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烈宏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演進,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在不斷創造新的供給,激發新的消費需求,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呈現出五個新特點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更加有力。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累計建成5G基站337.7萬個,同比增長46.1%。網民規模達到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7.5%。算力基礎設施綜合水平穩居全球第二,算力總規模超過230 EFLOPS。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為“雙千兆城市”,不斷打通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二是數據要素活力更加迸發。數據生產量和存儲量快速增長,數據資源開發能力持續增強,為智慧城市建設運行、工業互聯網利用等數字化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以人工智能為例,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數量已經超過100個,行業大模型深度賦能電子信息、醫療、交通、金融等領域,形成了上百種應用模式,賦能千行百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產業數字化轉型更加深入。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5G、千兆光纖網已融入71個國民經濟的應用中,應用案例已經超過了9.4萬個,建設5G工廠300家;制造業重點領域數字化水平加快提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了62.2%和79.6%;截至2023年年底,具備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40個,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9600萬臺(套),有力推動了制造業降本增效,為新型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服務業新業態更加活躍。2023年,中國網上零售額15.42萬億元,移動支付普及率達86%,居全球第一。以數字化支撐的沉浸式旅游等正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在線旅游預訂的用戶規模達到5.09億人。擴大消費新動能更加強勁,“數商興農”成效顯著。
五是公共服務更加普惠。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穩步增長,截至2023年年底已達到66.5%。數字政府建設成績顯著,在線公共服務更加便捷可及。智慧出行、智慧醫療等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網約車、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增長明顯。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成立后,為進一步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快破除阻礙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圍繞優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體制支撐。
推進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
一是加快完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堅持問題導向,加快推出一批可落地的政策文件,回應社會關切,逐步構建有利于保護各方權益、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數據產權制度。加快培育多樣化、多層次的數據流通交易體系,探索建立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的收益分配機制,不斷完善多方共同參與的數據安全治理機制。此外,還將積極配合財政部門推進“數據資產入表”,及時解決入表實踐中面臨的實踐問題,加快完善數據資源相關會計制度。
二是不斷激發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活力。2023年年底,國家數據局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通過開展試點、舉辦大賽、征集案例等方式,挖掘并推廣一批典型應用場景,以深化數據應用,為不斷釋放數據價值營造更廣闊的空間。積極推動公共數據資源管理和運營機制的改革,以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引領、撬動各方數據的融合應用。大力推動企業數據的開發利用,處理好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在保護好各方合法權益的情況下,更好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三是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更加突出。目前,國家數據局在產業生態、算力供給、網絡傳輸、業務調度、系統運營、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了部署,目標是構建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通過優化算力布局,更好服務數字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布局數據基礎設施,加快數據空間、高速數據網等技術的研究,推動區塊鏈以及聯邦學習、多方安全計算等隱私計算技術的應用,打造安全可信的流通環境,為促進跨行業、跨地域數據要素流通、開發、利用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四是不斷培育壯大數據產業生態。數據要素開發利用離不開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參與,當前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尚在起步建設階段,通過加大對各類數據商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培育力度,繁榮數據開發利用產業生態;推動國內外企業積極參與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共享發展紅利。
五是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在推進數據領域高水平開放方面,中國政府出臺了《扎實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明確部署要不斷優化數據跨境流動的規則,特別是跨境新規豁免了跨境寄遞、跨境支付等場景,延長了數據安全評估的有效期,能夠更好促進數據實現安全、高效的跨境流動。后續將結合實施情況,不斷調整完善政策,持續加強多雙邊數字領域合作,與主要經貿伙伴國家和地區攜手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合作機制,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數字領域規則的制定。
(編輯 尚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