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月悅



摘 要:《江河云夢》是二胡演奏家梁云江先生創作的一首中大型二胡協奏曲。樂曲以中西結合的創作技法,極具張力的旋律、華麗的音樂風格,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悟。
關鍵詞:二胡;創作;曲式;調式;和聲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9-00-04
二胡作品創作對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二胡協奏曲《江河云夢》在創作技巧和思維上獨具匠心,作品以極具張力的旋律,柔美鏗鏘的音響特質,新穎的音樂語匯讓人耳目一新。本文以作品鋼琴協奏版本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從作品的曲式結構、旋律、調式調性、和聲、節奏等方面予以分析,論析作品創作的規律和特征。
一、作品創作分析
(一)曲式結構
《江河云夢》雖為協奏曲形態,但并未采用典型的協奏曲曲式,而是一首單樂章多段體結構的作品。全曲是由引子(第一主題)、中段(第二主題)及尾聲等部分組成的,依據兩個主題旋律開展所形成的不同段落及不同的音型結構群組將全曲分成引子、八個段落與尾聲,分別為:引子、A段、B段、C段、D段、E段、F段、G段、H段、尾聲。兩個主題的變化形成了貫穿全曲的音樂情緒要求和結構特點,以主題在各個段落中的不同速度、節拍、調式或增減旋律音等方式來構成作品的各樂段。
引子是由第一主題的兩個動機多次變化反復發展而來的,在本段中將動機音型置于不同音高上的反復,與A段舒緩安靜的第一主題陳述形成強烈的對比。樂曲的A段是帶有兩個散板的再現三段體,樂段結構為:a→散板→b→散板→a1;A羽調式的a小段為第一主題陳述,主題可以分成動機一與動機二。兩個動機以各自獨立或結合的形式貫穿于全曲的引子、A段、G段與H段。
B段分為c、d兩個小段落。c小段為第二主題的顯現,整個d小段即為第二主題旋律的完整陳述與多次變化反復。
兩個主題皆完整呈現后便進入了兩個插部C段與E段,兩個插部都使用全新的旋律素材,同樣都是4/4拍子,各使用一個調式:A徵和G徵。以平衡的四個長樂句與之前較不穩定、短小的旋律、節奏形態形成對比。兩個插部之間則插入快速音群段落D段,D段包括f、d兩部分,f小段采用了模進的音型形態,d則將第二主題旋律移高了五度[1]。
F段來自第二主題,包含h→h1→d2三個小段落,h和h1取材于第二主題的動機并稍做變化;h小段擷取了第二插部的片段改變調性,而h1則加入A段第二個散板的素材來擴充第二主題旋律,并加入了一段舒展性的長旋律,先以二胡旋律陳述一次,再由伴奏部分擴展音域呈現一次,接著第三小段d2將第二主題d完整陳述后擴充,以一連串的變化音和上行音群進入G段。
G段亦可分為三個段落i→j→j1,第一小段i為非調性的音群反復和連續上下行琶音,第二小段j為第一主題的增值和加花,而第三小段j1由第二部分延續而來,并融入了第一與第二主題,將兩個素材做總結性的呈現。H段是第一主題的變化再現。尾聲則在動機一和動機三結合的音調素材中結束全曲。
此曲內容雖然看似復雜多變,實則以兩條旋律主軸擴展而來,將多個樂段連貫起來,一氣呵成。
(二)旋律
作品旋律采用動機手法寫作而成,主題音調作為動機在樂曲中變化發展,其具有象征意義的主題形象作為音樂的線索貫穿始終。樂曲兩個主題音調和三個動機在全曲展開變化的發展手法,形成了主題的對比統一的整體結構關系,讓各個段落聯系緊密。
1.第一主題的變化發展
作品的第一主題包括兩個樂句,主要由兩個小動機組成,即動機一和動機二。B段的d小段(第55—61小節)第二主題則僅由動機三擴充形成。這些小動機從結構上可以看出與原型的發展關系,但每次出現卻又有不同的旋律性格、色彩、音樂形象,讓音樂結構和音樂表現情緒具有內在的聯系和邏輯。隨之展示出新的旋律意境和情緒性格。
第一主題a小段是由兩個小樂句構成的。主題中的第二句由第一句發展而來,而第一句的前兩小節即為全曲的動機一與動機二(見譜例1)。
