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制造業闊步前行,發展勢頭強勁。數據顯示,我國工業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穩定,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出的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22 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 40 萬億元大關,占 GDP 的比重達到 33.2%。其中,制造業增加值達 33.5 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加快向制造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基本形成了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制造業體系。
從現在到2035年,是中國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也是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關鍵時期。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要加大利用外資力度、促進重點制造業產品進出口,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創新制度與技術。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促進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水平。擴大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是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關鍵棋子。
制造業的制度創新與開放是制造業對外開放的前提條件
本輪科技革命意義重大,必將推動全球制度重構。中國的黨政管理體系將逐步實現科學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生態化。政府將成為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武裝到牙齒”的科學化管理與服務平臺和生態系統。要把高水平、高效率的黨政體系轉化為現代制造業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務系統,成為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的堅強后盾。
現代化制造業對外開放需要一個內外融合的理論支持,這是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的基石。一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全球經濟理論出現了“世界命運共同體特征”。“通證制”的出現,使得分配制度數字化和公平化,使生產者、消費者與資本持有者共同參與分配。二是進一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系,用科技革命的數字化、信息化、生態化和智能化技術,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發展,形成全球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思想,必須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形成全球統一的、科學的、百花齊放的理論體系。三是創新未來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現階段,全球經濟理論都面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科學化轉型,面向科技革命的理論體系正在形成。中國要加大對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力度,把握全球經濟理論和思想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對于中國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和建設全球制造業金融中心,為現代制造業提供一流的國際金融服務
中國現有的金融制度和體系與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不相適應。在貨幣制度、金融服務、風險管理、數字金融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要著手建立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化金融體系,抓緊解決一些短板和瓶頸,研究和建設“全球制造業金融中心”。
“制造業金融”是專門為制造業服務的金融體系和生態。中國制造業已經占到全球制造業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龐大的體系如果沒有一個高水平的貨幣金融體系的支持,面臨的風險是巨大的。況且制造業的沉淀成本巨大,研發周期長,供應鏈復雜多變,價值鏈脆弱,面臨巨大的國際風險,特別是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受控于人的情況下,中國急需研究和建設全球制造業金融中心和總部基地。
把科技金融戰略、數字金融戰略、綠色金融戰略、供應鏈金融戰略、價值鏈金融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融為一體。大力發展租賃金融,推動設備租賃證券化,建立全球設備租賃平臺與生態,使中國現代制造業在融入全球租賃金融市場的同時,建立全球大市場。應當允許銷售額超過3000億元的現代制造業企業建立租賃證券化公司,開辦數字化專利銀行。通過市場微觀機制,建立供應鏈聯合體和價值鏈聯合體,使現代制造業企業與全球企業聯為一體,是防止地緣政治風險對企業造成傷害的“先發優勢”。通過全球制造業金融中心把中國現代制造業企業定位在全球價值鏈制高點,防范各種貨幣金融風險。
可以參考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成功經驗,向國家控股的前十大管理好、風控好的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注入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打造全球一流投資銀行,在全球布局,全面提升中國現代制造業在全球的并購重組和風險管理能力,為現代制造業企業對外開放提供強大的資金基礎。
實施全球供應鏈戰略,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全球供應鏈聯合體和數字系統
美國于2012年實施了全球供應鏈戰略。但美國去全球化的以鄰為壑的經濟戰略使該戰略走進了“死胡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供應鏈規劃、戰略與信息系統,以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平臺與數字化生態系統,以科技金融公司和數字金融公司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系統。發展供應端的訂單與應收購融資模型,生產端的倉單融資與證券化,消費端的消費供應鏈閉環系統,使企業面向全球客戶獲得資金來源。研究與設計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全球性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聯合體,賦能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
實施全球價值鏈戰略,幫助現代制造業企業占領全球價值鏈制高點,實現先進技術和人才支持的高質量發展
價值鏈一詞最早由邁克爾·波特提出,是指企業內外部的價值關系。科技革命使價值鏈的概念向信息化和數字化方向拓展,使價值鏈成為價值運動的信息生態系統,而不僅僅是企業價值,還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的消費價值。價值的概念也發生了重要的擴展,價值是一定時間對人有用的信息。這一概念實現了馬克思價值理論與效用價值理論的有機統一。最早提及這個概念的是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他在拍賣模型中引入了基于納什均衡的信息價值算法。個人的價值是價值的“原子”,商品價值和企業價值是人的價值的復合函數。

全球價值鏈的運動是人的價值運動。在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中,構建制造業企業的全球價值鏈戰略,一是實施數字中國戰略,把科技人才與知識產權的價值數據進行數字資產化管理,使工作量證明與個人價值數據建立納什均衡函數關系,從而求解價值數據(鄒平座,2023)。二是通過價值鏈管理,實施人口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就業與再就業工程,為制造業企業對外開放提供高質量的人才。三是進一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對制造業企業的員工價值數據進行托管、確權和私有化,推動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以科技革命為契機,研究和建立中國式“布雷頓森林體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為現代制造業企業營造安全、賦能、穩定的國際貨幣環境
中國在發展數字人民幣的同時,需要在全球范圍內研究和發展以人的價值數據為基礎的數字貨幣。這是貨幣發展歷史的客觀需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客觀需要。貨幣發展歷史貫穿三個重要的階段:商品本位制、信用本位制和價值本位制。
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性質強調人民的中心地位,要推動中國優質的大型數字化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研究和發展以人的價值數據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建立全球價值公鏈,設計全球價值鏈度量衡系統,形成以中國為主體的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這是支持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的重要武器,可以有效規避全球貨幣風險,并且把握全球貨幣主導權和話語權,為中國現代制造業企業的長期發展創造長期紅利。
在中國產品“走出去”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基于價值鏈的數字化易貨貿易,防止國際貨幣的異常沖擊,探索建立新的數字化的國際貿易體系。
研究和建立“數字專利銀行”制度,實現科技、金融、制造業企業聯動發展
專利銀行制度在20世紀70年代產生于美國。專利銀行是從專利權人手中吸納有價值的專利,在不改變專利所有權的前提下對專利進行統一的托管運營,創造價值后與專利權人分享。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運用價值鏈模型能夠準確求解知識產權的價值,因為知識產權數據本身就是一定時間對人有用的信息,可以通過米爾格羅姆方程式與納什算法準確求解。這個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為數字化專利銀行制度奠定了基礎。
研究與設計全球性的“數字化專利銀行制度”,將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協同發展,推動高新技術研發、基礎科學研發與教育、前沿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進而保護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知識產權,并且形成與把握全球科技數據,為中國現代制造業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動力,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先發優勢”。
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應當謀定而后動。要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導下,創新理論與戰略,研究和設計面向未來的對外開放戰略與技術。高度重視本輪科技革命的歷史作用,做好頂層設計,為中國現代制造業對外開放營造一個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打造全球最好的價值鏈系統。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