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生“小初銜接”的關鍵階段,班主任可以通過“一人一故事”系列主題班會助力學生學業適應,啟發學生回溯和記錄成長故事,逐步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和學習信念。班會開展過程中,可以從自信建立、目標確定、學習支持和壓力調適四個方面出發,幫助學生構筑學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一人一故事”理念;系列班會;學業適應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0-0078-03
一、“一人一故事”系列主題班會的設計理念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表演形式,由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演員將故事演繹出來,倡導被聆聽、不批判、多元化,讓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和內在感受都被看見。將其應用于主題班會,能夠讓學生個體在集體中被看見,逐步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和學習信念。
在“小初銜接”的關鍵階段,學生容易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和學業壓力。對此,筆者以“學業適應”為主題設計“一人一故事”系列班會,逐步促進學生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節奏,實現個體和集體的共同成長。
二、“一人一故事”系列主題班會的開展過程
1.悅納自我:發揮優勢確立學習自信
對于學生而言,初一階段既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環境、新起點。然而,由于過往的學習經驗,學生的自我評價不一,可能有心學習卻感到無力和迷茫,或者一貫認真卻未達到自己的預期,在學業上存在自我認知模糊。因此,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接納自己的不足是學業適應的第一步。
班會前,班主任通過問卷的形式收集學生的成長故事,設置以下三個問題:“來到學校我的感受如何?”“成長中最令我驕傲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關于初一階段的學習,我有哪些期待和問題?”由此了解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溯成長故事,找到個人優勢、學習風格和學習中遇到的困惑。
第一次班會上,首先,每人用30秒至1分鐘的時間分享“令我最驕傲的一件事”。學生的驕傲往往源于做成一件事情,如考試或比賽名列前茅,在自己的努力下學會某項技能等。其次,學生分組就印象深刻的1則故事進行交流討論:“為什么他能做成這件事?”“哪些品質和能力支撐他完成這件事?”再次,全班選取1~2則故事進行分享,班主任進一步提問:“你是否愿意和故事中的他交換各自所擁有的品質或能力?”學生陷入兩難境地后會發現“雖然他擁有的我沒有,但是我擁有的也很好”。最后,班主任展示課前搜集的學生當下的學習期待和問題,形成關鍵詞,并布置下一節班會的前置任務:在接下來兩周中,和身邊的同學、教師、親友交流,發掘成長中更多的閃光故事以及受挫的經歷;嘗試確立初一階段乃至初中三年的目標;用一個詞形容“我理想中的班級”。
2.有的放矢:目標意識領航新階段
某種程度上,學習的過程是樹立目標,分解目標,最終達成目標的過程。第二次班會更為關鍵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將個人目標融入班集體發展目標,在與他人分享目標的過程中修訂個人目標,并寫下具體的行動計劃。
班會上,首先,學生就前置任務在小組內交流個人目標,每組代表分享個人目標和制定目標時的思考。其次,班主任展示班級建設目標的關鍵詞,學生提及最多的是“團結”“友愛”“和諧”“積極”“溫暖”。班主任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過去兩周,發生了哪些事讓你感受到班級的團結友愛?”學生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演出來。如有學生再現軍訓時大家一起做旗語的場景,整齊劃一的動作讓他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有學生提到同桌在同學心情失落時,給予他一個溫暖的擁抱……班主任引導學生交流“為了達到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班級,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再次,班主任展示“幸福教師”的發展目標和路徑,以及和學生、整個班級共同發展的期望,請學生修訂個人目標并謄抄在卡片上,由此組成“班級目標墻”。最后,班主任布置課后任務:指導學生制訂個人計劃表,立刻行動起來;請學生講述學習中的問題和困惑,或分享學習方法,為同學提供經驗借鑒。
3.學習互鑒:團隊合作助力共成長
雖然學生學習風格、方式并不相同,但是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借鑒,同伴也可以成為學生應對學習困難的有效資源。因此,第三次班會旨在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借鑒的機會,引導團隊合作學習。