譜例2這段散板是第一主題的加花變奏。旋律以大幅度跳動的音程與第一主題平穩的節奏和情緒形成了變化對比。
譜例3在第一主題動機核心音調的基礎上,改變了節拍,轉入6/8拍帶有明快曲風的旋律中。
樂曲的尾聲(見譜例4)在動機一音型之上,采用了改變音高和節奏的手法進行變奏,鏗鏘有力的旋律把音樂情緒推向了高潮。
2.第二主題的變化發展
第二主題(見譜例5)以明快活潑的情緒基調出現,由兩個相近的上下句(各四小節)組成。其中第一樂句可以看成兩小節的動機三原形與兩小節的加花與變化,第二樂句僅在最后一個音改變了音高。
譜例6的旋律為第二主題變奏形式。在動機三的音型形態上做了變化發展。譜例7也是以動機三的加花變奏形成的固定旋律。來自核心音走向、動機三的節奏變形所形成的節奏型在樂曲中反復出現。
如上所述,樂曲由兩個主題變化發展所構成。變化的手法包含主旋律調高或調式的移動、旋律加花、增加變化音、擴充音域、節拍與節奏上的改變及增減值等。隨著兩個主題的動機音調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變化發展,豐富了樂曲音樂形象的表達。動機音調散布于全曲中逐漸開展又逐漸回歸,形成了意境情緒的起伏和關聯,讓整部作品的旋律既統一又變化,前呼后應又不流于無意義的重復,進而形成了推動樂曲發展的內在動力,塑造出了豐富的音樂情緒和形象畫面。
二、調式、調性的運用
樂曲調式與調性的精心安排、變化音的頻繁使用是造成本曲旋律復雜多變和充滿對比色彩的最大因素。旋律性格中縱然有許多現代音樂元素出現,但仍是以中國傳統調式為旋律創作的基礎,讓旋律充滿變化又具有民族風韻。全曲共有二十余處的轉調,采用了傳統調式音階的轉調方式。大量的轉調讓音樂表現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豐富。在轉調手法上具有以下特點。
(一)同宮系統調式轉換
前后兩調有相同的宮音,但因調式轉換而調頭也不同,如在B段第2—18小節內,由A羽調式轉入D商調式,兩調皆屬于C宮調系,因此有相同的宮音,而前后調的調頭為A與D,調式為羽調和商調,故兩者在調頭與調式上皆不同,如譜例8所示。
(二)旋宮轉調
此曲中羽調式為使用較頻繁的調式,并經常出現不同調頭的羽調式連接的情形,如D段由D羽轉入A羽,如譜例7所示,或是G段內D羽調和A羽調的多次轉換;新舊調調式相同,但調頭不同,如譜例9所示。
(三)新舊調調頭相同,調式不同
相同調頭,不同調式的轉換,使圍繞相同中心音的旋律有不同色彩變化。如第32—80小節,由D商調式轉入D羽調式,或是第286—316小節,A羽調式轉入A徵調式再回到A羽調式都是采用此種轉調手法。
(四)模進轉調
模進音型在本曲中被大量運用,此手法在此曲中對于旋律的調式結構有兩種作用,其一為當作新舊兩調之間的過渡,如第22—24小節的模進音型承接了其前后的B宮與D商兩調,此處模進音型的第一音便由B音逐音升高至D音。其二為第74—78小節,以三度模進上行的方式將旋律導入新調A角調中。這兩個樂句是第一主題的變化模進,通過對主題旋律在不同音高上的變化模進使旋律的調式結構轉為模糊,作者通過對主題音調的調性游移表達一種心境的起伏和情緒的轉變。
此外,作品中還用到了新調先現的手法,如第130、348小節,在新調轉入前,旋律的最后一個音(或骨干音)經常會停留在新調的主要音以宣告所進入的調式。
如上分析可見,江河云夢的調式和調性的安排頗具特點。頻繁的轉調和不穩定的調式色彩變化增強了樂曲形象及氣氛的塑造,是推動樂曲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主要因素,使之以復雜多變而充滿對比的旋律表現出不斷閃現又不斷消逝的種種景象。
三、和聲
豐富的縱向和聲色彩是此曲重要的表現力元素之一。二胡作為旋律演奏樂器,樂曲的和聲自然是與其他伴奏樂器配合完成的。作品大量采用塊狀結構手法來創作樂曲的和聲部分。即樂曲的非旋律聲部將旋律聲部所蘊含的和聲以一個階段的方式體現出來,在縱向上旋律和伴奏部分形成和聲,在橫向進行上圍繞和聲做音型,結構模式不斷重復,從而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一個固定板塊,聽起來有序且規整。這個板塊有時并不完全按照旋律的走向而設計,而擁有相對獨立的結構,以避免形成凌亂的和聲[1],進而使旋律的色彩感得到了增強,音響效果更加豐富飽滿,藝術形象的描繪因而更加鮮明有立體感。在此曲中,作者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塊狀結構方式,分別是分解和弦式、環繞和弦式、柱式和弦式。
