優秀教師評選標準、流程與方法[J].教師教育論壇,2015(7):35-41.
[8]王夫艷,崔恬聰.遭遇及重塑:鄉村教師文化特質探討[J].中小學德育,2023(2):14-17.
[9]閆闖.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作為新鄉賢的角色特質[J].教師教育論壇,2023(2):9-12.
[10]王中華,農偉夢.“大先生”的特質及對教師教育的啟示——基于五位民國“大先生”人物傳記的文本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5):36-43.
[11]艾詩根.00后師范生心目中“好教師”的卓越特質及教育影響力——一項基于教育自傳的文本分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9-65.
[12]陳柏華,林洋,嚴欣.何以為師:老中師眼中的鄉村好教師形象——基于角色理論的質性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3(10):17-26.
[13]李瑋.鄉村教師的鄉土文化特質研究——基于S小學的田野調查[D].聊城:聊城大學,2022.
[14]李樹培,葉嘉妮.師范生眼中的“四有”好老師特質分析——基于學徒觀察視角的質性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2(12):62-73.
[15]Boyatzis R E.The competent management: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liey and Sons,Inc,1982:2-15.
[16]繳潤凱,劉立立.高層次園長培訓如何實現精準發力——優秀園長素質特征模型研發與測評[J].教育學術月刊,2022(4):81-91.
[17]勞里·穆林.管理與組織行為[M].李麗,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292-316.
[18]伯克·約翰遜,拉里·克里斯滕森.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M].4版.馬健生,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375.
[19]歐陽碩,胡勁松.從“相安的疏離”到“理性的親密”——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生導學關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10):55-62.
[20]陳向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38.
[21]Francis J J,Johnston M,Robertson C,et al. What is an adequate sample size? operationalising data saturation for theory based interview studies[J].Psychology and Health,2010(10):1229-1245.
[22]王紅霞.教育家型校長精神特質與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2(10):8-11.
[23]王翠艷,武碭.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心理學課程設置的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2):135-137.
[24]杰普利茨卡娃.教育史講義[M].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史教研組翻譯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58:375.
[25]靳玉樂,胡緒,張家軍.教師一般育人能力的意義、特點與構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93-100.
[26]李曄,李哲,魯銥,等.基于長期績效的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2):74-78.
[27]朱楠.轉型時期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內容再探討——基于教師角色變革的視角[J].教育學報,2021(2):62-73.
[28]Biddle B J. Recent development in role theor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6(12):67-92.
[29]朱楠,王雁.“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基于復合型的內涵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5(6):39-44.
[30]邱德峰,李子建.學習者身份:邁向終身學習的學生身份新圖像[J].全球教育展望,2020(5):43-51.
[31]劉義兵.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4-26.
[33]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5-06].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4]項紅專.人格育人:教師育人能力建設之鎖鑰[J].中國德育,2021(2):34-37.
[35]盧廣華,劉華霞.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促進高中資優生積極人格養成[J].上海教育科研,2017(9):58-61.
[36]宗錦蓮.兒童應該過一種什么樣的積極學習生活——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20(10):81-86.
[37]余加寶.先秦儒家的道德自覺論及其現代價值[J].倫理學研究,2021(2):60-66.
[38]秦盾文,周永康.形象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325-326.
[39]常曉茗.我國特殊教育基本原理探究——評《特殊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7(24):88.
[40]向松柏,馮惠敏,吳謙梅.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的困境與優化路徑——基于西南地區522名殘疾學生家長的調查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21(2):26-32.
Construction and Exposition of the Trait Model of Excellen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A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etency Theory of “Onion Model”
XIANG Songbai? ?LI Shanshan? ?YU Wenqi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mpetency theory of “Onion Model”,this study conducted a three-level coding analysis of text data from 165 outstandi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t analyzes and constructs at three levels of stable quality,developable quality and easily developable quality,and forms a trait model of excellen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spiritual traits,personality traits and role traits as the core.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needs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pecial education”,build a positive personality base and shape a good professional image,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workforce.
Key words:excellen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spiritual traits;personality traits;role traits
Authors:XIANG Songbai,lecturer,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Sichuan,614000),xiangsongbaipsy@126.com;LI Shanshan,junior teacher,Bazhong Bazhou District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Bazhong,Sichuan,636000);YU Wenqin,undergraduate,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Sichuan,614000).
(特約編校:熊 琪)
【基金項目】 本文為四川特殊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22年重點項目“心理資本視域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優化路徑研究”(SCTJ-2022-A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