班主任根據學生課前所寫的困惑總結成故事,并做成不同顏色的“故事盲盒”,將鼓勵的話語、糖果等做成“星光盲盒”。班會開始,班主任展示“故事盲盒”,請每組學生選擇一種顏色的盲盒,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情緒,并在此基礎上改編和演繹故事。如淡藍色盲盒呈現了“壓力和焦慮”的故事:主人公面對增多的學科和作業,很難協調作業的質量和速度,感到焦慮。學生對于這個故事有不同的解讀,認為故事背后還有“失落”——個人時間的壓縮和他人的優秀讓主人公悵然若失。在故事改編中,主人公通過把桌子收拾整齊、列任務清單、預估時間并限時等方式訓練自己的作業速度,給自己留出了休息的時間。又如淡黃色盲盒呈現了“‘躺平’還是‘卷’”的故事:主人公在學校爭分奪秒地學習,但是回家就只想躺著,什么也不做,聽說同學回到家還在刷題,她覺得自己“卷”不動了。學生的解讀是“希望”,他們看到了主人公“見賢思齊”的美好愿望,看似回家“躺平”,實際內心還是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更好。在故事改編中,主人公在忙碌的學習之余會和同學去操場上散步,每天回家后給自己布置一項額外的任務,如果覺得狀態不錯,也能在完成作業后再多刷題,他意識到糾結“躺平”和“卷”其實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節奏。
班會課最后,話題轉向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班主任組織學生舉行學習小組成立儀式。學習小組可以在課間、午休時間相互討論、刷題和比拼,共同進步。
4.壓力調適:學會泰然迎考
面對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試,學生整體呈現出疲態,也有學生未進入復習狀態。因此,第四次班會的目的一方面是期中考試動員,另一方面是給學生提供互訴壓力的機會,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用積極的、有計劃的行動應考。
班會在“你想做卷餅還是煎餅?”的問題中展開,由此了解學生的備考狀態。之后,班主任請學生把近期感受寫到黑板上。從結果來看,“煩躁”“疲憊”等負面情緒詞較多。緊接著,班主任拋出問題:“期中考試即將來臨,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并請學生引用《論語》互相出主意。學生引用最多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并且給出不同的解釋,有的說“時光如流水,時間不等人”,還有的說“過去的就過去了,要把握當下”;其次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并列舉了身邊可以學習的榜樣;最后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學生表示:“我們要樹立目標,堅定地向目標前進。”
班主任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后,本次班會進入最后一個環節,即“樹立期中考試的分數目標”。班主任播放“胡蘿卜實驗”的相關視頻,即分別給兩組大學生一盤胡蘿卜和一盤熱曲奇,此后讓他們做無解的數學難題,獲得熱曲奇的大學生更容易堅持下去。視頻意在啟發學生:意志力是有限的,考試期間可以適當放松,給自己一盤“熱曲奇”才不會過度消耗意志力。
三、“一人一故事”系列主題班會的實踐反思
1.個體被看見,集體有力量
初一學生的學業適應本質上是在新的學習情境下,轉變學業態度、認知和行為的過程,對于學生完成由小學生至中學生的轉變至關重要。“一人一故事”系列主題班會利用集體教育的力量,幫助學生適應學業。班主任先用前置任務幫助學生梳理當下經歷和感受,再讓有代表性的故事被集體看見,引發更多學生思考與討論,利用集體智慧獲得對問題進一步的認識與行動,促進班會目標達成。
2.信念先穩固,行動有支撐
學生在分享故事中梳理了個人的心理困惑,說出了內心的真實感受;在同學的故事改編中,原本充滿煩惱的主人公找到了出路,由此提升自我效能感,也能在同學和教師的鼓勵中找到下一步行動的方向。后續行動中,有學生反饋能意識到自己的期望并且知道如何做,但在遇到困難時仍會回到原有的學習模式,行動力略顯不足。這表明雖然班會可以在個體和集體認知改變上起較大作用,但是教師日常的督促和更明確具體的行動指導仍是必要的,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行動的進一步鞏固。
3.班會系列化,成長有焦點
系列化的班會能夠為學生提供表達和反思的平臺,從個體到集體,從學習目標到學習行動,從日常學習到應對考試,給予全方位的學業指導。由此表明,以故事為主體、學生個體感受為核心的系列化班會,是促進學生學業適應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能在長時間、序列化的主題聚焦中助力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陸瑩,南京市第一中學初中部(南京,210001)教師,二級教師。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一人一故事劇場:初中心理班會課研發與實施的校本研究”(L/2020/0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