(一)分解和弦式
在樂曲第二插部的鋼琴聲部中,分別使用了大琶音分解和弦與小琶音分解和弦,如譜例10所示。
(二)環繞和弦式
從第一插部即可看出鋼琴聲部的右手旋律以一個相對固定的旋律主線環繞主要音,形成連續重復的環繞音型,如譜例11所示。
(三)柱式和弦式
伴奏聲部以垂直的和弦形式,固定節奏連續重復,如譜例12所示。
作品的二胡聲部旋律是以調式音階為基礎的,但協奏聲部采用比較接近調性音階的結構,以傳統調式旋律配上大小調三和弦和聲結構,是此曲的一大特色。全曲的和聲大體上由調性音階中的大小三和弦構成,偶有七和弦的運用。其和聲部分的建立,是依照調式旋律的走向來選擇和弦,而伴奏聲部的調性也是跟隨著旋律宮音的轉變而轉換的。調式旋律與三和弦的搭配方式需遵循兩種原則:一種是以旋律的骨干音當作三和弦的其中一音,和弦的選擇隨旋律變化不局限在單一調性內。在本曲的引子及A段中的第二個散板等旋律調性較為模糊、多變的段落,皆采用此手法。另一種使用較多的方式為配合該段旋律的調式主音(調頭)選擇和聲的調性主音,如351—354小節。
四、節奏節拍的運用
這首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變換節拍,但在節奏方面,卻使用相當規整的節奏形態,鮮少使用切分音或其他非正規拍的節奏,采用了拍號的變換來表現不穩定的音樂形態,變換節拍亦是形成段落間對比的重要手段。在A、B、D及尾聲段落快速的節拍交替與兩個插部僅使用4單一節拍貫穿整個段落,造成旋律進行時音樂性格的落差;利用3/8、5/8、9/8三種較不平衡的奇數節拍穿插在快板中,通過快板中快速音群不穩定的特質塑造了緊張的氣氛。
同時,樂曲采用了相同節拍的反復出現甚至彼此呼應,運用相同的節奏形態,使節奏與節拍同時構成一種固定的形象,讓人產生深刻鮮明的印象。如第260—263小節與第373—376小節同為3/8拍且皆使用相同的節奏型(源于動機三)四次反復,可見作曲家除了以主題旋律來發展全曲,亦通過節拍的安排來達到樂曲的前后對應和音樂情緒的塑造。
此曲中,節拍的變化和對比對段落間情緒對比和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有極大的作用,它作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情緒符號融入樂曲的藝術表現中,推動了樂曲情緒的發展。
五、結束語
綜合以上分析,此曲在音樂形式、樂段組織以及旋律素材等方面運用了許多獨到的創作思維與技巧,作曲家通過旋律組織、曲式結構及調式調性、和聲、節奏等各種音樂要素的有機組合,描繪了具象的自然景色和抽象的思想意念。其主要創作特點如下。
第一,《江河云夢》的曲式結構為由兩個主題發展而成的單樂章多段體式協奏曲,共有三個主要動機以不同的變化手法貫穿于全曲當中[2]。
第二,頻繁的調式轉換為本曲一大特點,作曲家將轉換調式作為三個主要動機的變化手法之一,使段落間旋律的發展既能保持關聯性卻又豐富多變。
第三,二胡旋律聲部采用調式音樂,伴奏聲部則以西洋大小調音階中的大小三和弦為基礎,將調式與調性音樂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梁云江.二胡曲創作的縱向思維之一:塊狀結構[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3(03):30-33.
[2]梁云江.二胡協奏曲《江河云夢》的創作特點及演奏藝術要求[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3(0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