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漢畫像石是工匠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頭上進行的藝術創作。它是繪畫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其藝術特色拙樸自然、富有真趣,反映了時代的特色。漢畫像石題材廣博、內容豐富,它生動形象地刻畫和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成為漢代歷史的一個縮影。在漢畫像石中,車馬出行圖是最常見的圖像之一。在漢代,車馬是一種出行儀仗,是身份的象征,并且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對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對這一主題的探討,可以展示漢代的社會面貌,以及理解漢代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二、漢畫像石概述
在漢代,儒家思想的流行,是漢畫像石藝術得到發展的思想基礎。漢代對喪葬禮制的重視,特別是“舉孝廉”制度的流行,也是畫像石盛行的重要原因。
(一)發展歷程
漢畫像石的出現,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漢畫像石主要出現在漢代的墓葬、石闕、石棺及祠堂中,反映了人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其產生和發展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從目前的發掘狀況看,漢畫像石可能出現在漢武帝之后,消失于東漢末年。在漢代人眼中,畫像石屬于“雕畫”的一種形式,是超越建筑、版畫及雕塑的一種藝術。在發展初期,與壁畫的形式類似,但是其中的大多數彩繪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脫落了。由此可見,在漢畫像石發展的初期,沒有將雕和畫兩種藝術形式進行區分。制作漢畫像石的流程通常是由畫工在制作完成的石塊表面進行勾勒,描繪出底稿,再由石匠仿照畫稿雕刻,最后由畫工為畫稿涂上顏色,至此,就完成了一幅完整的漢畫像石作品。
(二)藝術特點
漢畫像石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和地域特色,它的藝術風格與前代有很大的區別,展現出濃厚的韻味和獨特的審美追求。
1.形象逼真,比例協調
漢畫像石注重對人物形象的捕捉和表現,畫像石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面部表情、服飾裝飾等細節都刻畫得非常精細,同時還注重通過比例和姿態的協調性來展現人物的美感和力量感。
2.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漢畫像石既有各種人物形象,如君主、貴族、士人、百姓等,也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馬、狗、鳥等。這些豐富多樣的題材反映了漢代藝術的多元性以及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文化特點。
3.線條流暢,構圖對稱
漢畫像石的雕刻線條流暢自然,注重形式的和諧與平衡,構圖具有對稱性,強調整體的穩定和美感,營造出一種莊重而富有秩序感的視覺效果。
4.裝飾繁復,鏤空透明
漢畫像石常在人物周圍雕刻豐富繁復的紋飾和裝飾,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同時還善于利用透明鏤空的手法,通過雕刻出深淺不一、層次分明的效果,增強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三)藝術地位
漢畫像石在畫像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畫像石藝術發展的重要分支,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瑰寶之一。漢畫像石的出現和發展,為中國畫像石藝術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代的創作技法和題材,同時又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審美追求,對后世的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像石的藝術形式和內涵。漢畫像石以其形象逼真、題材廣泛、線條流暢、裝飾繁復等特點,對后世的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它的獨特風格和精湛技藝,為后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它的藝術成就和創作精神,吸引了世界各地藝術家和學者的關注,對世界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具體分析
(一)主題
漢畫像石主題多種多樣,其中車馬出行作為一種常見的主題,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極其豐富的文化藝術信息,是記錄漢代社會“百科全書”的一部分。據出土發掘的車馬出行圖可知,其大多呈現戰爭、狩獵、出行等題材。繪制車馬出行圖壁畫是漢代墓葬墓室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漢代盛行厚葬的重要體現。壁畫的繪制與墓主人生前的交流、活動有著密切的關聯。從全國范圍出土的墓室壁畫研究得出,車馬出行圖主要描繪在墓室壁畫、漢畫像石和漢畫像磚上,并且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現。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通都大邑”“招車百乘,牛車千輛”“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在漢代車的制作規模大、產量高,無論是官方的制造還是民間的制造都十分紅火,由此產生的車文化也豐富起來,這些車文化正是漢畫像石車行圖像刻畫的藝術源頭。
(二)構圖
車馬出行圖主要有兩種格局分配,第一種是分層格局,在較大的墻面或石面上,依上而下用水平隔離帶將畫面分割成若干橫長的小畫面,每個橫長的小畫面都單獨成像。山東臨沂白莊出土的車馬出行圖即為此種畫面構圖,車、馬、人之間并未有太多的細節雕刻,但簡樸的畫風使其動態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種是獨立格局,在畫面上去掉“層”的劃分,將每種題材內容的圖像各自分配一個完整獨立的畫面。
在車馬出行圖的構圖中,還常常利用一些視角偏差的手法,通過遠近的差距和透視效果,給觀者帶來強烈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同時,在構圖的處理中,運用對稱、平衡和重復的元素,使畫面更加和諧、舒適。這些構圖手法的運用,使車馬出行圖在視覺上給觀者帶來愉悅的感受,增加了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三)藝術手法
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在繪制上采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動、逼真。常見的藝術手法包括線條描繪和造型塑造。
1.線條描繪
線條描繪是車馬出行圖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通過細膩的線條勾勒出車的輪廓、馬匹的身體和人物的形態,既能夠準確表現事物的形態、輪廓,又能夠體現出事物的質感和紋理,增加作品的真實感和立體感。
2.造型塑造
造型塑造是車馬出行圖中另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通過精確的造型和豐富的細節描繪,展現了車輛、馬匹和人物的姿態以及動作,注重呈現出車輛的厚重感和穩固感,以及車輪、車軸等的細節表現,捕捉馬匹奔跑、擺頭的瞬間,表現人物的動態和情感,使觀者能夠更好地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生動性和個性特征。
(四)類型
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根據圖式特點,可分為車馬臨闕式、單純車馬隊列式、狩獵出行隊列式和車馬式過橋四種類型。而其功能意義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是墓主人仕途經歷的寫照,是身份的象征,第二種則認為是送葬出行的隊伍。
