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育人智慧;學生成長;情緒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0-0093-02
對一個孩子而言,被“看見”不僅僅指被認出來,還意味著被老師真正察覺其內心。在我看來,當教師用眼、用心、用情去“看”班級里學生的時候,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都會變得更有意義。
一
提起班上的學生小昂,任課老師沒有一個不是贊譽有加的,同學們對他也是贊不絕口。老師眼中的他,品格素質高尚、學習成績優異、班級管理到位;同學眼中的他,善良大方、樂于助人、勤勞能干。從他名字中的“昂”字來看,也能感受到他父母對孩子的期許。
記得有一次期末,全班學生都投入復習中,小昂也不例外,認真對待各學科的學習。但在一次語文復習中,他默錯了一個字。當看到結果時,他立刻眉頭緊皺,兩拳緊握,憤怒地抓起默寫紙,用盡力氣撕了個粉碎,然后伏在桌上大聲地哭了起來。
在我看來,小昂一直都是自信陽光、堅強包容的,可這次他的這一舉動,讓我心中一驚,困惑萬分。我隨即冷靜下來,趕緊遞上了一張紙巾,揮手示意圍觀的學生自行散去,再輕輕拍拍他的肩膀,安撫他的情緒。
起初,我覺得他可能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直到后來,在他寫的一篇習作中,我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他是這樣寫的:“二年級的時候,我像被困在一個名叫‘努力’的房間里,無論我怎么撞門,但總撞不開。三年級時,我覺得自己還有機會,終于撞開了門,但發現周圍一片漆黑,后悔、害怕、恐懼這些怪獸隨時來找我……”
我開始反思,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他們成長的路上可能都會遇到挫折與困難,當他們迷茫的時候,內心都渴望被真正“看見”。對待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異的小昂,我一直很“放心”,很少去注意他的神情,以及他的情感表達方式。作為班主任,我現在應該為他做點兒什么。
二
只有被真正“看見”,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才可能真正發生。小昂愿意向我敞開心扉,這說明他內心的需求渴望得到我的回應。而我也一定要抓住這次教育契機,給予他充分的理解、支持和愛,幫助他直面挫折,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有一天午飯后,我請小昂一起去學校門衛處幫忙搬班級用品,在路上我們聊起那篇文章。為了保護他的自尊心,我沒有直接詢問他這樣寫的原因,而是對他說:“小昂,我讀過你的文章了,謝謝你愿意和我分享你的心情和經歷,被你信任的感覺可真好!”我邊說邊留意著他的表情,當我提及那篇文章時,他先是“警惕”的,隨后目光變得柔和,最后流露出一些喜悅。我沒有用言語直接道破他的內心,而是向他表達了自己因得到他的信任而感到的幸福。
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小昂存在的問題以及背后的原因,我在這次談心之后進行了一次家訪。小昂的家長非常熱情,也十分關心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在交流溝通后,我得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直非常高。即使在他期末考試取得優異成績時,家長也不會表揚,往往繼續對他提出要求:“你這次有題失分了,看來還是不夠細心,下次爭取考得再高一點,不該做錯的題絕對不能錯,最好一分也不扣。”家長的話如同一盆冰冷的水澆在小昂心上。就這樣,但凡有一點兒令他不滿意的地方,負面、消極的情緒就會占據他的內心,影響他的行為。
在小昂不在場的情況下,我和家長交流了他的近期表現,經過溝通達成了一致意見:家長的語言方式需要改變,要學會贊賞、認可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三
這次的交流讓我逐漸明白,學生的心理韌性需要培養。于是,我和班委商定開展“看見”系列主題班會。“讓我看見你”主題班會由學生之間互相訴說優點,學會看到他人的長處;“讓你看見我”主題班會由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優缺點,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讓我們共成長”主題班會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學會直面挫折,積極樂觀地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教育是慢的藝術。對學生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不一定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只要我們選擇守望,耐下心來傾聽、呵護、共情,就一定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小昂升入初中后,每學期都會來和我交流幾次。有一次,他說媽媽懷二寶了,自己感到有些被“冷落”,不過他又說自己能調節,也非常期待家庭新成員的到來。2023年,他不僅被市重點高中提前錄取,入學后成績也一直很穩定。2024年新學期初,他特地來學校看我,并贈送了一張自制的賀卡,娟秀的字跡映入我的眼簾,“恩師掬取天池水,灑向人間育新苗”。
“看見”是一場師生情感的雙向奔赴,“調皮的孩子”需要被真正“看見”,“默默無聞的孩子”需要被真正“看見”,“優秀的孩子”也需要被真正“看見”。作為班主任,我們要以智慧育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在教育這片豐沛的土壤中,讓我們用愛去澆灌每一朵鮮花,讓其生命得以蓬勃生長、恣意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