(五)區域特征
通過詳細的對比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在不同地區間表現出了鮮明的差異性特點。這種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域環境、文化習俗對藝術表達的深遠影響。
車馬出行圖的繪制風格在不同地區間體現出明顯的特點。比如,河南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馬型強健,馭者神態莊重,十分注重表現馬車的莊嚴大氣與人物的高貴。而在巴蜀地區的畫像石車馬出行圖,馬身姿態舒展,馭馬者神態自然,更傾向于表現馬的活潑與人物的隨和豁達。山東地區以臨沂為中心的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則刻功細致而高雅,富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山東地區的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除了車馬、馭者以外,還常常出現隨車的護衛人員。
通過對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類型與表現形式的觀察以及對嵌入其中的社會文化信息的解析,我們不難發現,地理位置和時代背景都與這些藝術作品的表達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這些因素使車馬出行圖在不同地區展現出了鮮明的區域特色。盡管同為車馬出行圖,但是巴蜀地區和河南地區的作品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即使是同為簡潔形態的山東地區和沿海地區的作品,其風格和藝術表達手法也各具特色。每一種類型的車馬出行圖,都在其獨特的美學表達中體現出各自的地域特色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文化信息。
四、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文化內涵
漢代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輝煌時期,社會文化繁盛。而畫像石車馬出行圖作為一種流傳至今的古代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車馬出行圖其細膩之處,無不描繪出漢代人對貴族官吏生活的向往。解讀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深層文化含義,需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更接近于真實的歷史情境,更準確地把握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不僅直觀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技藝制作,而且更深入地反映出了漢代社會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和思想內核。
(一)禮儀文化
1.車馬出行的導從禮制
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所體現的內容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反映,體現了漢代上至天子下至富戶的出行狀況,彰顯著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這就是崇尚禮儀的觀念。車馬是出行儀仗,是身份的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了隨行車馬的規格。車馬出行的隊伍一般由前驅(先驅)、主車、屬車、護從及后殿四部分組成,前導和護從合稱為導從,還有的把后殿作為屬車或護從的一部分。漢畫中完整的車隊比較少見,有的僅有前驅和主車,沒有屬車和護從。以四川新津縣漢代崖墓中出土的崖墓石函為例,其上刻畫了兩乘車騎,車上有蓋,各乘兩人,一為馭者,一為官員,車前有兩名伍伯開路。此為漢代蜀地普通官員的出行情況。而成都羊子山一號墓出土的車馬出行圖則描繪了高級官吏出行時的宏大場面。這展現出古代社會對禮儀的高度重視。這種崇尚禮儀的人文精神在古代社會中被廣泛推崇,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車馬出行的禮儀文明
民間的車馬出行在漢畫中也有刻繪,在四川邛崍市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上,有一馬拉棚車,御者牽馬于左側步行。車里坐一婦人、一孩童。車輛的兩旁有三人手執便面夾車跟隨,車的右下部有一犬,應當是主人所養。由畫面可以看出,婦人和孩童得到了很好的禮遇與呵護,可見應來自富有之家。
(二)孝文化
漢代的人民生活安定之后,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隨之增長。漢畫像石是漢代“孝文化”的產物。漢代人壽命普遍較短,兩漢的取士制度是“舉孝廉”。為了一個“孝”字,人們厚葬去世的先人,這樣才能被鄉紳舉薦做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漢畫像石在兩漢時期產生并流行起來。
(三)審美文化
漢代人具有獨到的審美觀念,這在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審美觀念本質是人對美的感知和理解,它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們評價美的方法和標準。漢代人善于捕捉動態中的美,此處的動態美可以理解為藝術中活力、生命力、靈性的體現,即動態之美。彩繪的車馬出行圖中馭者多身著華麗的服飾,頭戴尊貴的冠帽,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和精細的服飾細節處理,體現了漢代人對裝飾美的追求。與此同時,車馬出行圖的構圖布局也反映了漢代人追求的平衡美、秩序美。無論是馬車的布局,還是人物與環境的關系,都體現了古人對整體和局部的和諧統一的追求。
五、結語
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發展的巔峰,而且對漢代以后的美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早已超越了純粹的藝術作品,不僅體現了對當時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真實反映,而且更深入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文化內涵。對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為進一步研究和理解漢代文化提供新的視角和思想啟發。
參考文獻:
[1]胡潔.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構圖形式[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8):228-230.
[2]史菁.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芻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03):62-67.
[3]信立祥.漢代畫像中的車馬出行圖考[J].東南文化,1999(01):47-63.
[4]劉達.漢代車馬出行圖的構圖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5,23(06):73-75.
[5]黃永飛.漢代墓葬中車馬出行圖像的類型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29(06):63-65+92.
[6]蘇瑞歆.漢壁畫墓中“車馬出行圖”的審美意識[J].大眾文藝,2021(07):72-74.
[7]高海平,張小琴.論東漢壁畫車馬出行圖題材及初步研究[J].西北美術,2008(04):47-49.
[8]張潔.漢畫“車馬出行”圖敘事功能闡發——以離石“車馬出行”圖為例[J].名作欣賞,2023(35):49-53.
(作者簡介:高藝寧,女,本科,西藏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考古)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